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七顆鑽石》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說課稿9.78K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顆鑽石》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顆鑽石》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七顆鑽石》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七顆鑽石》是三年級上冊第十九課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它爲我們講述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母親由於愛心而讓出瞭如生命般珍貴的水,她們的愛心升騰到空中,幻化成了普照大地的耀眼的星星,從而告訴讀者,愛心的力量是神奇的。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根據本課內容及教學實際,我制定出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童話的特點。

(2)技能目標:運用豐富、合理的想像、想像小姑娘所做的夢,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文章所體現的人物的美好心靈,領會到愛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捨己爲人的高尚情操。

2.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學生感受到愛的巨大力量,培養學生捨己爲人的高尚品質。

(2)難點是運用豐富、合理的想像構思小女孩的夢。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而教又必有法。本文是篇童話,學生較爲感興趣,所以我打算透過:讀——想——議——寫——說這幾個步驟來完成教學任務。

三、說學法

小學生普遍喜歡看童話,本篇童話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因此我讓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

四、說教學程序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二)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這篇童話內容淺顯易懂,學生閱讀時難度不大,課堂朗讀側重於對學生情感的培養。

(三)理解課文,討論交流。

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是學生在課堂上應處於絕對的主體地位,所有環節都應在學生積極主動的、創造性的參與中進行。從教材內容分析,《七顆鑽石》一文的重點就是隨着愛心的不斷深化,水罐也不斷出現變化,水罐的珍貴也就寓意着愛心的崇高。我便在議一議環節中強調學生參與並使其融入童話的氣氛中,教者適當的引導和強調對還處於發展階段的學生身心有正確的導向作用。

(四)體會作者寫作用意,聯繫生活談感受。

讀完這篇童話,學生對童話的主題已有了全面的瞭解,此時要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五)教師總結,昇華情感。

五、說設計感想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講了多少,而是學生從中掌握了多少,他們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培養和提高,都是教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透過學生實踐,既學到知識,又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七顆鑽石》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課安排在七年級第一冊第六單元。本單元以“奇思妙想”爲主題,符合初中學生年齡小、愛幻想的特點。《七顆鑽石》作爲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體裁爲童話,體現了本單元訓練重點,深得學生的喜愛。

《課程標準》中對這種體裁的教學要求是:學會初步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浯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能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啓迪。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節簡單,但“愛”的主題非常鮮明。學生在感知課文“愛”的同時,可以讓學生以課本爲引子,感悟生活,關注社會。

學生在賞析本課的過程中,需解決以下四個問題:

1、瞭解作家作品及相關知識;

2、瞭解童話的概念,掌握想像的特點:

3、讀懂故事,理解本課的寓意:

4、感受生活中的關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

由於聯想和想像在上一課《天上的街市》中已重點學習過,而對於作家、作品及相關知識、童話的特點、故事情節等內容,學生透過自主學習,查找資料就能解決。因此我認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自主地感知、並理解童話的寓意,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關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

二、說教學過程

(一)親近文字。

即以興趣爲先導,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文字,明確學習本課的目的,主動查找、收集與文字相關的資料,爲與其他學生的合作交流作好充分的準備。

1、指導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各自設計認爲最符合本課特點的預習卡。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以學生熟悉的童話故事《小紅帽》爲引子,引發學生對童話的興趣,激發學生課前預習的積極性。爲了充分挖掘蘊涵於學生本身的教學資源,我要求學生自己設計預習卡,整合自己的預習成果,並對設計出色的學生給予獎勵。透過學生交流,讓學生獲得與他人分享勞動成果的快樂,又感受到做小教師的自豪,也有利於學生間的取長補短,使自主與合作落到實處。

2、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師進行梳理,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瞭解童話的特點,學會運用聯想、想像的表現手法。(知識和能力目標)

(2)學會自制預習卡,學會確立學習目標。(過程和方法目標)

