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精選5篇)

說課稿1.16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精選5篇)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認識》是同學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籠統的圖形概念。對於剛上二年級的小同學來說,如此籠統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爲同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爲日後深入的學習角的含義和系統的學習直角的知識提供必備的條件。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的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能力目標:透過教學,培養同學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會從實物、平面圖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標:讓同學知道周圍許多物體外表都有角,瞭解數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密切,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大膽嘗試。

3.教學重點:對角的認識。

4.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5.教材編排特點:先由實物入手,讓同學指、摸、感知角的形狀,然後利用折角,找尋角的特點。第三層,利用活動角大小的變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最後是畫角。總體來說,教材採取小步子,從形象直觀到籠統運用的編排,符合同學發展的規律。

6.教具準備:計算機設備、教學課件、自制活動角、三角板、直尺、紅領巾。

7.學具準備:自制活動角一個、三角板、直尺、不規則的紙。

二.說教法、說學法:

本節課在教學上運用嘗試教學法和動手操作法相結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發同學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以同學爲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知識,探索數學規律,發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教師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本課製成生動、新穎的多媒體課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橋樑,使同學在“寓教於樂,寓智於趣”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獲取新知。

知識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識的過程更重要;嘗試結果固然重要,但解決問題的嘗試過程更重要,因此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對同學觀察、操作、歸類的思維能力培養,注重組織同學合作討論,讓他們互相啓迪,多向交流,儘可能的給同學們多一點考慮的時間,多一分活動的空間,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機會,多一些嘗試勝利的喜悅。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活動引入: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圖形,你們知道哪些圖形嗎?出示圖形,問有角嗎?誰願意上來指一指。

意圖:根據二年級同學的特點,首先從同學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溢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同時,教師運用合作的語言,創設寬鬆、民主、活撥的課堂氣氛,使同學心情愉快精神振奮,這種積極的情緒很容易開啟思維的閘門,萌發發明力。

(二)匯入課題:“角的初步認識”。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習些什麼?

【意圖:在此讓同學談一談自身的要求,設定懸念,把同學帶入到嘗試新知的境界,讓同學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教學活動中。】

1.(準備題)出示實物大三角板,紅領巾,一本書,在這些圖形中有角嗎?誰可以上來指一指,說一說,注意引導同學正確的指角方法,並且同桌間互相指指看。

【意圖:在實踐中充沛感知角,讓同學儘量放開手腳,思維真正“展翅高飛”充沛調動同學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

(嘗試題)利用自身喜歡的圓形紙或不規則紙折角,找出哪裏是角,摸摸有什麼感覺?請找出角的特點。

【意圖:小朋友的智慧來自於指尖。小朋友們動手實踐,操作參與這一優秀教案適應了兒童好動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符合着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讓同學充沛感知角的內涵,並利用語言描述出角的特點: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從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 出示有爭議的嘗試題:

出示摺好角的圖形 這是角嗎?

【意圖:“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問的嘗試題可以鼓勵他們找出規律和方法,使同學在嘗試學習中感覺到知識的力量,擁有學習的快樂。】

3.嘗試練習題:判斷下列圖形是否是角?爲什麼?(小組間討論)

【意圖:這一組嘗試題目既是對前面學習知識的總結,同時也是對有關角的表象知識的鞏固。嘗試教學中“同學討論”這一步,動員大家積極發言,說出他們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使同學在討論中“悟”出道理,發現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從爭論中篩選資訊,區分真僞,分析對錯。既培養了同學數學的表達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積極參與的意識;既發展了同學思維,也發揮了同學間的相互作用。】

4. 解決有爭議的嘗試題:

【意圖:同學利用自身學到的知識,解決了嘗試題,同時對“什麼是角”在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5.請同學們列舉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外表有角。

【意圖:由具體到籠統,又由籠統回到具體,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同學在獲得了從感性資料向理性知識的飛躍過程。在各抒己見的發言中,知識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結:第一階段的嘗試,同學在想、做、說中進行嘗試和探索,使同學對於教學重點角的認識有較爲深刻的理解,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嘗試:

(1) 和(2)兩個角一樣大嗎?請你想想方法。

【意圖:這是本節課的難點——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讓同學自身想方法判斷,自身嘗試一下,從而找出好方法,爲同學提供了充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透過想各種方法,養成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2教師講解並歸納: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出示課件嘗試練習題,鐘面的指針間角度的大小在變化,請同學判斷角度變大還是變小了。

【意圖:加深對教學難點的理解,是引導探究,深入理解的過程。組織引導同學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學難點”讓他們在嘗試中體味勝利。在小小的成績感面前,感受學習的快樂。】

