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範文集錦七篇

說課稿1.34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科學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範文集錦七篇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美麗的彩虹》,本次活動選自幼兒園多元能力實踐課程大班下冊科學領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活動目標、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活動準備、教學與學法、活動過程六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分析,先說一下我的設計思路,正如《綱要》中所要求的,選取事物要貼近幼兒生活,就拿"彩虹"這一自然現象來說吧,它常常出現在夏天雷雨後,雲層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時,經過陽光的折射,就會在天空中出現美麗的彩虹。但往往孩子們還未仔細欣賞時,它轉瞬即逝,猶如曇花一現,讓人難以捉摸。根據以上情況便生成了《美麗的彩虹》這次活動。

接下來我對幼兒現狀進行分析:大班的孩子探索慾望強,能夠相互合作也有競爭意識,而且喜歡動手,敢於嘗試。在生活中感覺自己很棒,資訊十足。《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我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美麗的彩虹》。

二、說活動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着指引和導向作用。依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2、能力目標: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3、情感目標:願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

爲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動,達成以上活動目標,我制定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教學難點是: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四、活動準備

爲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選擇晴天開展活動2、物質準備:課件一份,鏡子人手一份,盆中裝滿水,圓珠筆,色拉油,白紙,三棱鏡,放大鏡,泡泡等。

五、教學與學法《綱要》提出:

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大膽嘗試,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提問法: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幼兒所關注的、感興趣的、有益於發現某種關係的問題爲幼兒指引了探索的方向,減少了探索的盲目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操作活動,是幼兒獲得並理解知識的最好的方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

2、嘗試探究法。在活動中,幼兒透過不斷地嘗試失敗,最終在探索中獲得成功。使孩子們懂得真理存在於客觀事實之中,並體驗探索的樂趣。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六、活動過程

爲了達到以上活動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的過程:

猜謎語,激發幼兒探究慾望--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學習動手製造"彩虹"--交流總結--延伸活動。 我是讓孩子們在操作探索中親身體驗,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克服重點和難點。具體過程如下: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會以猜謎語的方式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把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入活動中。(彎彎一座橋,掛在半天腰,七色排的巧,一會不見了。請你猜猜我是誰?引導幼兒根據經驗猜出謎底--彩虹.)第二個環節是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在這個環節中,我透過以下三個小環節來實施:

1、幼兒自由玩鏡子。幼兒在玩中和同伴說說從水中的鏡子中找到了什麼?

2、引導幼兒在水中把鏡子對着太陽照射。

3、說說自己的發現。數一數有幾種顏色?它們是怎麼排列的?

我開始的直接提問是讓孩子們拿着鏡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討論自己的發現,幼兒討論的問題肯定不充分,之後我用語言提示他們"在水中把鏡子對着太陽照一照",這樣有目的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彩虹"這一奇妙的自然現象:鏡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顏色。

第三個環節是學習動手製造"彩虹"。

經過前一環節的介紹,幼兒對"彩虹"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麼漂亮的彩虹一會就沒有了,怎麼辦呢?"我直接把問題拋給幼兒,讓他們想辦法解決,孩子們肯定會說:"我們可以自己做一條'彩虹'呀?那怎麼製造'彩虹'呢?"帶着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尋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鏡、三棱鏡、圓珠筆、白紙……幼兒自由地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教師用問題設定的方法邊觀察幼兒操作,邊及時地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幼兒在嘗試操作過程中交流、合作。本環節是運用了嘗試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動的難點之處。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2

1、製作紙飛機

和孩子們一起製作紙飛機,可以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製作方法,然後每個人去自己製作,並嘗試着將它們飛起來。將孩子們帶到戶外,讓每個孩子將自己製作的飛機飛起來,看誰能將飛機飛得遠些。

向孩子提一些問題:如:你注意飛機是怎樣飛得嗎?幫助一些孩子調整自己製作的飛機,使其能飛起來,並飛得遠些。

設定一個目標,看誰的飛機能到達那個目標。

2、高處向下拋物體

收集不同形狀、重量、大小的小物品,如羽毛、小石頭、橡皮擦、皮球等一些不太重,不會掉下來造成傷害的物品。

向孩子們提問:這些東西會怎樣從空中落地?是直接落地還是飄着落地?是很快地落地還是很慢地落地?

