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道德與我同行小學生作文

篇一:文明與我同行

文明是多方面的,有時是一句關懷的問候,是一個微笑,是一個動作

這是一種尊重,發自內心的對別人的尊重。尊重別人也等於尊重自己。孟子曾說過: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應該做一個文明的學生:從小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些微小的細節做起。

在校注意細節:在上放學的路途中,遇到老師,應該向老師們問好;上課遲到時,應該在進班之前喊聲報告,得到老師的允許便可進班上課聽講;不讓水籠頭孤獨地流淚;進老師辦公室,喊報告,得到准許後進;看見紙屑自覺地撿起來扔進垃圾桶;撿到錢和物時應“拾金不昧”;不隨地吐痰;不隨地扔垃圾;沒經過別人同意,勿動別人東西;不說髒話;不罵人;不惹事;不打架;和同學團結友愛。

在德國,德國人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道上,應接不暇。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走向社會:坐公交車是應排隊不擠,能主動給老年人`產婦`抱嬰兒的人讓座;扶老攜幼;幫助盲人過馬路;不破壞公共財物。

在家注意細節:尊重長輩;愛護弟妹;幫父母做家務;聽家長的話;客人來家中應該上前去打招呼。

“孔融讓梨”——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故事。四歲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爲他懂得謙讓,懂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懂得使別人快樂,懂得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他雖然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但是他的那種精神足以讓後人敬佩、效仿。比那些滿腹經文,只懂得說,而不會做的大人要強百倍。因爲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一個有修養的人,不會自誇自大,相反一個無修養、無道德的人,將會到處炫耀自己的功勳。就像宣永光所說的那樣“無道德,是狗材。無知識無道德,是棄材。既無知識又無道德反自以爲有知識有道德,是殺材。”

身爲一個小學生,我們不僅要在一方面做到文明,更要在多方面做到文明。不僅要自己做到文明,也要感染身邊的人做到文明。只要人人都遵守文明,講道德,那麼世界纔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我們應該團結友愛,共創文明城市,與文明同行。

篇二:道德與我同行

曾有幾個德國大學生做過一個實驗:在德國科隆一條街上的相鄰兩個電話亭分別貼上“男”“女”字樣,然後躲在暗處觀察,記錄看到的情況。結果七八個德國男子在貼有“男”字的電話亭外排隊,而貼有“女”字的電話亭卻空着。

如果在中國,一定有少數法制觀念淡薄的男子會違法規定在貼有“女”字的電話亭打電話。這造成在兩國法治上的區別。如果人人都遵紀守法,或許中國也會成爲法制相當完善的國家。

我也看過一幅漫畫,名字叫做《假文盲》:四個身強力壯的男子站在母子上車處,而本該站在此處的一對母子,卻被擠到了旁邊,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孩子被凍得哇哇大哭,母親只能不停地安慰。看完後,我非常氣憤,這四個男人真的是文盲嗎?不,他們不是,他們這是對法律規則的漠視!

現在人們常把“美德”這兩個字掛在嘴邊,可有誰真正能做到呢?在公交汽車上,常有年輕人坐在“老幼病殘”專座上,而老人卻站在一邊;有人總是愛亂扔垃圾,弄的地上髒兮兮的……這些都是不文明的表現。

讓我們一起來強化自己的法制觀念,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吧!加強自己的法律規則意識和程序規則意識,讓遵紀守法的美德伴我們一起成長。

讓文明之花開遍祖國的大地吧!

篇三:道德與我同行

刺骨的寒風,阻擋不了心中的那片激情

攢動的身影,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一顆顆火熱的心靈,在這一刻相聚

這個冬季,我們與文明相擁

手中的垃圾,請扔進路邊的垃圾桶

上車排隊,別忘了說聲“您先請”

電影院裏做文明觀衆,公共場合說話一定要小聲

文明啊,在你我心中滋生

交通秩序,綠燈先行

酒後勿駕車,請愛護你的生命

等待,在那片斑馬線

文明啊,在路上播種

風雨搖曳,滌盪你我的心靈

污言穢語,我們將之拋卻腦後

呵護一片新天地,溫暖人間的寒冷

文明啊,在我們心中堅如青松

仙鶴起舞,百鳥齊鳴

祖國花朵,在關注着你的舉動

生態之城,文明東營

從此刻起,我們與文明

篇四:美德與我同行

春節期間,在家閒來無聊的我,讀了幾本書。其中《雷鋒傳》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刻。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雷鋒就是我心中的道德模範,他的作風,他的行爲,都讓我爲之敬佩,而你們也應該充分理解雷鋒,盡力學習他。

