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課文

致女兒的信課文難句解析

課文2.03W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必須認真進行閱讀,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水平,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致女兒的信課文難句解析,歡迎閱讀參考!

致女兒的信課文難句解析

致女兒的信課文難句解析

1、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爲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這一句飽含人生哲理的話語,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異性或愛人之間的交往中,只要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機警,纔可以和諧相處、共創幸福。

2、我的宿願是把生活的智慧,也可稱之爲生活的本事傳授給你。但願父輩的每一句話如同一顆小小的種子,從中萌發出你自己的觀點和信念的幼芽。

能夠很好地生活,是一種本事。能夠很好地生活,也需要智慧。特別是青少年時期,人生觀、世界觀還未成型的時候,更應該借鑑他人和父母的生活智慧,讓它們引領自己思考與品味愛情,順利地生活。

3、從前,這個問題也同樣使我不能平靜。

回憶自己的青少年時代,將自己也曾經不平靜的狀態毫無保留地袒露出來,拉近了與女兒的心理距離,讓對方願意接受,同時也很巧妙地過渡到故事

4、她那雙烏黑的眼睛顯露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不知爲什麼,她用一種特別的,從未有過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沉思不安特別的從未有過的等神態寫出了祖母對孫子即將長大的高興與擔心交織,激動與憂慮融合的複雜的感情。

5、萬物生存、繁衍、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

與故事開頭在上帝創造世界時,他就把一切生物分別安置在地上並且教會他們傳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孫遙相呼應,點明文章主旨:真正的愛遠遠高於生存、繁衍、傳宗接代等生理需要,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所在。

6、五十年後上帝同大天使加夫里拉又來了。這次他看到,原來有窩棚的地方已蓋起一幢圓木造的房子,荒地變成了果園,地裏一片金黃色的麥穗,幾個兒子在耕地,女兒在收麥子,孫子們在草地上嬉戲。老頭兒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時而望望紅豔豔的朝霞,時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

五十年的歲月使男人女人變成了老頭子老太婆,但窩棚變成了房子,荒地變成了果園,還有一羣勞作的兒女和嬉戲的孫子,這一片和諧的美景是五十年愛情的甜美果實,五十年愛情是什麼?是忠誠。

7、一看,有個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雙眼睛充滿憂鬱悲傷的神情,但目光中卻仍然使人感到一種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種同過去一樣的力量。

小土丘語意含蓄地說明了女人已逝去,埋於土丘中。男人的眼睛裏充滿憂鬱悲傷的神情說明他爲女人的逝去而悲傷,但那種力量仍然存在,說明愛情並不因人的死去而消失,而是因心在而永恆。

8、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着。隨後深沉地思索着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沒有創造愛情,起初,他僅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類自己創造了愛情。愛情的無法毀滅使上帝從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終久久地佇立凝視着。隨後深沉地思索着離去了,這意味着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於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後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於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9、從人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爲真正的人。

文章結尾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爲人、但尚未成爲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這些話都很好地解釋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爲真正的人的含義:真正的愛情遠遠高於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爲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

拓展閱讀:

作者簡介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俄文:В·А·Сухомлнский,1918-1970),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年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1970年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帕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勳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勳章、1枚紅星勳章、多枚烏申斯基和馬卡連柯獎章等。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和《給女兒的信》等,收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

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他探討了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在學校集體中和家庭中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農村學校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及校內領導等問題。他在著作中,宣傳蘇維埃人道主義教育學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動的教育實例,在一些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本文體裁爲書信體。

《致女兒的信》作品社會評價

歌德說過:“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對愛情充滿了好奇和遐想。愛情,可以說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種活動,一種體驗。作者說“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爲有智慧的人的時候”,其意義在於,只有積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實地爲愛下一個定義。當然,這種定義是非常個性化的。當作者14歲的女兒詢問“什麼是愛情”的時候,作者給她講述了一個極其動人的故事,給她作爲一個父親、作爲體驗過愛情的個體,對愛情的界定。

故事本身並不費解,耐人尋味的是故事背後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宇宙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可是在這個童話裏,爲什麼上帝沒有創造、也不能理解人類的“愛情”?上帝惱怒於人類的自我創造,幾次三番地要毀滅人間的“愛情”,爲什麼最終無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離去?理解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故事開頭說,上帝創造世界時,“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並且教會他們傳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孫”;結尾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爲人、但尚未成爲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這些議論,點明瞭全文的主旨:真正的愛情遠遠高於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爲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故事中,上帝沒有創造愛情,是因爲他僅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愛情的無法毀滅和上帝的沉思離去,正說明了人將永遠不會再淪爲動物,將成爲自己人性的主宰,成爲“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在人的眼神裏先後讀到了三種東西: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作者把它們放在一起談論,是別有深意的。人在年輕的時候,異性間很“容易”產生愛慕之心,但歲月和生命是對愛情的最大考驗:只有能經得起時間礪磨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追念,才配得上稱爲真正的愛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發現了“美和力量”──人間的摯愛,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