如果孩子們喜歡一些其它東西試驗,也可讓他們進行選擇,但一定要保證安全。

針對以上的一些問題,在嘗試每種物品落地時,可以讓孩子們先猜想一下可能的結果。

3、讓球在管子裏滾動

收集各種長度的PVC管子,或是用捲紙中間的紙管子,將它們連接起來。儘可能使這些管子在一條線上,使其能讓一個球透過。

讓孩子們儘可能設計自己的小球通道,儘可能地將管子做得長一些。

怎樣才能使小球透過設計的管子而不停下來呢?

4、滑動物體

如果是在冬季,外面的地面結冰,人走在上面不小心是會滑倒的。孩子們有這樣的經歷一定會對滑動有經驗。

可以設計幾種斜坡,斜坡可以考慮用不同的材料,光滑的和不光滑的,從而使在上面的物體下滑的速度不同。

和孩子們一起嘗試在這些不同的斜坡上滑動某些物體,看它們在不同的斜坡上下滑的快或慢。

還可以在同樣的斜坡上採用不同的物體,看同樣的斜坡上,哪些物體下滑的快或慢。

每一種實驗都要和孩子進行必要的討論,談他們的發現,歸納他們看到的結果。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3

1 神奇的紙

1、課件引題、激發幼兒興趣

(1)本環節我首先讓幼兒觀看“時裝表演”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再讓幼兒猜想“是怎麼做的?” 既讓幼兒複習了各種紙的名稱,又能激發幼兒想製作服裝的興趣及進行時裝表演的慾望。

(2)交流討論:“你想做什麼樣的時裝?”“用什麼材料製作?”

2、操作探索,拓展經驗

(1) 自選材料,初步感知

本環節我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紙來做服裝,並介紹自己的發現:“請你說說你選了哪幾種紙,有什麼發現?”使幼兒感知到紙除了名字不同,還有厚薄不同、光滑粗糙不同、硬軟不同等。

(2)操作記錄,交流分享

在這個環節中,先讓幼兒互相說說,“想用什麼辦法來做紙服裝?”而後提出要求:“用喜歡的紙邊做邊比一比,它們有什麼不同?”然後把發現記錄在紙上。”這樣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在孩子操作過程中,我針對能力不同的孩子進行不同的指導,鼓勵能力強的幼兒能用2種以上的方法進行比較,而且依次記錄;而對於能力弱的幼兒用1—2種方法比較紙的特性,最後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向同伴交流自己的記錄發現,這時,我只充當一名觀察者、傾聽者,巧妙點撥幼兒活動中的閃光點,並在此基礎上,師幼共同小結出紙的共同特性與紙的不同特性。這樣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解決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3、聯繫生活,展開討論:

啓發幼兒說一說紙在生活中什麼用途?我們要注意什麼?教育幼兒愛惜紙張和書本,並且注意衛生與安全。

4、時裝表演,體驗快樂

《指南》中指出:“運用整合的思想,根據目標、內容恰當地採用適宜的組織形式,以達到最優化的結合。”本環節中,我充分挖掘本活動的教育價值,將藝術領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幼兒穿着自制的服裝,在輕鬆活潑的音樂氣氛中展示自我,品嚐到成功的快樂。

5、活動延伸: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關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活動,並注意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繫,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要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因此繼續圍繞紙的主題開展,如“美術欣賞——紙製品”、“音樂活動——有趣的紙樂器”“體育活動——報紙變變變”區角活動:“科學區——製作紙”“手工區——紙藝製作、紙漿玩具”“科教VCD——紙的燃燒”等。

