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科學《風的形成》說課稿

說課稿2.33W

小學科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是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學生透過學習,可以建構新的科學概念,糾正錯誤的前概念,豐富有待完善的概念。在建構科學概念的同時,思維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務,理想的狀態是:在教學中,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思維)與科學概念的建構協調發展。

小學科學《風的形成》說課稿

《風的形成》選自河北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材。本課的教學是在三年級認識空氣和風的基礎,透過探究自然界風的形成,瞭解熱傳遞的另一方式——對流。這節課從生活現象入手,啓發學生提出有關風的成因的問題;進而透過 “觀察上升的空氣” 活動來引導學生認識熱空氣的性質。“風的形成”活動透過對比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認識風的成因。最後引導學生嘗試用科學知識去解釋身邊的現象。

這一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多個版本的教材予以選用。這說明此內容既是課標所要求的,也是編寫者所看重的,它適合小學生的學習水平,對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很有必要。爲了幫助學生建構概念,同時在建構概念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瞭解學生已有認知 爲新舊概念的建構作鋪陳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瞭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風的形成》一課最主要的概念是“空氣受熱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過來,從而形成風”。要讓學生建構概念,首先我們要了解學生在學習之前的經驗和認識----“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然後才能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建構新的概念----空氣受熱會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因此我摒棄了教材中的問題匯入,改了用孩子們熟悉的“風車”作爲本課切入點。易於調出學生之前學過的經驗與知識——空氣流動形成了風。透過“風箏”和“風車”的對比,讓學生找到兩者的所需環境的區別與聯繫,易於學生對“人造風”“自然風”概念的構建。

二、以教材爲本 兼顧本地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

課本里的“觀察上升的空氣”環節,採用了螺旋紙圈作爲實驗材料,學生觀察後大多數會得出空氣受熱後會旋轉的結論,不利於後期教學的開展。因此我把螺旋紙圈改成了質輕易得的羽毛作爲演示實驗的材料。學生在觀察後能立馬得出“空氣受熱會上升”的結論。鑑於學生們對科學實驗嚮往好奇的心理,但又缺乏必要的操作經驗,所以我邊演示邊詳細地講解,爲之後的學生分組實驗作出示範。

三、引發認知衝突 促進學生思考 提升思維力度

當學生已經透過前面的演示實驗得出了“空氣受熱後會上升”的結論後,我繼續發問:周圍的冷空氣會流動嗎?一般學生會有兩種不同的想法。我引導他們進行科學地猜想:被加熱的空氣上升後,會留下一個空位,這個位置會一直空着嗎?並以生活中的經驗進行對比,學生也一致認可空氣和水一樣是可以流動的,從而孩子們會得出“空位會被周圍的空氣補充”的結論。這也爲後面分組實驗中的方案設計做了鋪墊。這不正是學生思維得以提升的體現嗎?

四、有效拓展 將課堂延伸到課外 拓展思維的廣度

《課程標準》同時指出: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小學科學課程的開設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既要在課堂中完成教學任務,又要兼顧提高學生科學能力和良好的科學態度,必將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把課堂猜想和課外的動手驗證相結合。結束教學後,我用一段視頻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併發問:蠟燭加熱空氣形成的風很小,怎樣改進剛纔的實驗能得到更大的風呢?這樣的提問符合孩子們的心理,也符合五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更是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

《風的形成》是一節傳統的經典課,以往的教學不乏精彩之處。而我是從學生原有認知的概念出發,學生透過透過觀察、比較、猜想、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並用實踐加以檢驗。幫助學生以證據和邏輯,主動建構科學概念,鍛鍊了分析、比較驗證的科學思維,並儘量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得以顯性化呈現,真正讓科學概念與思維能力得到協調發展。科學課程的實施,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一些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親自動手動腦經歷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在學習之前的經驗和認識----“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基礎之上而展開的。針對性的幫助學生建構新的概念----空氣受熱會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補充。因此我摒棄了教材中的問題匯入,改了用孩子們熟悉的“風車”作爲本課切入點。易於調出學生之前學過的經驗與知識——空氣流動形成了風。透過“風箏”和“風車”的對比,讓學生找到兩者的所需環境的區別與聯繫,易於學生對“人造風”“自然風”概念的構建。

在教學中,我大膽改進與創新,使實驗裝置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中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充分給予時間照顧每一組學生,儘可能地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培養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當然,在學生動手實驗的過程中,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單獨完成一次實驗,也正是在組內協同的氛圍中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六、我的困惑

1.現在大部分學校(包括城區)對科學課的實驗儀器配置落後,生分組實驗造成嚴重影響。

2.科學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班級之間或是個體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該如何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