(3)感受、理解生活中的各種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親近文字這一教學環節以興趣爲起點,教師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不斷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爲過程,達成強化學生的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不斷積累的習慣,拓展學生知識面的目的,又爲下一步走進文字、展現自我作了充分的準備。

(二)走進文字。

即在指導學生了解了文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走進文字,探尋文字的主題,挖掘文字的內涵。我在這個環節中,始終把自己定位在課堂情境的創設者、學生思想的引路人這個點上,而學生則作爲課堂的主體,不斷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與他人交流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刻內涵。這個過程我把它分成兩個環節:

1、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前播放以“愛”爲主題的歌曲《同一首歌》,配以“愛心”畫面,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心境中進入課堂。

2、感知課文,我設計了聽、議、找、導、悟五部曲。

聽:就是以有啓發性的音樂《星空》爲配樂,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聽。(這樣給學生感知課文的時間和空間,愉悅的欣賞文字)

議:就是聽完朗讀後,讓學生結合朗讀者的朗讀和文字內容談自己的感受。(給學生說話的機會,發表自己對文字的看法,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找:就是讓學生到文中找自己剛纔所談感受的依據,探尋文字的主題。(這樣能引導學生養成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的習慣,又始終扣住語文姓“語”,語言是一切活動的根源這一點,讓學生感悟主題的同時不忘語言的魅力)

導:引導學生由已知走向未知,調動已有的感知,去理解文字的內涵,即讓學生展示已知的大熊屋座的相關知識,並講述它的主體北斗七星的實際用途,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

悟:就是讓學生感悟文章的主題,挖掘文字的內涵。讓學生調動已知,積極地探尋,大膽地想像,充分地討論,教師則作爲細心的傾聽者,整合學生思想的閃光點,形成本課的板書,突出文章的重點。從而完成第二環節的教學任務。

走進文字這一環節,讓學生的學習始終處於主動和獨立的狀態,生與生的合作不斷閃現思想的火花,學生的個性和思維得到充分展現。而教師的傾聽和適時點拔,又讓學生的自主學習保持了科學性和有效性。

(三)超越文字。

即教師是教材的使用者,課程的建設者、創造者,教材只是教學的材料,來源於現實生活,我爲學生創設了由教材走向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互動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關注社會。我在這一環節中以學生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爲主,教師則作爲學習的夥伴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中去,讓生與生、師與生共同交流,共同探究。

欣賞:請學生欣賞教師製作的“愛”爲主題的FLSH動畫(老師可結合畫面有感情誦讀以下幾句話:愛是雨露,一旦消失,我們將無法生存;愛是友誼,一旦擁有,你將不再孤獨;愛是幫助,一旦失去,你將四處碰壁;愛是理解,一旦擁有,我們會無比幸福;愛是行動,一旦付出,你將收穫快樂。讓學生感受到身邊各種類型的愛——大自然對一切生靈的關愛,各種生物之間真誠的友愛,異性之間真摯的情愛,父母對子女偉大的母(父)愛,人與人之間無私的關愛……又爲下一步學生的討論做了無言的指點)

探討:全班同學以四人小組的形式交流蒐集到的關於“愛”的美文、圖片,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並運用聯想、想像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愛”的場景。(配以《星空》音樂,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交流、探索)然後各小組選派代表發言,全班交流,教師則作爲學習夥伴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中。(這一環節讓學生由一文聯繫到多文,由課堂走向生活,由他人的感受引發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同時也能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習慣,師生共同達成教學資源的共享)。

運用:作爲課堂的延續和補充,我設計了以下兩個題目作爲課後作業:

1、設計一張以“愛”爲主題的.賀卡,送給你愛的人。

2、你的星座是什麼,你能爲自己的星座寫一個美麗的童話嗎?(讓學生的課堂思考延續到課外,讓學生的課堂激情成爲課後的行動。全課在學生熱烈的討論,激烈的爭辯中結束。結束時配以音樂《愛的奉獻》爲學生課後的行動作無聲的提示

超越文字這一環節,充分挖掘學生本身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在互動中進行觀念的碰撞,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教學空間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師生作爲獨立的個體相互進行心靈的交流,讓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與複雜性。

《七顆鑽石》說課稿3

一、教材簡說

這篇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爲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裏跳出的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爲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

二、設計意圖

讀了課文,最初的認識是愛貫穿了始終!但總覺得認識不夠深入,後又細讀幾遍,頭腦中冒出了“生命”一詞,對,這是用“生命”搭建的愛!

