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詞語意思

四字詞語彙總

 得魚忘筌

四字詞語彙總

得魚忘筌意思是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後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典故出自《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古代一漁夫到河邊捕魚,他把竹器筌投進水裏,全神貫注觀看浮標,終於一條紅鰱魚上筌了。他十分高興取下魚把筌拋在一邊,快步回家吹噓自己的功勞。妻子說這是筌的功勞,問他筌到哪裏去了,漁夫這纔想起忘記帶筌回家了。

原義是說筌、蹄、言皆爲工具,目標還是魚、兔、意,只要得到和領會了精神實質,那麼這些工具都可以忘掉了。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領會精神實質的人,因而與與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莊子》中談到兩位聖人相見而不言,因爲“目擊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說,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內涵。言一旦達到了目的,就該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來自尋煩惱呢?詩的文字和音韻是如此,畫的線條和顏色也是如此。故此語也有用來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的意思。今義多指成功之後忘了原來幫助其達到成功的有力工具,含貶義

一日三秋

“一日三秋”這句成語是比喻分別了一天,想念的心情好像隔別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但現在應用這成語,已不限於男女之間的相思,舉凡朋友、親戚、同學、同事間的別後懷念,都可用“一日三秋”來形容。

此典出自《詩經·王風》的《采葛》篇:“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是一首懷念人的詩,被懷念的對象可能是女性,古時的歌謠大多數都是歌唱愛情的,所以這首詩可以當做男人思念愛人的歌詞。全詩的意思是說:我憶念中的人兒啊!她在外面採摘葛藤,一天不看見她,就有三個月沒見的那種感覺。我憶念中的人兒啊!她正在野外採摘蕭草,一天看不見她,就像有九個月那麼長啊!我憶念中的人兒啊!她正在野外採摘艾草,一天沒有見她的面,就像隔了三年啊!

很明顯,這是一首“環情”的詩歌,是男人懷念女人的“一日三秋”——一天不見面,就好像分別了三個月、三季或三年那麼長,這充分表達了思念之切,這種心情是每一個正在熱戀中的男女都能深切體驗到的。

三千珠履

珠履:鞋上以珠爲裝飾,富貴之人用之。形容貴賓衆多且豪華奢侈。

出自《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

《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記載春申君爲楚相四年,秦破趙之長平軍四十餘萬。五年,圍邯鄲。邯鄲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歸。春申君相楚八年,爲楚北伐滅魯,以荀卿爲蘭陵令。當是時,楚復強。趙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趙使欲誇楚,爲玳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意思是說春申君擔任楚國宰相的第四年,秦國擊敗坑殺了趙國長平駐軍四十多萬人。第五年,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邯鄲向楚國告急求援,楚國派春申君帶兵去救援邯鄲,秦軍解圍撤退後,春申君返回楚國。春申君擔任楚國宰相的第八年,爲楚國向北征伐,滅掉魯國,任命荀卿擔任蘭陵縣令。這個時候,楚國又興盛強大起來。有一次,趙國平原君派使臣到春申君這裏來訪問,春申君把他們一行安排在上等客館住下。趙國使臣想向楚國誇耀趙國的富有,特意用玳瑁簪子綰插冠髻,亮出用珠玉裝飾的劍鞘,請求招來春申君的賓客會面,春申君的上等賓客都穿着寶珠做的鞋子來見趙國使臣,使趙國使臣自慚形穢。

   班荊道故

“班荊道故”是指用荊鋪在地上坐在上面談說過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來談談別後的情況。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初,楚伍參(伍子胥的曾祖父)與蔡大師子朝(即公子朝,文公之子)友,其子伍舉(伍子胥的祖父,名椒舉)與聲子(子朝之子)相善也。伍舉娶育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爲申公而仁(獲罪逃亡),楚人曰:‘伍舉實送(護送)之。’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不荊草代席而坐)相與食,而言復故(返回楚國的事)。”意思是說:春秋時,伍舉與公孫歸聲是好友。王子牟因獲罪逃亡後,伍舉因受牽連而逃奔鄭國。然後準備到晉國去。聲子也將去晉。二人在鄭郊相遇,扯草鋪地,坐在上面,邊吃東西邊攀談。後以“班荊道故”之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

    問鼎中原

“問鼎中原”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昬(音邪)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楚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楚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楚莊王不再強求,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着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餘名騎士突圍,最終只餘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於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因爲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着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標籤:四字 詞語 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