2、同學自學畫角:同學看書後,畫一個自身最喜歡的任意形狀的角。透過師生討論、糾正後,再次畫角。

【意圖:學習畫角的過程是本節課的最後一個內容,引導同學畫出任意的角,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們稚嫩的小手,畫出自身最爲滿意的角。】

(四)第三次嘗試練習:

1.數數每個圖形中有幾個角:

2.動手利用小棒(2根)擺圖形,數數你擺的圖形中角的個數:

【意圖:動手實踐是培養同學創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題是一個鋪墊,第二題讓同學利用擺一擺,數一數的實踐活動,既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又在動手操作中,創新精神得到了展現。】

3.發展題:

一張正方形的紙,用剪刀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小組討論,每個人試着剪一剪:

【意圖:發展題的設計,體現了教學的全部內容,同時也增加了內容梯度,出現了階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題。使同學的發散性思維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數一數中,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同學在交流、切磋中迸發出了思維的火花。】

課堂小結:這節課開始時,你提出的問題都解決了嗎?還有其他的問題嗎?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同學答,教師總結)

四、板書設計:

① 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② 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③畫角:先點頂點再畫邊,

角的標誌填裏面。

【意圖:透過板書,將教學重、難點清晰的出現同學面前,整體板書設計重點突出,分散難點,有利於同學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五、作業設計:

課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擺幾種圖形並數出每種圖形裏有幾個角。

全課設計意圖: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內容: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64-65頁的《角的認識》。

2、地位:

數學是一門重要而應用廣泛的學科。本課時《角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是應用數學的一個體現。《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對於剛上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此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爲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爲日後深入的學習角的含義及系統的學習直角的知識提供必備的條件。

3、重點和難點

在以課程標準爲本,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在考慮到學生對於角的認識往往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的具體情況,我覺得本堂課的重點: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將角的正確表象及各部分名稱的認識作爲本課時教學;

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4、說學生思維能力:

低段的學生(二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以直觀形象到邏輯思維過渡 注意:低段的學生主要是一無意注意爲主學習動機:直接動機爲主 認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滾動邏輯。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經驗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數學思考:警力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考。 3解決問題:能大膽地與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學會評價。4情感與態度: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中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三、說教學法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爲困難,因此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爲主,學生則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爲主,讓他們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四、說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四個目標,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流程:創設情境、提供材料、概括歸納、辨別延伸、及小結反思。

(一)情境匯入:老師有一個禮物(大紅五角星),準備送給今天最表現好的同學,誰能表現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麼獎品呢?(老師放在一個盒子裏,請學生上來摸一摸),等學生摸了之後肯定能夠得出是五角星,讓學生進行觀察並且說一說你爲什麼叫它是五角星呢?學生會回答有五個角。老師邊摸角邊說這就是我們今天這堂課要學的認識的———角。教師指着角問:關於角你想知道些什麼呢?教師歸納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解決。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低段的小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很直接的,對於獎品(例如小紅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歡的,何況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質獎勵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知識。其次是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

(二)提供材料,引導探究生活中會有哪些角呢?請學生來舉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數學中的角呢?也讓學生來說,老師可以引導和補充什麼是數學中的角。 課件出示教學圖街景圖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的角,請你找一找這副圖中有哪寫角呢(媒體應用)在學生找到實物圖中的角後,屏幕上出現閃動角。透過剛纔的找角的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也可以讓剛纔摸過五角星的學生說一說感覺),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對角的概念進行明確的闡述(角是由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並且能夠會讀法和寫法。 折一折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圓紙片)做出一個角,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資訊,爲教學服務。

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折、畫等等),讓每位學生親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頂點是尖尖的,兩條邊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這樣經歷可以讓學生的腦海中對角的認識會有更加深刻。 課件出示練一練進行“判斷”練習和“找角”練習,透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本意,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爲“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透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着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概括歸納老師請學生來說說自己對角的認識,再由老師總結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瞭解。

(四)、辨別外延課件出示提出問題用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和研究問題並得出結論,帶着這兩個問題思考:

1、有什麼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

2、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老師可以叫幾個小組說說自己小組的結論和想法,歸納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疊方法比較角的大小),學生在比較角的過程中發現可以藉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製作活動角來比較角的大小。這個環節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很多,也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最後由老師歸納總結:角的大小和它的兩邊有關,兩邊張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與它的兩邊無關。 課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關的題目,1判斷下面角,哪個更大;2說出下面圖形中各有幾個角。