1、複習匯入──提出研學思路:

一上來,就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心絃。我設計這樣兩個問題:

⑴這七顆鑽石是從哪裏來的?還記得這隻水罐在故事中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出示一隻水罐)

⑵真是一隻神奇的水罐!到底是什麼魔力使水罐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呢?

這些問題,意在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另外,文中除了神奇的水罐外,還有“水”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生命之水。我用這樣的問題把學生帶入到童話中:

是呀,水是多麼珍貴呀!可是水呢,這生命之水又在哪裏呢?眼看着旱災將毀滅一切時,一個奇蹟發生了。一天夜裏,一位小姑娘竟意外地得到了滿滿一罐子清亮清亮的水。這罐水是怎麼來的呢?請小朋友認真讀讀課文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可以用筆劃劃關鍵詞句。

2、引領體悟──愛是變化的力量:

對媽媽的愛,對小動物的愛,對陌生人的愛,媽媽對孩子的愛……一切的愛使水罐不斷變化着。這部分是閱讀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變化是一次一次地在升級,怎樣讓學生能深入地理解語言呢?我着重引導學生來感悟理解“小姑娘對媽媽的愛。”讓學生先讀課文,然後說說你知道了什麼?扣住“夜裏”“哪兒”“喜出望外”等詞語來展開豐富的想象,意在豐滿小姑娘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斷挖掘出文字中蘊涵的濃濃情義來。

最後透過朗讀體會小姑娘對媽媽的一片孝心,真是這份真摯的愛感動了命運之神。使她擁有了這一罐清亮的水。

爲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愛心”這一主題,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幾個故事情節:小姑娘爲母親找水,小姑娘分水給小狗喝,母親讓水給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讓給過路人,從而得出“愛心”主題。

應引導學生重點理解水罐的最後一次變化。首先,最後一次變化應是在前幾次變化的基礎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選擇有違“愛心”,水罐裏都不可能跳出七顆鑽石,涌出清澈又新鮮的水流。爲幫助理解這次變化的重要性,可讓學生結合第一自然段來想象愛心帶來的神奇變化: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大地一片荒蕪的景象,而現在從水罐裏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人、動物、植物乃至大地將會……可引導學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還可以讓學生想象,如果沒有“愛心”,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體會這篇童話的內涵。也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瞭解到的關於“愛心”的故事來談談愛心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受到薰陶和感染。

3、延伸閱讀──愛是真實的奇蹟:

雖然愛的內容不同,但愛的意義是相同的,是愛創造了故事中一個又一個的奇蹟。學到這兒,學生對課文語言已經有了很深的理解。但僅僅是瞭解文中故事,明白變化的原因是“愛”。對作者的意圖還不甚理解。所以,我向學生提出疑問:

⑴爲什麼不把鑽石留給小姑娘她們,而讓它飛上天變成了星星呢?

(讓愛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個角落,照進每個人的心中;告訴我們,只要心中充滿愛,就會發生奇蹟,充滿希望;播種愛,就會收穫愛……要像小姑娘一樣,都有一顆美好的心。由愛而生的七顆鑽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訴人們,讓愛成爲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⑵讀完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麼呢?