2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神奇的紙

一、說教材

《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的精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紙,有彩色的臘光紙、有薄薄的毛邊紙、有光滑的紙、有粗糙的紙……它們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點:易燃、易撕、易溼、易皺等。正因爲紙的品種多樣、用處廣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兒最喜歡的物品之一。平常與幼兒的交流與觀察中收集到有關幼兒許多關於紙的疑問與話題,如:“爲什麼在臘光紙上不好畫畫呢?”“爲什麼皺紋紙放在水裏會退色?”“爲什麼宣紙放在顏料水會變顏色?”“你們瞧,紙會飛起來!”……這是幼兒的興趣點。因此這一課題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既符合幼兒當前需要——探究紙的祕密,又有利於長遠發展,激發其創造的意識,且其教育資源豐富,有孩子們愛看的圖書、有爸爸媽媽愛看的報紙、有色彩鮮豔的包裝紙……孩子們喜歡用紙折飛機、做紙球、摺扇子、寫字、畫畫等,對紙充滿了好奇與探究。

根據《指南》科學領域水平目標中提出:“嘗試運用基本的科學方法探究問題,能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以及本班幼兒探索慾望強,喜歡動手操作,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進行溝通和交流,會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來看,我將《紙》定位爲一個系列活動,本次活動《神奇的紙》是系列活動之一,着重讓幼兒在玩中體驗、感知、發現各種紙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識於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這與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孩子的學習要來源於遊戲,來源於生活。”的情況相吻合的。

根據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發展水平與潛在能力的差異,制定本次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發現紙的不同特性。

2、會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樂意與同伴交流。

3、培養幼兒探究精神與分享經驗的願望。

活動中引導幼兒能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探究紙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 師生共同佈置時裝表演的舞臺

2、經驗準備:

(1)教育的整合應該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個教育整體,因此,活動前讓幼兒瞭解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並知道各種各樣紙的名稱、種類。開展了體育活動《扔紙球》《揪尾巴》,美術活動《染紙》《撕紙》等。

(2)幼兒有記錄、操作活動的經驗。

3、物質準備:

(1)時裝表演的VCD

(2)師生共同收集各種紙、漿糊、釘書機、剪刀、水彩顏料及記錄用的筆、紙等。

三、說教法學法:

1、課件激趣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活動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我以看課件“時裝表演”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觀察: “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再讓幼兒猜想“身上的服裝是怎麼做的?”透過形象生動、色彩鮮豔的紙服裝,讓幼兒瞭解紙時裝的材料及製作方法,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及進行時裝表演的慾望。

2、記錄比較法

《綱要》中指出:“透過探索操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於半意識狀態東西,透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如繪畫、記錄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採用了記錄比較法,它可讓幼兒把在探索中的發現及時地記錄下來,並透過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祕密。活動中,我向幼兒拋出這樣的問題“請你們用這些紙邊做邊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然後把發現記錄在紙上。同時,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我引導能力強的幼兒能用2種以上的方法進行比較,而且依次記錄;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用1—2種方法比較紙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記錄發現,在相互的分享中,師幼共同歸納出紙共同的特點與不同的特性,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

3、多感官觀察發現法:

《指南》的科學領域中提出“學習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探索周圍的事物和現象”且大班幼兒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中幼兒能主動參與,積極性高,能有效的發揮主體作用;因此我們在整個活動中注意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來觀察、探索、實踐,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紙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間的不同,動手摺一折、撕一撕發現各種紙之間的差異等。這樣幼兒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因自己的成功發現而增強自信心,也激發了幼兒參與下一個活動環節的積極性,從而爲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打下鋪墊。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中班科學課《磁鐵的穿透力》。

一、說教材

首先我先對本次的教材進行分析,先說一下我的設計思路,就像《指南》中所要求的,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本次活動的取材——磁鐵,它正是來源與生活且是孩子們身邊比較常見的。我們不難發現,中班的孩子經常會在學習性區域中把玩一些關於磁鐵的遊戲,例如:米中找物、猴子爬樹等等。但在孩子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又會發現,孩子對該類材料熟悉但不瞭解,知道卻不會針對性的運用,而指南在領域明確提出了:要引導幼兒透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標。所以教師何不合理設計,將其變成課堂中的教育選材,與孩子一起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教育內涵。因此有了《磁鐵的穿透力》這一節科學課,希望孩子能在與材料的交互作用過程中,去發現、思考、解決各種問題,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科學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觀察和思維能力。

二、說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爲本次活動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磁鐵能隔着一定厚度的物體吸鐵的特性。

