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羚羊木雕語文說課稿

說課稿9.53K

衆所周知,新課程標準規定,語文課應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課程目標,語文的主要任務應從傳授知識、訓練能力轉變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所以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要據此設計展開。

羚羊木雕語文說課稿

一、 說教材

本課是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濃濃親情,動人心絃,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情感,描寫親情的詩文往往最能打動人。在本單元的幾篇課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和多樣。

教學重點:理解文中的矛盾衝突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明辨是非;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本節課主要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我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讓他們採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同時以“各抒己見”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綜合歸納能力。

(二)學法:本節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學生將在我的引導和點撥下,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計劃地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上課之前,播放無印良品的《朋友》,上課鈴響,切換出“課題幻燈片”

2、匯入新課,談話匯入(我可以問大家一個問題嗎?你曾經送給好朋友禮物嗎?……送的是什麼能告訴我嗎?……他喜歡嗎?……他收到後臉上是什麼表情?.……贈送朋友禮物不僅讓朋友高興,也讓我們自己感到幸福.可是,有一件禮物卻給兩個好朋友帶來了傷害.是什麼呢?是一隻羚羊木雕.)。板書<羚羊木雕>張之路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努力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生活,獲得真實的體驗,形成真實的情感,讓課堂與生活不再分離,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課堂中。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在學習之前,先來檢查一下同學們預習的情況。出示幻燈片(一)檢查預習(個別提問後齊讀)抹攥逮怦怦樹杈寒顫;(二)

要求學生採用默讀法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及時設計了三個問問題,要學生透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成。透過問題一:本文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在文中找出一個最能體現羚羊木雕價值的二字詞,並做上記號。這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來,之後我又繼續再三追問:你爲什麼找這個詞來說明羚羊木雕的價值?文中哪些語句可以說明它的貴重呢?父母的哪些行爲說明此物貴重?如此貴重的羚羊木雕,爸爸把它送給了我,這說明了什麼?這樣學生在交流體會中自然地就感悟到了這時來自父母的親情啊。而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寫了哪些事?一方面引導學生準確的.把握了文章的主要事件,同時又讓學生明確了“我”與父母發生矛盾的原因所在。透過第三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涉及哪些人物?又讓學生對全文內容有了深層次的把握與理解,也爲下一教學環節做了準備。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讀中體驗、在體驗中交流、在交流中獲得知識,同時鼓勵學生各抒已見,暢所欲言,並適時加以引導和點撥,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這一環節既讓學生較好地理解了文章內容,又爲下面即將進行的人物形象分析開啓了方便之門。關鍵字:] : 網1234網

(三)精讀課文,探究學習。這一環節,我把重點放在把握人物形象上,我要求學生再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人物的語言、運作、神態描寫句,思考:從這些語句中,你認爲這些人物有何特點?並用“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媽媽、萬芳、“我”是______的人”的句式說話。並說說你是從哪些語句和情節判斷出來的。然後鼓勵學生儘量用文中的詞語或短句多角度進行表達。

[設計意圖]在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基礎上,着重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並指導學習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

(四)深入探究,各抒己見。開展:人物評論會,請你就這一場家庭矛盾,議議誰是誰非(鼓勵學生踊躍發言,各抒己見)。透過學生的交流,我的小結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學會和父母、他人: 網1234網

四、說教學反思

在整個的學習活動中,我力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與文字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體現他們的積極思維,透過合作探究,學生體會到了人物的內心感受,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夠積極地思考問題,主動發表意見。這種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合作精神,使學生既學習了必要的語文知識,又提高了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了語文又運用了語文,實現了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基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