讓學生結合實際談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愛是真實的奇蹟。在我們生活中到處有愛,到處有奇蹟發生。所有這一切都在“愛心”中發展,這樣的愛都是用生命編織的!板書的最後,就完成一顆“紅紅的愛心”。

《七顆鑽石》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說

《七顆鑽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五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爲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裏跳出的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爲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就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根據本課內容及教學實際,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會認7個生字,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重點語句,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

2、教學重難點。

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課的重點,啓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感悟愛的博大。

讀關於愛心的神奇故事,體會愛心對本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自由寬鬆,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圍中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認識,在提升後促進感情朗讀,我想這是對本篇情感味較濃課文增進體驗的合理途徑。

2、教法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充分體現這十六個字:書聲朗朗、議論紛紛、高潮迭起、讀讀寫寫。針對以上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選用“合作探究”和“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和感受。爲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3、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質疑、探究、感悟、朗讀四結合學習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

三、說教學過程

1、情境複習匯入,走進文字

上節課的學習,學生感受了旱災的可怕,知道了水罐變化這條明線,本節課讓學生感受到水罐變化的原因。上課伊始,我先是複習了本課的部分詞語,然後以圖片、文字相結合創設情境的方式匯入,引出人們在大旱災時對水的極致渴望。

然後銜接到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一天晚上,天黑漆漆的,一個小姑娘拿着水罐去爲生病的媽媽找水。她走了很久很久,可是,哪兒都找不到水,終於,又累又渴,倒在沙地上睡着了。緊接着,讓學生在輕柔悠揚的輕音樂中,自讀課文,隨着文字,隨着小姑娘而感動。

2、整體感知,回憶內容,匯出課文明“線”

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憶:小姑娘的水罐發生了哪幾次神奇的變化?

透過學生的回答,理清課文脈絡,同時結合多媒體教學進行展示:空木水罐——滿木水罐——銀水罐——金水罐——跳出鑽石、涌出水流。

面對這樣的變化,你有什麼問題?根據學生的質疑,歸納問題:爲什麼會發生一次次神奇的變化、課題爲什麼叫《七顆鑽石》,而不叫……

建構主意認爲:師生、生生之間需要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並在相互探討中進行交流和質疑。這就是所謂的“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質疑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維的一個契機。

3、理解、品讀詞句,感悟課文暗“情”

由於教材層次是層層遞進、缺一不可的關係,我透過把握課文、品詞句、議論、促體會、想像、升情感這樣一種方式進行擴展教學,針對不同變化選擇不同切入點進行教學。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扮演的是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所以,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採取了示範分析與自我體驗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獨立閱讀能力。在水罐的第一次變化中,我引導學生透過抓重點詞句體會小姑娘的孝心與愛心,同時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讀中體會、感悟,適時進行拓展想像:水罐中的水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讓生展開大膽的想像,暢所欲言,訓練臨場語言表達能力。再以生生互評、師生共評等多種評價方式進行評價教學,不過評價的主流應是積極的、鼓勵的、富有啓發性的。

在水罐木變銀的部分重點指導學生朗讀,透過讀小狗的前後變化對比出小姑娘的美好心靈,從而凸顯她的愛心之無私。

銀變金的部分有個理解難點,這裏要讓學生體悟、總結出水罐發生變化的真正原因是:愛,不僅有小姑娘對母親、對小狗和他人的愛,也有母親對女兒的愛。是人間廣博無私之愛創造了奇蹟。在這一部分着重訓練學生朗讀母親所說的那句話,從那句話中體會出母女間的深情。可先指名讀,生評,再指名讀,然後分角色讀。

最後的變化:從金水罐中跳出鑽石、涌出水流。這裏用討論法突破難點。從前面我們可以感受出水罐的每一種變化都與愛心有關,是什麼樣的愛竟然使水罐跳出鑽石、涌出水流呢?這裏可結合前幾次的變化來談小姑娘與母親都擁有一顆博大而無私的愛心,當小姑娘忍着焦渴把水遞給過路人時,她的愛心就如同鑽石般可貴,閃耀着異樣的光芒。是這種無私的愛,給人間帶來了希望,照亮了人間。