2、能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發現、並能進行簡單記錄。

3、樂於參加科學活動並能進行各種大膽的嘗試。

本次活動的目標是從認知、技能情感三個維度進行制定的,在這裏我將“瞭解磁鐵能隔着一定厚度的物體吸鐵的特性”設定爲我的知識重點,期望透過整個活動讓幼兒掌握磁鐵的這個基本特性。

4、此外,我結合中班第二學期幼兒的年齡發展特點來分析,我將本次活動的難點定位爲“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發現、並能進行簡單記錄。”因爲中班孩子的思維發展還是比較直觀的,他們都比較樂於操作,但是他們不會將自己觀察到的進行表達和記錄,即他們會做但不會表達與記錄。但在科學活動中,操作的結果都是要用講述或記錄的方式進行展現的,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教師爲幼兒提供表述、記錄的機會,透過多說、多記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表達能力。

三、說準備

爲了更好的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的活動準備:

1、幼兒第一次的操作材料:每組若干硬紙板、塑料墊板薄木板若干:每人幾枚鐵質回形針、一塊直徑1釐米的小磁鐵。

幼兒第二次操作材料,每人一本厚厚的雜誌、一塊厚木片;一塊鼠標墊、一塊直徑1釐米的小磁鐵。幼兒相對應的記錄紙1份。

2、教師演示材料:以上材料各一份。

這些材料都比較簡單,而且容易操作,能夠幫助幼兒更好的參與到環節中,從中獲得相關知識經驗。

四、說教法、學法

教師應該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因此,在本活動中,教師不僅僅要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動作來感染幼兒以外,還要積極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於是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觀察指導法:教師透過觀察,能及時、有針對性的對幼兒的實驗操作進行觀察與個別指導,幫助幼兒獲得正確的知識經驗。

(2)提問法:善於運用啓發性提問法來引導幼兒有目的的仔細觀察,積極思考,並鼓勵用自己的語言大膽描述。

(3)演示法:將正確的操作過程進行演示,給予幼兒最直觀的操作經驗。

2.因爲我要體現的是尊重幼兒爲前提,以幼兒發展爲導向,充分體現了本園“以幼兒爲本”的理念,所以在幼兒的學法上,我採用的主要是:

(1)操作法:

教師爲幼兒準備了豐富、操作性強的材料,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

體驗法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

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的結果記錄下來,爲幼兒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五、說活動流程

接下來說說我的活動環節,本次活動主要分成了:設定疑問,激發興趣;自主探究集體交流;全課小結,拓展延伸三個環節。

1、設定疑問,激發興趣

關鍵提問:一枚回形針會不會被磁鐵吸住?要在回形針和磁鐵間加入另外的物體,磁鐵能不能隔着物體把回形針吸住?(這邊我用到了提問法,第一個提問的目的首先是要幫助幼兒回顧磁鐵能吸鐵製品的特性,接下來的提問是教師爲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充分激發幼兒動手驗證的慾望,爲後期的探索活動奠定基礎。)

2、自主探究,集體交流(這一環節是我的重點環節,爲重難點的突破而服務,因此我又具體將其分成6小步來實施))

(1)幼兒大膽猜測、自由探索操作

結合教師提問,教師交代操作要求、提供第一份操作材料,幼兒進行第一次的自由操作、教師巡觀察並對個別幼兒進行指導。

(這邊我用到教法是觀察指導法,教師通巡迴觀察,及時、有針對性的對幼兒的實驗操作進行個別指導,幼兒則運用到了操作法,在第一次的自由操作過程中,讓幼兒能夠自主的對磁鐵的穿透力及正確的實驗方式進行探索。)

(2)交流結果,集體驗證

教師請給個別幼兒講述實驗結果,與操作的經過。教師進行演示。根據實驗記錄得出結論,小磁鐵能夠隔着塑料片、硬紙板、薄木板吸住回形針。

(幼兒透過交流法,幼幼互動,獲得一些相關的經驗,好處在於,孩子個體差異的存在,透過互動來激發所有幼兒的學習興趣,幫助幼兒梳理“可以”或“不可以”的經驗。結合教師的梳理,同時解決上一環節“在回形針和磁鐵間加入另外的物體,磁鐵能不能隔着物體把回形針吸住”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採用的演示法,也給與了幼兒操作的直觀經驗,避免幼兒一些不正確的操作手法影響最後的結論。)

