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牧童》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說課稿2.41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牧童》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牧童》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牧童》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詩,本單元以“童真童趣”爲主題,本首詩主要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表現出牧童心靈的自由自在,無牽無掛,自然放鬆。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充滿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與追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牧童、蓑衣、鋪”等生字生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默寫古詩。

3、透過看註釋、圈點批註、想畫面等方法,理解詩意,並會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意。

4、透過古詩的學習,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與快樂。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爲了能順利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是:通讀古詩,再透過看註釋、圈點批註、想畫面等方法,理解詩意。

難點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與快樂,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說學情:五年級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基本能借助註釋、工具書、看圖想畫面等方法讀懂古詩大意,但是,他們對古詩背後蘊含詩人的情感還不能深刻體會,此時,教師就應適時點撥引導。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曾經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突出重點,攻破難點,解決疑點,再結合本課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學方法:朗讀感悟法,例如:初讀古詩時,我讓學生充分的把古詩讀幾遍,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古詩,透過個別讀、齊讀、對讀等方法讀出層次美,讀出情感。其次我還運用了圈點批註法、點撥引導法,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去解決問題。

學法: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已經成爲課堂教學的關鍵,可是學生獲得知識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學會圈點批註,運用圈點批註法閱讀文章。可以在圈點中積累詞語,在批註中感知語言,感知作家作品所表達的情感,這樣課堂就會有了語文味。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就如擁有了學習語文的一把鑰匙。例如:在初讀古詩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邊讀邊用斜線畫出古詩的節奏,用圓圈畫出不認識的字詞,然後和小組的同學交流,力求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其次教會學生合作交流,學生在初讀古詩的基礎上,邊讀邊勾畫出重點詞句,並在旁邊處寫上自己的感受,就疑難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以求明確,解決疑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總結規律。這種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敢於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我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根據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環節我藉助多媒體回憶童年生活的情景,從而引入古代兒童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這樣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多種感官,引發學生的思考,自然而然的會把學生帶入文字。

2、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新課標指出:“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學生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環節我讓學生充分的把古詩讀幾遍,學會圈點勾畫,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組內互相學習,重點理解“蓑衣、鋪”字,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藉助一些圖片幫學生理解詞語,指導學生讀通古詩,讀出節奏。真正體現了學生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3、研讀古詩,深入思考

閱讀教學正像葉聖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蘇霍姆林斯基還說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鼓勵學生,不僅要讀通古詩,還要想象畫面讀懂詩意,結合學法指導,重點採用朗讀,圈點批註、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導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悟理。主要抓住以下三個環節:

(1)、出示自學任務。

(2)、學生自己對照任務自讀自悟,期間自己用圈點批註的方法嘗試解決問題。

(3)、小組的同學一起交流自己想法,我作爲引導者,適時抓住學生交流的精彩詞句、語段談體會,談作者用詞的好處。

例如:抓住“鋪”想象畫面,品讀“弄”感受情趣,想象“臥”感悟形象。然後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去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我還鼓勵全班同學敢於大膽對個別同學的發言做出合理的評價,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在品讀中積累語文,在合作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4、拓展延伸,讀懂詩人

(1)、學習古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也就是詩人的思想體現,爲了解決這一難點,本環節我引入詩人的背景資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體會詩人對自由、悠閒的田園生活的嚮往,之後我還出示了幾首古代兒童詩,拓展知識,開闊視野,學生透過讀,突出單元主題。

(2)、一節好課的結束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所以我針對本節課的學習情況佈置讓學生課後蒐集更多的兒童詩去讀一讀(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閱讀量。又達到了課內外知識相連接目的)

四、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課堂的濃縮,本節課我主要抓住學生對牧童的評價語言和作者情感表達的概括進行板書,這樣結構清楚,層析分明,力求達到簡潔明瞭,便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五、說反思:

以上就是我預設的一堂課,本節課我主要是打破了古詩教學中逐詞逐句的串講串問,透過想象畫面,抓關鍵詞,品精妙處,進一步想突出語文味,不過課堂是生成的過程,課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跟預設有偏差的問題,但我會努力根據課堂生成的機智去隨時調整、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牧童》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古詩《牧童》。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學習古詩,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豐富學生的語言,發展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今天我將以淺薄而又真誠的見解,談談我對《牧童》這一課的教學構想。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教學預期和反思"這六個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是以童年爲專題來編排教學內容的。《牧童》是唐代詩人呂岩所作,呂岩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目標和學生的學情,以及古詩教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透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中華語言的精妙。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詩通俗易懂,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同時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二、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但有時,對詩歌背後蘊含的詩人情感還不能深刻地體會到。雖然本節課學生只能經過二十分鐘的預習,而且手中無任何工具書,但因爲本詩字面上的意思比較淺顯,所以在課上,我淡化了對詩意的講解,直指重難點。從今天的課堂來看,學生抓關鍵詞語的能力還不夠,品詞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說教法和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重點運用"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藉助多媒體課件與音樂來創設學生樂於接受,能走進其間的意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此外,我還採用了"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教學法"進行教學,在下面的教學過程中將作詳細闡述。

四、說教學過程

我主要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音樂引入,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揚的笛子獨奏《小放牛》,讓學生欣賞。隨後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並由以前學過的古詩《所見》引出課題《牧童》,並板書。

這樣的安排,簡潔明快,不但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又讓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到一種笛聲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三讀古詩,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詩只有用心朗誦,才能彰顯它獨特的韻味。在此,我採用了"誦讀法",設計了三"讀"環節:

1、一讀字正腔圓

學生初讀本首詩時,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重點讀寫"蓑"字,突破讀寫的難點。

2、二讀抑揚頓挫

在學生讀準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歌更講究節奏,讀詩要讀出它的抑揚頓挫,讀出它的變化,才能讀出它的美。

3、三讀詩中意境

透過以上兩個環節的練讀,學生大多已能熟讀古詩,並初步感知古詩大意。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讀——品讀古詩。我鼓勵學生,不僅要讀懂詩意,還要想象畫面。

"三"讀古詩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的主體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讀,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讀出層次,讀出詩韻,讀出詩情。

(三)抓重點詞,悟詩中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抓住重點詞語感悟詩中情境。

1、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臥",感悟形象

廣闊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陶醉。詩中一個"橫"字、一個"弄"字、一個"臥"字,更是充滿了隨性、自然。在品讀第一二句詩時,我抓住一個"鋪"字,引導學生感受原野的碧綠、茂盛,有一個學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說是超出我預期的課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個"弄"字,引導學生聯繫自己學習樂器的經歷換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輕鬆、自在;品味數詞"六七裏""三四聲",感受原野的遼闊和笛聲的悠長。學生在品味這些關鍵詞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靈捕捉了詩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將古詩讀胖讀厚了。在這個環節中,我還透過對字詞的品析,自然無痕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而透過聲情並茂地朗讀,又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讀可謂是水乳的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詩意思比較淺顯,加上配有課文插圖,學生感悟畫面不是難點。我從"臥"字切入,引導學生思考:牧童會怎麼臥?他爲什麼不脫蓑衣就"臥"?這樣,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隨意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以上的教學設計,我避免了古詩教學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講串問。透過抓住重點字詞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2、跳出這首詩,以一帶三,感受"牧童"情懷。

站在一首詩的角度,看中國人的"牧童"情結,顯得比較單薄。怎樣把詩讀透讀厚,我選擇了拓展閱讀。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一共進行了三個方面的拓展性閱讀:

第一方面:是學習詩的前兩句"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之後,第一次引入棲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樣感受牧童所在環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這次讀是以主帶次地讀。

第二方面:學習"笛弄晚風三四聲"時,爲了理解"笛弄"的內在含義,我補充了雷震《村晚》中的"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讓學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樂;在學習了"不脫蓑衣臥月明"以後,再次補充棲蟾的詩句,讓學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的牧童"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的自由灑脫——這是詩間互補地讀。

第三方面:最後完整地呈現棲蟾的《牧童》,雷震的《村晚》和課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見》,學生透過誦讀積累同題材的古詩。——這是將詩揉合在了一起,以點帶面地讀。