與此同時,進行拓展、說話練習:小姑娘的愛心給這個世界帶來了源源不斷、新鮮的水流,乾渴的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呢?(如果有了水,人們會說---------------;動物會說----------------;花草樹木會說-------------------。)讓學生契合本文童話的主題,充分、大膽地展開想象的翅膀。

4、引伸拓展,讓愛層層遞進

學到這兒,學生對課文語言已經有了很深的理解。但僅僅是瞭解文中故事,明白變化的原因是“愛”。對作者的意圖還不甚理解。所以,向學生提出疑問:

(1)爲什麼不把鑽石留給小姑娘她們,而讓它飛上天變成了星星呢?

讓學生明白讓愛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個角落,照進每個人的心中;只要心中充滿愛,就會發生奇蹟,由愛而生的七顆鑽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訴人們,讓愛成爲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2)讀完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到了什麼?想做些什麼呢?

①文中的小姑娘爲了找水,累得倒在了沙地上,這水是多麼的寶貴啊!讀完這個故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你有什麼想法呢?(節約水資源,倡導環保、和諧等。)

②試想:如果沒有愛心,這個世界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世界?從中,你懂得了什麼?(會感受愛,更要懂得珍惜、感恩。世界因愛而美好.....)

讓學生結合實際談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愛是真實的奇蹟。在我們生活中到處有愛,到處有奇蹟發生。

四、說板書設計

19七顆鑽石

愛心——奇蹟

這堂課的板書設計,形象直觀地概括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便於學生理解,進而輔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七顆鑽石》說課稿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19課《七顆鑽石》。

【教材理解】

本課位於本冊教材的第五單元,主題爲“可貴的親情、友情”,本組教材結合綜合性學習活動,意在使學生在學習課文、感受“愛與真情”的同時,能夠行動起來,在生活中深入體驗這種感情,學會表達自己的愛,懂得關心別人。課文《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

講述了一次地球上發生大旱災。一個小姑娘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發生神奇的變化,最後從水罐裏跳出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童話雖短,含意卻深厚。從水罐一次一次變化中體會到互相關愛、樂於奉獻的美好情感,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體會小姑娘美好心靈與七顆鑽石的關係。

圍繞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和本課的教材特點,結合綜合性學習活動。我計劃安排兩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自主學習,精讀課文,在品味語言中初步感受文字蘊含的教育意義。

第二課時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回顧全文,複述故事,拓展延伸,瞭解綜合性學習開展情況,做階段性小結。今天我着重講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級學生的具體要求,結合本組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制訂爲: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聯繫上下文、或查詞典等方式,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透過想象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提升。

3、結合課文內容,在水罐一次一次變化中體會到互相關愛、樂於奉獻的美好情感。

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這也是本課時教學的重點。

【教法學法】

1、情境法。本課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師的語言,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2、採用“合作探究”和“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運用創設情境、朗讀感悟和直觀教學,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向學生傳授“學法”,讓學生“會學”。透過學生的讀讀、想想、寫寫、議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流程】

本課時教我學以水罐變化爲明“線”,以愛的層次爲暗“情”,表現愛的偉大、愛的力量,並設計五個板塊:激趣匯入,初步接觸文字。來實現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1、激趣匯入,初步接觸文字。2、深入解讀,體會神奇變化。3、反顧整體,體會愛的力量。

第一版塊,激趣匯入,初步接觸文字。

第一步,屏幕出示旱災圖片。讓學生說說,看了這些圖片,想一想此時此刻人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水。我再講述:《七顆鑽石》講的是,在大旱災是,小姑娘爲生病的母親找水喝的故事。那麼在找水的途中,都發生了什麼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這一環節的設計理念是:孩子的內心充滿了好奇,這種匯入正好是滿足了小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把孩子們從文字中尋找答案的熱情激發出來。

第二步是初讀感知。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看拼音或問同桌,在學生充分自學後,再指名讀課文。

第三步,以問題:“小姑娘的水罐發生了哪些神奇的變化?”引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

透過學生回答,匯出課文明線(板書:空木—水木—銀—金—鑽石、水流、星星)。

第二版塊,深入解讀,體會神奇變化。

第二至第五段是課文的重點。所以我在第一版塊的基礎上,然後抓住“水罐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神奇的變化”這一問題展開課文的解讀,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然後分四個環節交流:

第一環節: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

第一步,我會創設情境:沉睡中的小姑娘漸漸醒過來了,她看到了什麼?看到這麼神奇的變化?小姑娘有什麼表現?