(五)、小結

總結今天學習的知識。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角的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媒體的應用及板書設計、說預設的教學效果等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說教材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的第三章第一課時內容。在此之前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這爲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同時又是後面學習《直角》的前提。在幾何初步學習中起着承上啓下的效果。

根據新課標對小學數學的要求,基於學生說課稿現有的認知結構,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

的大小,學會用尺畫角。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獨立

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情感目標: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起

探索數學的興趣。

爲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難點:

1、重點:由於本節內容比較抽象,透過實例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我將重點確定爲透過實例初步認識,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難點:由於低年級學生空間抽象思維還沒發展完全,因此我將難點確定爲學會用尺畫角。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數學培養人的思維,因此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從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出發,爲了更好的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教法:整個課時將指導學生觀察、操作、演示、驗證、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

2、學法:充分遵循感知——表象——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用了看一看、找一找、畫一畫、猜一猜等學習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的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種吸引力,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1、遊戲匯入:做一個擺小棒的遊戲。讓學生拿出四根小棒擺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接着拿走一根小棒擺一擺;再拿走一根。由此匯入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角”。

2、初步認識角:(1)在生活中發現角,出示課本主體圖找一找校園裏哪裏藏着角。(2)摸三角板上的角,真切的感受角有一個尖尖的扎手的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並介紹各部分名稱。(3)引導學生總結出“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4)找出39頁圖中藏着的角,並說出各部分名稱。(5)拿出學具袋中的小圓片,小組間討論,怎樣將園片折出一個角來。(6)展示學生的折角。

本領域的教學注重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透過“找角”“指角”體會身邊到處都有角的存在,透過“摸角”感受角的特點,透過“折角”體會角的形成過程。總之透過大量的操作活動,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想法,進一步強化角的概念。

3、畫角:(1)小組討論嘗試畫角。(2)指名說說畫法。(3)教師演示正確的畫法。(4)學生用老師的方法再畫角。(5)請三位學生到黑板上畫角。(6)集體批改。最後教師小結角的畫法;先畫一個點,然後從這個點起用尺子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作爲角的兩條邊就畫成了一個角。

畫角這位本節課的難點,教學中我將採用學生先自學,後師引導,再畫再糾正等活動達到了突破難點的目的。

4、比較角的大小:(1)集體遊戲,學生拿出活動角各自做一個角。(2)教師要求如何使它變大變小。(3)教師介紹角的比較方法:兩個角的頂點和其中一條邊重合,另一條邊在外面的角大。(4)同桌之間做比比誰的角大的遊戲。(5)指名上臺和老師長的活動角比較大小。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和開口程度有關”。

這樣的設計做到了讓學生在“做中學”、“樂中學”。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

5、闖關練習:數學遊樂園第一關慧眼識角;第二關猜一猜哪個角大;第三關我會數角;第四關巧手擺角;

將練習以遊戲闖關的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透過這樣的分層練習,學生能更好的掌握和運用角的概念,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把知識轉化爲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6、總結: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讓學生理清思路回顧這節課所學知識點。

7、佈置作業: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師教師的微型教案,是一種高濃縮的提煉藝術,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有力措施之一。優秀的板書設計,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把握重點,理清思路,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爲此,我設計如下板書:

角的初步認識

______ _______

該板書緊扣課文主體,透過板書學生可以回憶整節課的教學內容,簡單明瞭。

五、說媒體應用

幻燈片的使用使教學內容更直觀,抽象的幾何知識在幻燈動畫的演示中變得更形象具體,學生更容易理解,同時將練習透過幻燈直接出示可以節約課堂上教師板書的時間,更爲重要的是可以使練習變得更加多樣化。

六、說預設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透過觸摸感知、操作發現、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及媒體的展示等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讓“知識課堂”走進“生活課堂”,讓學生在不斷的思考與合作中提升能力。因此我設想能完成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初來乍到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老師不吝賜教。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五單元56頁《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

數學是一門重要而應用廣泛的學科。本課時《角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是應用數學的一個體現。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透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摺疊、拼擺、測量、製作學具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摺紙、制角、畫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爲以後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3、教學目標的確定:

從學生認知水平來看,由於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爲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方面:透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並對學生進行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啓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4、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對於角的認識往往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所以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難點是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使學生透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二、說教法和學法: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爲困難,因此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並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透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裏。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着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分藉助形象直觀,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具體的操作與觀察。教學中必須重視形象直觀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學生透過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實踐,及觀察電腦的動態演示,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過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認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讓他們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爲學習的主人。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透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啓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