這些詩句的拓展性閱讀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簡單的疊加式的,而是透過以主帶次,以點帶面的形式實現了詩句、詩意、詩境等方面的比照,從而達到了古詩間的互識、互補與互證的目的。

(四)、探詩中人,品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即詩人的思想體現。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學習詩詞的難點之處。爲了很好的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引入詩人呂岩的資料,先由八仙過海的傳說,激發學生對詩人的興趣,然後由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個人境遇,體會詩人對自由、悠閒的田園生活的嚮往。我本來還預設將中國古詩詞中的牧童情結作一點提示,因爲時間關係,這個環節就省略了。

五、說板書設計

牧童

鋪自由

弄自在文化

臥悠閒

我的板書簡潔明快,一目瞭然。"自由自在、悠閒"二詞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最後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詩背後的深意,因爲時間關係,只點到爲止,未完成既定板書設計。

六、說預期效果和教後反思

課前,我預期的效果是學生能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熟練背誦;深入理解文字,與關鍵字詞對話,想象其中的畫面,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從今天的課堂表現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讀詩,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的畫面,有部分學生能創造性地表達。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有明顯提升。經過多遍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應該已能脫離文字背誦古詩了,但是因爲課前估計不足,對課堂的節奏把握不夠精準,致使檢查背誦這個環節沒有在課堂上展示出來。

《牧童》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唐代詩人呂岩的詩《牧童》。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教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5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爲專題展開,《牧童》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達了牧童那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2、學情分析:

那麼,五年級學生對這首詩是一個怎樣的認知情況?這首詩對他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麼呢?他們又想以怎樣的方式來學習這首詩呢?

爲了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在課前對學生做了這樣的調查:

1、你會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麼?

2、你認爲學習這首詩的時候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嗎?

3、你會背這首詩麼?

4、你能大概說出這首詩的意思嗎?

5、你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調查中我發現: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95%的學生認爲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70%的學生會背這首詩,能大概說出這首詩意思的佔30%,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情感的只有極少數。

根據學生的實際,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二、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透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嚮往。

三、說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所以教學本首詩,我準備採用“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法”、“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來展開教學。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境,體現“快樂讀美文,輕鬆學古詩”的教學理念,並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具體教學過程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欣賞音樂,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一首歡快的《田園之歌》讓學生欣賞,並這樣引導:是呀,美妙的音樂能帶給人愉快的心情。其實,能帶給人快樂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我就感到很快樂,看到同學們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樂。說說看,什麼事使你感到快樂?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生情趣高漲時,我順勢匯入:現在,就讓我們帶着這份快樂的心情走進唐代詩人呂岩的詩——《牧童》。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爲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品讀古詩,讀出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於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

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詩,重點認讀:“鋪”、“蓑”、“臥”並指導寫法。

2、讀出節奏。

初讀後,我告訴學生詩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涵。

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我這樣引導: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麼?

(1)讀出詩中所蘊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詩中所蘊含的畫面。我彷彿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學生可能會說。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詩的意思,體現了學習的梯級,爲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爲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追問,這是一個怎樣的牧童?你能讀出詩人什麼心情?學生都能說出這是一個快樂,悠閒的小牧童。(板書:快樂悠閒)那麼,你是怎麼體會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牧童的快樂與悠閒呢?讓學生品讀詩句,從而發現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來,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詩。

這個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爲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三)走進詩境,感悟詩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以“你從詩的什麼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閒的牧童?”一問,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引導。

預設一: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當學生說:從“笛弄晚風三四聲”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牧童時,我追問:是誰在吹笛子?在什麼地方吹?此時,我適時播放音樂《牧笛笛子》,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真切地體會到了一個“弄”字所蘊含的情趣。

接着,我運用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受牧場的遼闊,並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同學們,此刻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中的哪一個詞給了你這種平緩舒服的感覺?以此引領學生感受“鋪”字用詞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運用畫面與音樂再現情境,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美的畫面,美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預設二:想象“臥月明”,感悟詩中情。

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從“不脫蓑衣臥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樂與悠閒。我先出示課件:《牧童休憩圖》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再引領學生回到詩句中,讓學生找一找哪個詞更能體現牧童的無拘無束?