雷鋒原名雷正興,出生在一個貧苦農家,還不滿7歲就已經成爲孤兒,被人收養。雷鋒十歲時做了兒童團長,積極地參加土改。這年夏天,鄉政府又保送他免費讀書,後來還加入了少先隊,他小學畢業後,在鄉政府當了通信員,不久又調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被評爲“機關模範工作者”,而且在十七歲時那年加入了共青團。雷鋒到了團山湖農場,只用一週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後來響應了支援鞍鋼的號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機手……

僅八年,雷鋒就做了這麼多利於黨利於民的事,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期間,雷鋒曾三次被評爲先進工作者,五次被評爲標兵,十八次被評爲紅旗手,並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稱號。這些又是憑什麼?不就是憑着雷鋒多年的努力和對黨和人民的一顆炙熱的心嗎?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1960年,二十歲的雷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後,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他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被評爲“節約標兵”,榮獲“模範共青團員”的稱號,還出席瀋陽部隊共青團代表會議。

同學們,你們瞭解嗎?雷鋒被人們稱爲共產主義戰士,就是因爲他有着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他的價值就在於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部都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我還記得他常說:“革命需要我去燒木炭,我就去做張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搶眼,我就去做黃繼光”。

這樣一位有着高尚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的人,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有一次,雷鋒見一所小學的大樓正在施工,便趕緊過去幫忙。他入伍時有兩百元的積蓄,後來,將一百元捐給了公社,遼陽地區遭受水災時,他又將剩下的一百元寄給了遼陽市委。一次,雷鋒外出,發現一位揹着兒童的中年婦女弄丟了車票和錢,就用自己的錢買了張車票送給她。像這些好事不勝枚舉。雷鋒入伍時,每月僅有六元的津貼,全部用於做好事了。自己的衣襪都是補了又補,平時一瓶汽水都捨不得喝。

這樣的好人,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同學們,這樣具有“釘子精神”的人,直到我們學習!

同學們,這樣忠於黨和人民的人,值得我們學習!

同學們,這樣樂於奉獻,卻不求一絲回報的人,值得我們學習!

同學們,只有我這樣在這說,又有什麼用呢?既然雷鋒同志這麼值得我們學習,那麼,我們首先就該學習雷鋒同志的將一切付諸行動。這年三月的一天,我和幾個同學同路回家。到了一個岔路口,那條路的路況不太好,有一邊是有坡的,大約呈50°角。我們路過時正好有位老奶奶騎着一輛三輪車上坡,用了好大勁也一直沒上來,可我們之中沒有一個下車去幫老奶奶的。就在此時,老奶奶的對面來了一個年輕小夥子,車子騎的比較快,好象很急的樣子。可當他看到老奶奶後,就立刻將車子停在了一邊,迅速跑到了三輪車後面,好不容易纔幫老奶奶將車子推上來,之前老奶奶還推辭着不讓他幫呢!這小夥子很快就離開了。什麼也沒說。我看到之後也進行了深刻的檢討。人家這麼忙都能停下幫忙,而我一箇中學生,竟然做出不符合中學生品行的`事情來,實在是不應該呀!!同學們哪!作爲現代社會新一代的棟樑,我們活着爲了啥?小到幸福美滿的家庭,大到富強崛起的國家。而雷鋒同志就是一位典型人物,是我們仍需努力的榜樣啊!加油吧!大家一起努力,共創美好明天!

篇五:道德與我同行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爲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爲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爲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衆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這裏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爲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爲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爲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爲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爲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羣有道德的民衆。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衆亦有莫大的影響。爲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爲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裏,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着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爲。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麪包裏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麪包發起來了麼。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讓文明下,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中,讓文明無所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與我同行”!

