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古詩絕句

杜甫《無家別》鑑賞

《無家別》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安史之亂爆發後,乾元二年三月,唐朝六十萬大軍敗於鄴城。爲迅速補充兵力,統治者實行了無限制、慘無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目睹了這些現象後,懷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寫成“三吏三別”六首詩作。《無家別》就是“三別”裏面的第三篇。接下來請跟隨小編一起來欣賞這首詩吧!

杜甫《無家別》鑑賞


【原文】

  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爲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爲蒸黎。

【註釋】

⑴天寶後:指安史之亂以後。開篇是以追敘寫起,追溯無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廬: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極爲概括也極爲沉痛地傳達出安祿山亂後的悲慘景象:什麼都沒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賤子:這位無家者的自謂。陣敗:指鄴城之敗。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創語。

⑷怒我啼:對我發怒且啼叫。寫鄉村的久已荒蕪,野獸猖獗出沒。

⑸這句以“宿鳥”自比,言人皆戀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窮棲,依舊在所不辭。

⑹這句是說他又要被徵去打仗。

⑺攜:即離。無所攜,是說家裏沒有可以告別的人。

⑻這兩句是以能夠服役於本州而自幸。終轉迷:終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兇吉難料。

⑼齊:齊同。這兩句更進一層,是自傷語。是說家鄉已經一無所有,在本州當兵和在外縣當兵都是一樣。

⑽從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作亂到這一年正是五年。委溝溪:指母親葬在山谷裏。

⑾兩酸嘶:是說母子兩個人都飲恨。酸嘶,失聲痛哭。

⑿蒸黎:指勞動人民。蒸,衆。黎,黑。

【譯文】

天寶以後,農村寂寞荒涼,家園裏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鄉里百餘戶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

活着的沒有消息,死了的'已化爲塵土。因爲鄴城兵敗,我回來尋找家鄉的舊路。

在村裏走了很久只見空巷,日色無光,一片蕭條悽慘的景象。只能面對着一隻只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鼠狐狸。

四鄰還剩些什麼人呢?只有一兩個老寡婦。宿鳥總是留戀着本枝,我也同樣依戀故土,哪能辭鄉而去,且在此地棲宿。

正當春季,我扛起鋤頭下田,到了天晚還忙着澆田。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徵召我去練習軍中的騎鼓。

雖然在本州服役,家裏也沒什麼可帶。近處去,我只有空身一人;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

家鄉既已一片空蕩,遠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永遠傷痛我長年生病的母親,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卻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終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麼當?

【賞析】

《無家別》是“三別”裏的第三篇,與其他兩篇一樣,詩中的“敘述人”爲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徵去當兵的獨身漢,沒人送別也無人告別,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彷彿是在向老天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首句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寫亂後回鄉的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前一小段,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後,看到家鄉已面目全非,一片荒涼,於是撫今憶昔。後一小段則描寫細節,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作爲過渡。描寫“賤子”由接近村莊到進入村巷,訪問四鄰。“日瘦氣慘悽”一句,用擬人手法融景於情,烘托出主人公“見空巷”時的悽慘心境。在遍訪四鄰,發現只有“一二老寡妻”還活着!見到她們,自然有許多話要問要說,但杜甫卻把這些全省略了,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這部分描寫了主人公回鄉後的生活。以宿鳥爲喻,表達了留戀鄉土的感情,主人公懷着悲哀的感情又開始了辛勤勞動,希望能在家鄉活下去,不管多麼貧困和孤獨!

最後一部分,寫再次別離。“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波瀾忽起。以下六句,層層轉折。六句詩抑揚頓挫,層層深入,細緻入微地描寫了主人公聽到召令之後的心理變化。

作者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終無情”,一面又不得不擁護這種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淚安慰、勸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