(3)變換操作材料,引發猜測

關鍵問題:小磁鐵能夠隔物體吸住回形針,我將物體換成厚書和厚木板,或別的東西,你猜小磁鐵還能吸住回形針嗎?(這邊用到的同樣是提問法,但是與第一次不同的是教師變換了操作的材料,爲幼兒設定了一個新的懸念,幼兒因爲有了前期的操作經驗,所以就能充分調動起了幼兒再次動手驗證的慾望)

(4)、演示記錄單的使用

教師對幼兒第二次操作提出記錄要求,啓發幼兒對記錄表進行觀察,並演示記錄表的用法,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

(這邊幼兒的學習方法是比較常見的記錄法,對於中班下學期的幼兒來說,記錄卡的使用還是比較有意義的,能夠幫助讓幼兒將探索的結果記錄下來,爲幼兒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同時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的要求,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

(5)、幼兒的第二次操作與驗證

幼兒進行第二次操作、記錄。教師巡觀察並對個別幼兒進行指導。

(這邊我用到教法同樣是觀察指導法,教師通再巡迴觀察,及時、對幼兒的操作、記錄進行指導,指導時的有效提問幫助幼兒更好的掌握影響磁鐵穿透力的因素:例如,這次吸不住了,是什麼東西變了?你看看變得怎麼樣了?等。而幼兒則透過操作法,在操作過程中,探索物體厚度對磁力穿透力的影響。這一環節爲突破本次重點目標的關鍵環節。)

(6)、交流結果,集體驗證

教師請幼兒上來交流自己的記錄結果,集體驗證,教師再次親自演示後得出結論,原來磁鐵不能隔着厚厚的書和厚木板吸住回形針但能透過鼠標墊吸住回形針。關鍵提問:猜猜同一塊磁鐵爲什麼不能隔着木板吸住回形針,但卻能隔着鼠標墊吸住回形針?(幼兒透過交流法,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的演示讓幼兒更直觀的瞭解到了實驗的結果,得到了正確的實驗結論。同樣關鍵的提問給予了幼兒隱形的提示。)

3、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1)結合幼兒的兩次操作教師小結:同一塊磁體的穿透力會因爲隔離的物體厚度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吸住或吸不住)。(教師對兩次的實驗結果進行經驗上的提升,幫助幼兒總結磁鐵能隔着一定厚度物體吸鐵的特性,)

2)經驗拓展

關鍵提問:剛纔我們發現,原來我們的小磁鐵不能隔着厚厚的書吸住回形針了,如果想讓磁鐵透過厚厚的書吸住回形針,你有什麼好辦法?(鞏固幼兒對本課時的經驗,同時充分調動了幼兒再次探索的積極性,爲下次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

六、說特色

教師採取做中學的方式,提供的科學經驗來源於幼兒在生活中對事物的興趣、疑問和關注而產生的問題,符合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特點,滿足了幼兒的經驗奠基的發展需求,突出的是孩子的自我探究、自我發現、自我提高。反觀教師,整個活動教師始終是以支援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於創設學習氛圍,調動孩子對活動的興趣以及設疑與總結,始終注意把活動的空間還給孩子。活動突出了幼兒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5

設計意圖:

很多家長在與我們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常常提到自己的孩子在家裏就餐時,喜歡用勺,不喜歡用筷子,或不會用筷子,而科學證明,長期使用筷子會對幼兒小手肌肉的發育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促進大腦相應功能區的完善和發展,家長很希望老師能說服孩子多用筷子,因爲孩子們最聽老師的話。爲此,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設計這個科學實踐活動,目的在於透過這個活動,讓幼兒瞭解筷子的用途,在遊戲活動中獲得樂趣,從而喜歡並正確使用這一工具。

活動目的:

1、瞭解筷子的產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獨特的發明創造。

2、嘗試使用筷子進行各種實踐和遊戲活動。

3、培養幼兒小手肌肉的靈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協調性。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副筷子,一個不鏽鋼小碟子。事先按6個一組分好後放入大托盤中並用餐巾布遮蓋起來。