篇六:道德與我同行

面對陽光,伸開雙臂,忘記一切煩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一路你不會退縮,反而,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樂。——題記

道與德,原來並不難,領略它,就如領略到人生的真諦,它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不過的臺階,品德、美德,永遠與學習工作同步前進。讀了《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本書,更讓我加深了對道德這個詞的理解。

我喜歡——《成長之路》裏那位普通人,經過一次又一次磨難,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仍沒有灰心、一蹶不振,反而鬥志高昂,最後成爲當今最耀眼的明星,他讓我明白了:不要讓挫折輕易地打敗你,在挫折面前更應該學會自強自立!

我也喜歡——《清掃》中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他堅持每天早起清掃廁所,毛澤東同志教育他要愛勞動、勤勞動,讓他明白幸福得靠自己的雙手勞動去得到,於是我也懂了:勤勞是美德,勞動創造幸福。毛主席都沒有嬌寵兒子,那我們呢?不是更應該做到嗎?

我還喜歡——《嚴師》文中的老師那嚴厲的目光,此刻似乎就在我眼前,她的嚴格批評中,字字句句無時無刻不流露着對學生的關愛。是呀,嚴師出高徒,今天老師在我們成長的路途中,爲我們搭下堅固的基礎,培養良好的習慣,使我們的前途能走向美好的明天,老師的含辛茹苦,我們是時候該理解了,懂得尊重別人,也是對老師最好的回報。

我更喜歡——《小小志願者》裏的小主角才仁旦舟,他的可愛、懂事、他的助人爲樂總在我腦海裏浮現,在面對災害時他不恐懼,總微笑應對,從不退縮,還主動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讀到這,我低下頭,不停自問:我做到助人爲樂了嗎?有爲遇到困難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嗎?爲同學、朋友分擔一些事兒,幫爸爸媽媽乾乾家務,這都是助人爲樂呀,我不禁莞爾一笑,因爲,我做到了。

我最喜歡——這樣的我,還有我身邊的這些可愛的同學們。校園裏的朗朗晨讀聲、課間夥伴們的笑鬧聲、老師同學間的問候聲,還有,“誰的筆掉了?”、“等等,我和你一起擡水去”、“懂了嗎,不懂我再教你”、“老師,我們也想一起去醫院看望金小強同學”……

書合上了,可我的思緒卻從未被合上,原來,道德總在我們身邊。走下樓,撿起地上的廢紙團,看到鄰居打聲招呼,瞧——一位老奶奶正艱難地下着樓,我飛奔過去……

篇七:道德與我同行

“風兒吹過湖面,輕輕地推動着小船到達行駛的終點。小船高興地回過頭來向風兒道謝。風兒卻笑了笑說:‘只是我應該做的。’”小時候媽媽總是給我講《小船和風兒》,把我輕輕的摟在懷中說:“芸芸,你將來要做一個像風兒一樣有禮貌的人,知道嗎?”

“那禮貌是什麼?”

“禮貌就是道德啊。”

“那道德是什麼?”

“道德是……是……”

小時候的我似懂非懂。道德,什麼是道德?

長大了,道德兩個字越發頻繁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中,強烈地好奇心使我開始尋找起身邊的道德來。道德是什麼?是劫富濟貧?是救死扶傷?還是……

“知了,知了”知了扯破了嗓子,死命的叫着。太陽毒得曬裂了地。我躲在樹蔭下——橋下的樹可憐巴巴的,只留下了幾片葉子。衣服已經溼透了,汗珠還是止不住地往外冒着,我熱得幾乎要窒息了。忽然一聲巨響“砰”的震醒了我的精神頭兒。發生了什麼事?幾片樹葉散了下來,我甩了甩兩鬢的汗水,急忙衝了過去。一個老頭兒指着一個年輕的小夥子破口大罵:“你這個臭小子,有沒有道德心啊!我本來就裝了這麼多的貨,你還要坐上來!”“什麼,不就是坐了你的車子嗎?你看看,我的腿都壓傷了,你賠不賠錢?”那個年輕人不甘示弱,捲起自己的褲管,一條長長的血印子在腿上露着猙獰。而一邊一輛三輪車撞在橋欄邊上,貨物散了一地。就在剛纔,年邁的老人騎着車子去送貨,原來貨物就重得很,老人騎上橋坡,就更吃力了。這時那個年輕的小夥子圖那一時的方便,無賴地坐了上去,結果老人的車瘋了似的倒退撞上了橋欄,砰……

“我可還要去約會呢!”