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3、重資訊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根據資訊反饋的理論,在學生接觸新知時透過鞏固練習、辨析練習及時反饋,在師生間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解決新矛盾,使認識得到深化、昇華。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爲本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爲此,我將根據問題的不同難度,教學時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並透過教法、學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空間諸方面爲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多媒體應用分析及設計思路

〈一〉激趣匯入

(媒體應用)屏幕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的實物圖。引導學生回顧複習,依次回答出各個圖形的名稱。

教師指着三角形說,誰願意告訴大家三角形是由幾條邊組成的呢?——三條邊。早晨上學的時候,粗心的“小馬虎”卻把一條邊忘在了家裏,(媒體應用)〈計算機將三角形的一條邊移走〉大家看這還是一個三角形嗎?——不是。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的——角。

教師指着角問:關於角你想知道些什麼呢?

生A:我想知道怎樣畫角。

生B:我想知道角的組成。

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

〈……〉

教師歸納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解決。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二〉引導探究

1、影像激趣,整體感知。

(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角。

(媒體應用)〈屏幕依次出示:紅領巾、三角板、鐘面和摺扇實物圖〉。

仔細觀察,紅領巾上的角在哪裏?數一數有幾個?其它物體的面上有角嗎?

學生討論找角。

(媒體應用)在學生找到實物圖中的角後,屏幕上出現閃動角。

(2)舉例

其實在你身邊就有很多角,仔細觀察,你發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

生B:書本上有角。

生C:地面瓷磚上有角。

(……)

(3)啓發學生用紙片折角。

(媒體應用):利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教學折角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對摺的含義。

學生討論折角,(媒體應用)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說折角的過程並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後同桌兩人互相比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嗎?用這種方法可以折出多少個角?

(4)做活動角

引導學生用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活動角(兩人爲一組)。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邊討論: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角?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大的角?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小的角?

(媒體應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

組織學生討論角的大小與紙條張開大小的關係,角的大小與紙條長短的關係。

學生分組討論並彙報討論結果。

(媒體應用)多媒體演示製作過程、討論過程及結論。

讓學生透過觀察、對比找出最終結論: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與紙條長短沒有關係。

2、透過感知並利用媒體,建立概念。

讓學生用剛纔所折角的頂點扎手心,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感知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從而揭示了角的本質屬性。

(媒體應用)屏幕出示:四個實物圖的角。

四個圖的角閃動,淡化實物外形,留下閃爍着的角。

讓學生嘗試歸納出角的組成。

教師訂正,講解角的各部分名稱。

學生練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3、指導學生正確的畫角。

我們剛纔看到了許多實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畫下來,該怎樣畫呢?

讓學生討論: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學生嘗試畫角。

(媒體應用)展示作品,講畫法。

學生交流角的畫法,討論後老師歸納:畫角的時候,一般都是先畫頂點,再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直線。

(媒體應用)計算機出示畫角的全過程。

學生在本子上練習畫角。

( 媒體應用)展示作品,說畫法並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4、歸納角的本質特徵。

用學生所畫的角,引導學生討論、歸納,這些角的相同點及不同點。

學生討論。

學生歸納:這些角大小不一樣,但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5、練習:(屏幕出示練習)

判斷下列圖形是不是角?

A B C D

〈三〉歸納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些什麼?

生 :怎樣折角

生 :怎樣畫角

生 :怎樣比較角的大小

(……)

學生回顧小結。

〈四〉鞏固練習

1、找出下列圖形中的角:

2、比較角的大小。書58頁

學生先觀察得出初步結論。

(媒體應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個角。

學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結果。

(媒體應用)兩個角慢慢重疊。

引導學生找出比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媒體顯示)

4、(發展思維)一個長方形剪去一個角剩下幾個角?

四、評議:

由舊知過渡到新知,採用激趣法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滲透“一切客觀事物之間具有內在聯繫”的啓蒙教育。

用計算機輔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轉換過程,變“靜”爲“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更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活躍起來。學習的內容由學生自己提出,教師只起“橋樑”作用,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到了“我要學”。

由學生身邊熟悉的實物圖過渡到幾何上抽象的直觀圖,貼近學生的生活,便於學生理解。計算機對實物圖中角的顯示效果在這裏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閃動時變換爲較醒目的色彩,並加上聲音。)