學生很快找到:“不脫、臥”這兩個詞。接着我引導學生體會:他爲什麼不脫蓑衣?他躺在一個怎樣的地方?怎樣躺?把“臥”換成“坐”或者“立”,行嗎?這樣,學生在交流中、反覆品讀中感悟到了牧童的無憂無慮與天真爛漫。

這樣,抓住重點字詞品讀品味,避免了古詩教學逐字逐句的串講串問,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特點,透過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從而真正學有所獲。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處,開啓學生想象的閘門:躺在柔柔的草地上,聞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風的撫摸。此時此刻,假如你是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在美妙的遐想中,學生融入詩境,走進牧童的內心世界,由此抒發情懷,發表見解。此時,學生化牧童爲自己,化自己爲牧童,與詩中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四)探作者心,窺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爲了很好地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這樣引導:同學們,快樂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僅令牧童陶醉,令我們大家陶醉,也令詩人呂岩陶醉。其實,呂岩喜歡牧童,還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時我出示詩人呂岩的資料。

讓學生了解到了詩人嚮往遠離喧囂、悠閒自樂生活的原因後,我創設意境,學生配樂吟誦古詩。與詩人展開心靈的對話。

這不僅是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更是學生情感的迴歸與昇華。進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拓展延伸,背誦積累。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爲體裁的詩句讓學生賞析。

《牧童》說課稿4

教學內容:

1、綜合訓練

2、歌曲《牧童謠》表演

3、集體舞:《小牧民》

4、欣賞:我是人民小騎兵(木琴獨奏曲)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用自然、明快的歌聲表現牧童放牧時的愉快心情。培養學生愛勞動、樂觀向上的好品德。

2、透過學習集體舞《小牧民》,使學生初步接觸蒙古族舞蹈的風格韻律,學做硬肩、笑肩、擠奶等動作。

3、透過欣賞《我是人民小騎兵》感受樂曲的風格、節奏上的特點,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

教學重點:

集體舞:《小牧民》

教學難點:

感受《我是人民小騎兵》風格、節奏上的特點。

教學手段:

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發聲練習:

同前節

二、表演歌曲《牧童謠》;綜合訓練。

1、集體有感情的齊唱歌曲。

2、請同學們試着背唱牧童謠,並討論完成綜合訓練二。

3、提問:這首歌曲的歌詞段數多、歌詞較多,仔細觀察它的歌詞有什麼特點?(問答式)

我們用什麼演唱方式能夠更好的體現這一點呢?(男問女答、女問男答、領唱與合唱等)

分別練唱。

4、請同學們上前表演自己編的節目。

優秀小組給紅花。

5、請同學按照書上綜合訓練三的節奏爲歌曲伴奏。

三、集體舞表演。

1、我們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像我們學唱的牧童謠就是有風味的歌曲。接下來我們來學習有我國蒙古族的風格的一段舞蹈。

2、學習單一動作。教師示範講解硬肩、笑肩、擠奶等動作。

兩人一組練習。

3、分解動作進行教學。

教師帶領學生將整套動作串聯起來完整練習。

4、跟着音樂練習。注意引導學生質樸的情感表演勞動時的喜悅。

5、請同學上前表演。

四、欣賞《我是人民小騎兵》。

1、教師介紹: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欣賞一首民族風味的樂曲—木琴獨奏曲《我是人民小騎兵》。

2、初聽樂曲。

討論:從教材中的插圖請你說說這首樂曲表現了哪些內容?

在節奏上有什麼特點?

(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3、復聽樂曲,請同學邊聽邊隨音樂做動作。

思考:樂曲是怎樣表現小騎兵由遠至近的?

