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近義詞

依稀的近義詞

近義詞8.99K

依稀(syī xī)

【解釋】:含糊不清地,不明確地;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例句】: 依稀記得那年夏天的我們。

【故事】:南朝宋謝靈運《行田登海·盤嶼山》詩:“依稀採菱歌,彷佛含嚬容。”另外也有歌手依稀。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

 依稀的近義詞:模糊、隱約

模糊(mó hu)

【解釋】:1.輪廓模糊不清 模糊人影。2.指不清楚;不分明。3.指覆蓋。

【例句】:字跡已經模糊了。

【故事】:崔珏《道林寺》詩:“潭州城郭在何處?東邊一片青模糊。”

汪元景 《揚州》詩:“重到揚州十餘載,畫橋雨過月模糊。”

杜甫《送蔡希魯都尉還隴右》詩:“馬頭金匼(音:科)匝,駝背錦模糊。”

【用法】:動賓式;作謂語、補語、賓語;含貶義,指沒有一點好的地方。

 隱約(yǐn yuē)

【解釋】:1.指依稀;不明顯。2.指窮愁憂困。3.猶言潛藏。

【例句】:隱約看到他的影子

【故事】:

1. 困厄;儉約。

《莊子·山木》:“夫豐狐文豹,棲於山林,伏於巖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飢渴隱約,猶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 陳鼓應注:“隱約含有逼困之意。”《楚辭·嚴忌<哀時命>》:“居處愁以隱約兮,志沉抑而不揚。” 王逸注:“言己放於山澤,隱身守約。”《後漢書·趙典傳》:“ 典 少篤行隱約,博學經書。” 李賢注:“隱,靜也。約,儉也。” 宋曾鞏《學舍記》:“予之卑巷窮廬,冗衣礱飯,芑莧之羹,隱約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2. 謂義深而言簡。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司馬貞索隱:“謂其意隱微而言約也。” 張守節正義:“《詩》《書》隱微而約省者, 遷 深惟欲依其隱約而成其意志也。” 宋歐陽修《謝氏詩序》:“ 希孟之言,尤隱約深厚,守禮而不自放。”

3. 依稀不明貌。

南朝梁何遜《初發新林》詩:“帝城猶隱約,家國無處所。” 唐韓愈《次硤石》詩:“試憑高處望,隱約見潼關。” 洪深《趙閻王》第二節第三幕:“這已在林子中,遠處鼓聲隱約可聞。”

標籤:近義詞 依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