從生活中不同物體表面上找出角,使學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

利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展示“對摺”的含義,直觀、易懂。

紙片的大小要不同,顏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便於比較所折角的大小。

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作品,說折角過程,以便全體學生觀看,可以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教師的教學思路是探求——研討——彙報——結論。學生在邊操作、邊思考中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觀看紙條的張合產生大小不同的角,紙條的長短對角的大小沒影響,由此滲透角的本質特徵,學生輕易掌握難點。並引導學生用語言表述,使操作、思維、語言有機結合,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紙片小的缺點,便於學生觀察和比較,同時再次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體展示探究過程,即便於學生觀看,又便於學生比較、歸納出結論。

充分利用媒體優勢,由實物直觀過渡到抽象直觀,突破重點。

巧用媒體的動畫、聲音等特點,從實物過渡到圖形,爲後面的畫角打下基礎。

透過前面對角的感知,逐漸過渡到“畫角”,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到抽象過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認識”的過渡,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利用計算機對“頂點”、“邊”的閃爍及相應的聲音,直觀、形象,學生對畫角加深了認識。教師適時給予講解指導,如畫邊時要強調邊要畫直、均勻。

在學生畫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歸納,找到角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再次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再次活躍起來。

在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做該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判斷能力。

先引導學生回顧本節所學到的知識,再讓學生小結,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複習,加深了認識。 鞏固練習緊扣知識點,對知識基礎知識起了鞏固作用。

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爲了讓學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用動畫演示結合學生動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動地說明兩個角一樣大,而且也教給了學生比較物體大小的不同方法,蘊含了數學學法的指導。

設計思考題以本節知識爲基礎,具有趣味性、思考性.讓學生以學習小組人單位討論,意在因材施教,提高智能,開發智力,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創新精神。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學生透過折角、畫角、做角等實際操作活動認識角的基本特徵。如果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能正確地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2、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會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個角,能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的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透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它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吸管、幾個大小不同的角等

學具:三角板、吸管、幾個大小不同的角等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爲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我主要採用以下兩種方法:

1、情景教學法。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認識和生活情景緊密的聯繫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引導探究法。低年級的學生的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大部分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不能很好的有機結合。針對這種情況我採用引導探究法來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爲重要,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讓他們在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徵。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圖形,(出示一個三角形)你們知道它爲什麼叫“三角形”嗎?誰願意上來指一指(學生指角時多數是點一下)。

師:原來同學們心目中的角是這樣。(在黑板點一下)這是角嗎?看來指角還有很大的學問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首先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同時,營造寬鬆、民主、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奮,這種積極的情緒很容易開啟思維的閘門,萌發創造力。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課標》指出“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因此,本環節的教學我分四個活動來進行探究:

1、聯繫實際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課本封面上的角爲例,質疑:怎樣才能正確的指出角呢?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指角方法,並且同桌間互相指指看。

透過指角活動,明確角在學生腦子中的印象。

(2)觀察課本主題圖,把你找到的角,指給小組的同學看一看。這個練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又讓學生感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

2、動手操作認識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徵

這是教學的重點。心理學家表明:孩子的智慧來自於指尖。所以,此活動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爲主,分四步完成:

(1)折一折:先讓學生用一張不規則的紙折一個自己喜歡的角。

(2)比一比:並引導學生對摺出的角進行觀察、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角有大有小。

(3)摸一摸:接着讓學生摸摸自己折的角,使他們透過親身體會充分感知角有一個尖尖的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4)說一說:緊接着我有組織學生交流摸角的感覺,逐步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根據學生的彙報,我進行板書,然後讓學生看着板書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

這樣,把操作、觀察、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學生對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徵就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3、實踐操作畫角

《課標》指出“本學段學生應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依據這一理念,我將畫角的活動分成三步進行:

(1)看一看:首先讓學生觀看課件演示畫角的過程,使學生對畫角的各步驟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並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

(2)畫一畫:在老師的示範下,師生共同畫角。透過老師的板書,有助於規範學生畫角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畫出不同方向的角,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3)說一說:引導學生歸納角的特徵和畫角的方法,

4、做角——體會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

這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借助學具建立出一個直觀的角;然後透過遊戲活動感受角的變化。具體分兩步:

(1)遊戲:誰的手兒巧?

用吸管折成可以活動的角,透過角的變大變小,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這一活動,讓學生從認識靜態的角過渡到認識動態的角。使學生在玩中形象的領會到“角的大小與它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本質特徵。

(2)遊戲:誰的眼力好?

出示準備好的兩個大小相同,邊長不同的角,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個角誰大誰小?透過比較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這樣,將難點分散到兩個遊戲中,使他們能形象、深刻的理解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三、巧設練習,鞏固提高

完成課本練習八第3和第4題。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節課的靈魂說在,因此我的板書體現了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更好的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標籤:精選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