回答問題(用強弱)完成聽聽想想。並用雙響筒隨音樂敲一敲。

五、聽音樂下課。

板書設計:我是人民小騎兵

勇敢、努力克服困難

《牧童》說課稿5

說教學目標:

1、透過學唱歌曲牧童之歌,讓同學體會歌曲的自在、歡樂情緒。

2、能有感情的輕鬆、自然的演唱歌曲。

說教學重點:

透過音樂實踐活動充沛發揮同學的想象力和發明力

說教學難點:

同學根據音樂旋律創設有關情景

說教學準備:

鋼琴、圖片(牧童、小羊、白雲、鮮花、綠草……)

說教學過程:

一、同學聽音樂做自身喜歡的動作進教室

音樂採用《請來看看我們美麗的村莊》

二、師:今天老師帶大家到一個美麗的地方去玩一玩,豎起你的小耳朵、閉上你的小眼睛,仔細的聽聽、想想,我們要去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音樂起(背景音樂採用歌曲主旋律)

——配樂旁白(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白雲下面一片綠油油的青草地,遠處,一個手提着羊鞭、身背牧笛的小孩兒趕着一羣雪白可愛的小羊兒走了過來,小羊兒們看到了鮮嫩的青草,高興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滾兒,精精有味地吃了起來,小孩兒也高興的取出牧笛吹起來,聽,的笛聲傳來了……)

三、指名同學回答

我們去的地方是一個什麼樣兒的地方?你彷彿看見了什麼?生答:……

四、請同學貼出畫面

1、師:那讓我們把這美麗的地方貼畫出來吧

2、點題:師——猜猜看,小羊兒是誰趕來的?牧童是什麼意思?

貼出牧童、出示課題

五、兒歌——(在主旋律音樂聲中完成)

1、師:看到這麼美麗的畫面,老師不由想起了一首兒歌,你聽……(配樂兒歌聲起)

2、聽錄音範讀兒歌

3、教師聽錄音伴奏按節奏範讀

4、變換形式讀兒歌

師:你們自身讀一讀吧——自由讀、同學發現問題、同學解決問題

按節奏齊讀、分男女生讀、

師:誰來想個方法使兒歌讀得更好聽呢——同學設計伴奏型、

5、師:同桌的同學做打花巴掌的遊戲

按節奏讀一讀兒歌

六、歌曲

1、聽琴哼唱旋律

師:看到你們玩得這麼開心,小牧童又高興的唱起了歌兒

聽音樂範唱

2、同學設計不同的單音哼唱旋律

師:小牧童說呀看哪個小朋友最聰明先想一個單音來哼一哼這段音樂——同學設計

3、聽琴學唱

師:你覺得有什麼唱不好的地方嗎?

引導同學發現問題、指名同學解決問題或聽範唱後再解決

4、同學齊唱

師:你認爲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情來演唱第三段?當小羊兒吃的飽飽的回家去時,它們的聲音會離我們越來越——(生:遠),那我們唱的聲音就要越來越——(生:弱或小)

5、聽教師範唱

師:這麼優美的歌曲,老師也忍不住想唱一唱了

6、接龍唱

師:你們來當小牧童吧,老師來跟你們開火車唱

7、加入襯詞——咩……

師:小羊兒聽見你們這麼動聽的歌聲,它們也想加入你們的演唱呢,誰能把小羊兒的聲音配進來

8、除了放牧小羊兒外,小牧童還放牧什麼呢?

同學設計創作並演唱(放牧小牛兒)

七、扮演

“真夠熱鬧呀,誰能想想主意,設計一些形式,讓我們的歌聲更動聽”?:一組:體態律動;二組:打擊樂;三組:分角色扮演四組:小羊叫聲

分組練習、教師巡視輔導並參與到同學的活動中

八、拓展

1、歌曲出處、簡介

師:小牧童還有一個問題要問大家:我們今天學的《牧童》是哪裏的民歌嗎?你是從哪裏知道的?

2、介紹江蘇:地處我國的華東地區,那裏土壤肥沃,被稱爲魚米之鄉

3、其他民族的放牧情況

師:你還知道其他地方或民族的有關放牧等情況嗎?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爲“草原驕子”。蒙古族人主要吃奶制食品、牛肉和麪食,他們熱情好客,待人老實,特別尊重長輩。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獨有的樂器馬頭琴相當知名。

4、模仿馬的動作

結束:時間不早了,讓我們在《牧童》的笛聲中趕着自身的小羊、小牛兒回家——出教室結束本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