“明明是你先……”

兩個人越吵越兇,憤恨的聲音招來了圍觀的路人,我悄悄地擠了出來,腦海中卻浮現着《風兒和小船》的故事,“風兒吹過湖面,輕輕地推動着小船到達行駛的終點……”風兒那麼禮貌,那是媽媽口中的道德。年輕人的聲音還是那麼大聲,那麼憤恨,我卻感受不到他的理直氣壯,是缺少了那所謂的道德來支撐,他或許只能提高了嗓音來掩飾他的心虛吧!

若是時間能倒流,小夥子沒有去坐老人的車,事情又該如何呢?

烈日下,老人正吃力地上着橋坡,後面的貨物不斷地晃動着。老人一腳又一腳,拼了命似的踏着千斤重的踏板。忽然,一股力量從後面涌動上來,車子一下子輕了。一個高大的小夥子兩手推着車子,臉上的汗滴到衣領上,笑着對老人說:“嘿!老大爺!我來幫你一把吧!”老人順順利利地騎上了橋坡,而本來要去約會的年輕小夥子不僅得到了老人的感謝,他的女友也更加對他充滿了敬意與喜愛。

道德不正是如此嗎?也許你只是因爲自己小小的善舉,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也許你只是因爲自己忽略的小小劣性,而得到始料不及的惡果。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不需要去救死扶傷,不需要去劫富濟貧,或許只是一隻手的力度,一張紙的厚度……道德已經在慢慢地靠近了

我從地上拾起一片落葉,讓它飛起。落葉啊!去告訴幫助過小船的風兒,道德,我懂了。

篇八:道德與我同行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道德作爲調節人際關係、人與社會關係的行爲規範總和,是一個社會安定和諧的理性約束,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精神基石。

公民的道德水平,體現着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反映着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隨着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加強,幹部羣衆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模範人物涌現出來。模範們,用他們的先進事蹟感召羣衆,對於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營造知榮辱、樹正氣、促和諧的社會風尚,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這次評選表彰活動反響強烈,廣大幹部羣衆和社會各界踊躍參與,充分表明評選表彰全國道德模範對於形成良好社會風尚、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是公民道德建設的生動實踐,是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

美國著名法學家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一書中指出,道德分爲“願望的道德”和“義務的道德”。前者是人們對至善的追求,人們遵守了願望道德就會受到讚美;後者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的基本要求,即便遵守了也不會受到讚賞,因爲本來就該做的,但一旦違反就會受到譴責。按說,生活中的一些道德都是“義務的道德”,然而,許多時候,原本是應該遵守的道德我們沒有遵守,而一旦我們做到了應該做的道德——義務道德,就能輕易獲取掌聲。比如,拾金不昧本是義務道德,但如今拾金不昧反而被不吝讚美.道德底線一再降低,不能不令人憂心。有論者認爲,透過對道德資源的開掘、闡發、創構和宣揚,影響社會大衆的生活和信仰,使之符合今日人類文明的較高道德水準,這是一條必由之路。誠然,評選表彰全國道德模範的現實意義正在於此。但是,完成道德重建,對道德模範的表彰只是一方面,還有三點值得關注:

其一、孔子曾言“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此言雖然不全面,但毫無疑問,當前一些官員,官風、官德不正,對社會道德有着巨大的殺傷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官”爲民之表率,“官風”決定着民風,官德決定着民德。揆諸現實我們發現,一些官員道德敗壞,有時簡直是不道德的“集大成者”。如此一來,又怎能讓羣衆信服?