第二步,在學生交流過程中理解喜出望外。然後知道讀出這種喜出望外心情?

第三步,交流小姑娘哪讓你感動?你能帶着感情朗讀出來嗎?

第四步,創造性想象:水從哪來?爲什麼得到了水?意圖是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第二環節,木水罐—銀水罐。

第一步,(課件出示句子:小姑娘往手掌裏倒了一點兒水,小狗把它舔淨了,變得歡喜起來。)討論:小姑娘往手掌裏倒了一點兒水這“一點兒水”少嗎?

第二步,想象:小狗之前什麼樣,後來他又歡喜什麼?

第三步,學生有感情朗讀這一部分。

第三環節,銀水罐——金水罐。

第一步,(課件出示句子:母親說:“我反正就要死了,還是你自已喝吧。”又把水罐遞給小姑娘。就在這一瞬間,水罐又從銀的變成了金的。)

第二步,聯繫生活經驗和繫上下文想象媽媽當時是什麼樣子,心裏又在想些什麼?學生體會出這位母親病、渴交加,瀕臨死亡,可她的心還在牽掛女兒,寧死也要把水給女兒喝。充分朗讀這句話,感受這份母愛如金,銀罐變金。

第三步,學生有感情朗讀這一部分。

第四環節,金水罐——鑽石、水流、星星。

這一環節,我用討論方法突破難點。引導學生感受出水罐的每一種變化都與愛心有關,並思考是什麼樣的愛使竟然能從水罐跳出鑽石,涌出水流呢?

如果學生體會不出,就引導學生對比。因爲小姑娘的爲媽媽四處找水,終於得到一罐水;因爲關愛小狗這條生命,給了它一點水,木罐變成銀的;因爲媽媽寧死也要把水給女兒,銀罐變成金的;每次愛的付出層次都在提升。這個人不是……,這件事不是……,這個人對我……,這件事對我……,可我(小姑娘)卻把愛給了送給這個過路人,這種愛廣博而無私,層次最高。這種愛堪比鑽石,最終化爲星星,永照人間。

第三版塊,反顧整體,體會愛的力量。

第一步,我會對課文做個小結:正因爲愛,讓小姑娘不但爲母親找到了水,而且也爲全世界找到了水,讓我們來看看找水後的情景。我們來齊讀最後一段,那七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北斗七星。

第二步,讓學生說說,讀了這個充滿愛心的故事,自己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它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再讀感受語言,有助於增強語感、發展語言,並且能夠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返顧整體自讀課文,對於理解課文蘊涵的深層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幫助。

【板書設計】

板書是微型的教案。此板書,展現了文章內容,展示了文章敘述順序,同時也突出了中心,反映了課題。透過詞語的內在關係,深化了學生對文字的認識,這既是兒童的發現,也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

七顆鑽石

愛愛愛博愛

木、空——水——銀——金——水流、鑽石、星星

【學習效果】

這節課使學生感受、感知、感悟到了愛的力量,使學生看到了愛能創造奇蹟。這種感悟撞擊着孩子們的心靈,必將使孩子心中“用愛心對待生活”的花蕾綻放。

本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1、學生透過水罐由“木、空——水——銀——金——水流、鑽石、星星”缺一不可、層層遞進的關係體會到愛的力量會因愛的層次的提升而不斷壯大。

2、注重學生的想象,珍視他們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