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航海家的發現四年級上冊說課稿

說課稿5.66K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航海家的發現四年級上冊說課稿

本課是青島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的家園—地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小學生較全面地認識、瞭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單元,承當着爲本套教科書後續單元——《地球和地表變化》奠定基礎的任務,主要偏重於引導同學瞭解地球的概況,學會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地球的奧妙。本課主要是讓同學瞭解人們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對這一科學史的瞭解有助於同學形成科學是不時發展的觀點,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培養過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培養和訓練,同學對科學探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多數同學已經具有收集資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結合同學的實際情況,依據新課程的規範和我對本課的理解,我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科學探究:

(1)能透過查閱整理從書刊和其它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瞭解地球的概貌。

(2)能透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對“地球概貌”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和猜測。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人類爲科學認識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學是不時發展的。

(2)願意合作交流。

3、科學知識:

(1)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2)瞭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透過多渠道查閱、整理資料,使同學知道地球有關知識。

 難點:能透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提出問題,並能依據事實解釋假設。

四、教學準備:

教師:認識地球的視頻。文字和圖片資料。

同學:查閱人們對地球的猜測和認識方面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本課授課地點:二樓多媒體實驗室。

五、課時佈置:一課時。

六、教學與學法:

《小學科學課程規範》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讓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本課用資料、文字、圖片,讓同學整理分析得出結論。採用多媒體展示,結合探究式提問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師生歸納概括,引導同學瞭解古今人們探究地球的歷史的全過程,自主開展探究活動,給同學顯示自我才幹的機會,使同學真正成爲科學探究主人。

七、教學程序設計:

基於以上這些問題的考慮,也爲了更好地開展各項活動,真正突出活動的實效性、層次性、有效性,我設計了三個活動主題:第一,交流我們對地球的認識;第二,古人是怎樣認識地球的?(各種學說)第三,歷史上人們是怎樣證實大地是球體的?

1、第一個環節中,我採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並運用啓發式語言引導同學考慮:這是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這美麗的地球是什麼形狀的,有關地球你知道什麼?

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透過資料交流與討論,培養同學的觀察、表達能力。我認爲這樣導課能調動同學的多種感官參與到認識事物的過程之中,拉開同學科學探究活動的序幕,同時也激發了同學探索問題的興趣。透過師生資料交流彙報:讓同學認識到地球是個很大的球體,半徑約爲6400千米,周長約4萬千米。

2、科學探究起始於問題,培養同學的問題意識是科學課教學應時刻關注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創設情景,適時引導同學提出“古代的人們是怎樣認識地球的?他們認識地球是什麼樣的問題?進入第二個環節,師生展示圖片或視頻資料:第一幅是古人設想的“天園地方”圖;第二幅圖是古代人設想的大地——有三頭站在巨大的烏龜背上的大象駝着大地這塊園盾;第三是“渾天說”……在觀察的基礎上,再讓同學交流自身收集的資料和古人猜測的認識。用實物投影展示同學交流的畫面,意在給同學提供自主交流的空間,讓每一個同學充沛展示自我。教學中熱烈交流的局面,意在讓同學感到“古人的想法真奇特”來揭示了同學對人類認識地球過程的好奇心理,從而爲繼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3、在第三個環節中,從問題入手,利用導向性的語言:“歷史上人們又是怎樣證實地球是球體的呢?”這裏採用教師講故事《新南轅北轍》,多渠道展示資料,回憶古人的學說引出現代人環球航行。課件展示:麥哲倫航海資料;圖片、文字等資料交流。並揭示課題《航海家的發現》。從而拓展同學的知識,讓同學認識到任何偉大的發現都凝聚了人類不懈的能力,從而激發同學學科學、愛科學,願意進行科學探究的熱情,培養同學嚴謹的科學態度。並自己當好航海家,在地球以上模擬航行。

4、拓展活動:

教學中給同學多一點活動,少一點限制。因爲,科學課的探究內容有很多是不能在三十五分鐘內完成的,可以將本課的探究活動拓展延伸到課外,引導同學在課外繼續進行更加深入的自動探究和實踐創新活動。所以留下了《新南轅北轍》的懸疑,讓同學嘗試把學到的科學知識、科學技術、科學方法應用於社會和生活,給同學顯示自身才乾的機會,使每一個同學都真正成爲科學探究者。完成對同學發明力的培養。

八、板書設計:

13、航海家的發現

地球是一個大球體,平均半徑爲6300千米,周長爲4萬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