2、每6名幼兒分爲一個小組,每組一個不鏽鋼水果盤,放入煮熟的五香胡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

3、錄音機一臺,活潑歡快的兒童樂曲磁帶一盒。

活動重、難點:幼兒正確操作筷子,並用筷子開展各種活動。 活動過程:

1、匯入活動。

師:我給大家講個謎語,大家猜猜是什麼。姐妹雙雙一樣長,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熱熱都經過,酸甜苦辣一起嘗,猜一樣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師:是的,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們中國古代人的發明,那時的人們用竹子削成這樣的兩根細竹棍,一頭細,一頭粗,開始人們稱它爲“箸”,後來又叫筷子,別小看這一雙細細的筷子,無論麪條,米飯,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東西都難不倒它,它既可以這樣夾菜,也可以當叉子,又方便又衛生,後來中國人就習慣了用筷子吃東西,並且一代一代傳下來。現在,它可是我們吃東西的時候離不了的好夥伴。你們說,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試?

2、學習活動。

① 請每一組的小組長爲幼兒分發筷子與小碟子,幼兒將各自的筷子按老師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 師:先將筷子象老師這樣拿在手上,細的一頭向下,粗的一頭向上,且兩隻筷子的兩端要對齊,然後用大拇指,食指夾住,將中指放在兩根筷子之間,這樣,我們的筷子就能夠自由的開合,夾取東西了。現在。讓我們互相看看,誰的小手最靈巧。(幼兒間相互交流,檢查,老師則巡迴指導,並幫助那些還不能正確持筷的幼兒掌握要領。) ③ 師:現在,讓我們舉起我們手中的筷子來做個筷子操吧!

放音樂,幼兒跟隨老師練習筷子使用的各種模仿,如:併攏筷子撥飯,張開筷子夾菜,橫着筷子挑麪條,豎着筷子叉饅頭,攪動筷子攪拌等等,反覆多次練習。

3、實踐活動。

① 請小組長分發果盤。

② 師:小朋友們非常能幹,這麼快已經學會使用筷子了,現在老師有好吃的東西請大家吃,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吃的時候,大家要用手裏的筷子夾着吃,而不是手或別的東西,那樣不衛生。大家先將喜歡吃的豆子夾到自已的碟子裏,再用筷子夾着吃,吃多少就夾多少,不要浪費,如果還想吃,再去盤子裏夾,大家都記住了嗎?就讓我們開始吧!

③ 放音樂,幼兒邊吃邊交流,老師一邊巡迴指導,幫助那些掌握得還不夠好的幼兒,一邊和孩子們交談,品嚐食品。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6

我們都知道,動物是孩子們的好朋友,不管是可愛的小兔子、小雞、小鴨;善良的小馬、小羊;兇猛的老虎、獅子……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特別是小班幼兒對動物更是充滿了好奇,因爲那裏有他們認識的和不認識的動物朋友。爲了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愛動物的情感,讓幼兒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這些動物,我班進行了主題活動《動物王國》。在活動中,發生了一件事情:

有一天,孩子們在玩抓尾巴的遊戲。這時,劉其昕小朋友抓到一條尾巴說:“老師,看我抓到一條大灰狼的尾巴。”聽到劉其昕的話,有幾個小朋友也參與到其中,紛紛說:“不對,這是小猴子的尾巴。”“這是小兔子的尾巴。”這是孩子對事物的想象,是其創造性的表現,也充分體現出幼兒對動物的喜愛。見他們對尾巴這麼感興趣,我特意找來了一張他們認識的動物尾巴圖片,請他們說說這是誰的尾巴,說什麼的都有,其實這是他們都認識的小馬的尾巴。可是,一旦尾巴和身體分開後,他們就不認識了。

以前在認識動物時都是透過整體進行認識,他們看到一張完整的動物圖片時,能很快說出是什麼動物,但是將動物分割開來變成一小部分時,就不認識了。這說明幼兒對動物的觀察只是整體觀察,並沒有觀察到部分,對動物的整體形象和細節考慮不全面。那麼,如何讓幼兒更細緻、深入地觀察和了解動物的外型特徵,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呢?針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本次活動。

(一)、教育目標

如今,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注重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的好奇心、求知慾、探索欲和熱愛科學的情感。所以,根據這一要求,我將本次活動目標指定如下:

1、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2、能從動物的局部判斷出是哪種動物,並能合作將動物完整的拼出來。

3、透過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初步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二)、教材內容方面

根據制定的目標,選擇相應的內容也是置關重要的。確定了活動《猜猜它是誰》,還要結合我班幼兒的具體情況。我根據主題活動《動物王國》裏的內容,結合本次活動,收集相關的遊戲材料,巧妙地將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設計在遊戲轉盤中,並將這些動物分割成二至四塊成爲孩子們喜歡的拼圖,讓幼兒透過這些分割圖推斷出是哪個動物,及在拼圖遊戲中讓幼兒掌握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使幼兒在遊戲中能積極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增強求知慾,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提高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本次活動重點是: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難點是: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我在設計本次活動中,採用了以下方法:運用觀察法,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觀察法也是幼兒探索科學的基本方法,能使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直觀、生動、具體地認識事物,提高幼兒感官的綜合活動能力。利用拼圖遊戲,將動物的整體圖片拆開,分成若干片,再讓幼兒拼完整。操作法,提供給幼兒合適的材料,讓幼兒在自己的活動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教師運用幼兒喜愛的遊戲形式,使幼兒在遊戲中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四)教學過程

1、開始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大森林的場景中。引導幼兒觀察大森林的場景:“小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裏漂亮嗎?裏面有什麼?”讓幼兒透過觀察,增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透過提問:大森林是誰的家呢?直接匯入課題,給孩子一個已有經驗的回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動物名字,加深幼兒對動物的印象,激發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並使幼兒瞭解大森林是小動物的家,豐富

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感。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爲下面內容奠定基礎。

2、遊戲部分

①遊戲:《玩轉盤》

轉盤上是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的頭部圖片,教師出示大轉盤,請幼兒自己將轉盤的指針轉起來,指針指到哪個動物,並說出動物的名字。該遊戲的難度不大,動物的特徵明顯,易於每一位幼兒的獨立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能針對動物的頭部進行推斷動物名字,初步學習推斷的方法,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同時,幫助老師瞭解幼兒對動物的認識程度。將枯燥的認知活動轉變成幼兒喜愛的遊戲活動,在遊戲中掌握知識。

②遊戲:《找動物》

請幼兒將老師藏在大森林裏的動物部分圖片找到,這些動物並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動物的身體、有的是動物的腳、有的是動物的頭。在找到後,還要推斷出它是誰,然後告訴大家自己找到了什麼動物。透過幼兒的尋找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以及喜愛科學活動的情感。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透過講述自己找到的動物,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③將動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動物的家裏。

教師將動物的完整圖片展示出來,讓幼兒透過自己手中的部分動物卡片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進行對應擺放,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動物的認識和了解。

3、結束部分——《拼圖遊戲》:

請找出相同動物圖片的小朋友,合作將動物的部分拼成一個整體的動物。透過操作活動,能觀察到動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徵,並能相互配合進行拼圖,將動物圖片拼完整。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嘗試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

延伸活動:《玩拼圖》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拼圖,能獨立將拼圖完成。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兒對動物的瞭解。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7

一、 設計意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是幼兒最熟悉的東西之一,幾乎每個幼兒都喜歡玩水,水的透明感、流動性、溶解性等特點使幼兒對水產生濃厚的興趣。綱要中指出:幼兒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從幼兒的身邊事物着手,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本次活動,充分創造條件,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

、 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的作用。(中班幼兒已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分析,從認知情感技能三方面制定了以下兩個目標:

1.

2. 透過觀察、操作活動了解水的基本特性,體驗自主探索的樂趣。 知道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初步培養環保意識。

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定在:嘗試操作,瞭解水的(三個)基本特性(即透明的、流動的、能溶解物質)。

三、 活動準備

爲了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更好的服務於本次活動達到活動目標,

我做了以下準備:

1. 兩隻魚缸(一隻有(水、)金魚,一隻內有(米、)塑料球)

2. 人手一個塑料籃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一根攪拌棒

3. 每組一份糖、鹽、菊花精、

四、 活動過程

以目標爲指導,我吧本次活動過程設計爲四個環節:1.出示魚缸,對比觀察。 2.分析討論,大膽表述 3.幼兒操作,探索解決 4.觀看圖片,引發思考

第一環節,同時出示兩個魚缸,對比觀察,引起探索慾望(1)小朋友們,看老師帶來了兩個魚缸,這兩個魚缸裏有什麼呢?引導幼兒透過觀察後說出一個魚缸裏有水,水裏有魚;另一個魚缸裏有米。開始部分開門見山,直接引導幼兒有針對性地觀察兩個魚缸,簡潔明瞭,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願望,爲下一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環節,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大膽表述,感知水的透明感。)老師提問:米里會有什麼呢?請一名幼兒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個塑料球來。老師繼續提問:)爲什麼你能看到魚在水裏遊,卻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根據老師的提問,先讓幼兒自由表述自己的觀點,隨後老師小結提升:水是透明的。)透過兩個物體鮮明的對比,讓幼兒直觀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師給幼兒灌輸知識的原則,而是幼兒自主觀察探究得出結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則是作爲一名

引導者

第三環節,幼兒操作,探索解決,在試試、玩玩中瞭解水的流動性和溶解性。

這一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在這一環節中設計了兩個操作實驗。

1.流動性實驗,幼兒人手一個塑料籃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師透過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用來盛水,(1)誰來說說看,剛纔的小實驗你成功了嗎?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呢?(鼓勵幼兒大膽講述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狀況)在幼兒講述過程中,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爲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幼兒想說,敢說。這一環節,教師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識。在操作的過程中,由於提供的都是一些會漏水的材料,因此幼兒就更能充分的體會到水是具有流動性的。最後,老師加以小結:我們透過實驗發現,水是會流動的。加深了對水的特性的認識

2.溶劑性實驗,教師給幼兒每人提供一根攪拌棒,每組一些糖、鹽、菊花精、剛剛做實驗用的那半杯水,教師請幼兒自主選擇一些材料放入水中,用攪拌棒對其進行攪拌。(1)誰來說說看,剛剛你放了哪些東西?發生了什麼變化?(引導幼兒說說水的顏色和實物在水中的變化)(師小結:原來有的東西會被水溶解。)(2)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東西也是可以溶解的嗎?把幼兒在實驗中又拉回到了現實生活,符合幼兒的特點,貼近幼兒的生活。讓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說說自己所知

道的可溶解的東西,在這一過程中也鞏固了幼兒對溶解的含義,(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水溶解呢?回去後再研究研究。老師以一個追問,拓展幼兒的思維,使活動更具延伸價值。)

第四環節,觀看圖片,引發思考,在想想、議議中知道水的重要性

(1)(水真神奇,透明的,流動的,還能溶解很多東西。如果沒有水,會怎麼樣?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沒有水的危害。

(2)如果水髒了、被污染了,會怎麼樣呢?請幼兒觀看一組圖片:乾枯的稻田、渴死的青蛙、盼水的孩子、污水河裏的死魚。觀看後請幼兒說說圖片上的內容。

(3)隨後老師小結:水很重要,動物、植物、人都需要他,如果沒有了水,或者水被污染了,地球上的一切都不能生存。)

(4)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水(資源)呢?(引導幼兒說說,如節約用水、不亂認垃圾等,初步培養環保意識。

本次活動中,我注重了一下幾個方面的設計:

一、以幼兒爲主的操作實驗。

老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充分與材料互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

二、以教師爲導的小結提升。

在科學活動中,老師的小結非常重要,能幫助幼兒提煉、加深印象。在每一個觀察、實驗後,我都注意簡明地小結,提高科學活動的嚴謹性。

三、以情感爲續的活動價值。

本次活動設計不僅注重使幼兒在活動中得到知識、技能的提高,同時注意激發幼兒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願望,懂得了水的重要性,使活動有可續性發展。)

以上就是我設計的中班科學《有趣的水》的說課內容,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