其二、提升人們從善的信心,降低人們遵守公德的風險。在現今社會中,無論是耳聞還是目睹,有太多的例子證明了好人無好報,比如,英雄流血又流淚,比如見義勇爲反被誣。如此一來,誰還敢做好事?誰還會做好事?當然,一些人行善未必未求得回報,但絕不願被誣衊。因此,如果不建立最基本的道德秩序,人們就會是非不分,無所適從。

其三,重拾人們信仰,讓信仰不再缺席。物質之外,還有精神,現實之外,還有理想。哲學家康德說:“有兩種事物,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不妨反觀一下,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道德不那麼敬畏和敬仰了呢?毫無疑問,只要社會仍然前行,只要基本的公序良俗不被打破,就會有道德英雄出現。或許我們也可以期待,有朝一日,我們不需再對道德楷模進行大張旗鼓地評選和表彰,那時,人人都是道德人,道德已經成爲我們的生活方式。道德建設人人有責、道德成果人人共享。全社會都應當積極關心、愛護、宣傳道德模範,以他們爲榜樣,自覺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篇九:道德與我同行

一提起道德,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有人會說她高深,有人會說她平易,也有人會說她只可意會而不好具體表述。大家的這些感悟都有一定道理,但又不盡全面。

道德,說她高深,還真莫測。古往今來的許多大德,用他們的親身實踐對道德都進行闡釋。詳言之,道,是自然的本質和最高境界;是中華傳統文化各家學說、各個學派的總歸宿和最高境界。道的體性特徵是虛無、自然、樸素、無爲,無形無跡,所以顯態的一切事物便成了道的載體,其資訊被全息地儲存在萬事萬物中。德是道的顯化,道體現於人謂之德。德,既具有品格性,還具有能量性和能量物質性。聖哲老子在五千言《德道經》中雲:“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就是說,整個宇宙的萬物和人類,都是道所化生,德所長養,道德的能量,存在於宇宙時間和空間之中,無所不在。

《黃帝內經》也說:“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就是:天德之炁養神,地谷之氣養形。這兩個氣,一個是先天炁,一個是後天氣。這兩種氣,共同地滋養着人類的形和神兩大系統。道光德能,以炁的物質方式營養、滋養着人類的精神系統、性體系統;而地上的五穀雜糧等這些有形食物所轉化出來的氣,滋養人們的形體、命體,也就是肉身。

說她平易,她的確離我們很近。人類每天都在道德的滋養中生存,只是都不自覺罷了。道是人類的良師,道德就是人類的精神食糧。道德與人類就好象魚和水的關係,須臾不可分離。如果您還沒有體悟到這一點,您可以在閒暇時,靜下心來,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回想一下您所走過的每一個腳印,再想想那些在記憶中留下痕跡最深的,回想一下它們發生前夕一剎那的感覺,那就是我們離道德最近的時刻。其他時候我們都與道德擦肩而過。

所以,道德始終與我們共存。在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前,她就已經存在;當我們暫時離開這個世界之後,她也依然存在。正象有詩曾說的:“古人不識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莊子大宗師》亦曰:“夫道,有情有信,無爲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爲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爲深,先天地生而不爲久,長於上古而不爲老。”

既然道德與我們有如此親密無間的淵源關係,就讓道德與我們同行,爲我們的人生指引航程,成爲我們人生的見證。在此也歡迎每個朋友路過此地時,留下您對道德的點滴感悟,爲您的人生驛站駐下一抹清亮。

篇十:道德與我同行

古印度諺語說:“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人生。”在一個漫長人生之路過得充實而豐富多彩只有學會文明。有一回,我從家裏一路跑過來,跑到汽車站尋找早已等候在那的媽媽,我們來到334路公交車前,急急忙忙地擠上了車,我伸手把一元錢硬幣投入收錢箱。左看右看的看見了一個空位,我拖着疲乏的身子走到那兒,一屁股坐下了,車子緩緩駛動了。不一會兒行到楊陳,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帶着兩袋東西上了車,可是一個空位也沒有而且也沒人下車。那位老奶奶只能站着了。車啓動了,奔馳在馬路上,那位老奶奶的身體搖搖晃晃的,四肢發抖,兩袋東西盪來盪去,好似兩個頑皮的孩子在盪鞦韆。突然,汽車來了一個大轉彎,老奶奶更是站不住腳,雖然手緊握着手把,但還是像一個不倒翁,東搖西擺。我見了正想笑,我的腦子裏冒出了老師常說的一句話:“一定要尊老愛幼,見到老弱病殘一定要讓位。”我頓時嚴肅起來了,我想了一會兒就毫不猶豫的站起來,做了一個請的動作,朝那位老奶奶說:“老奶奶你坐這吧!”老奶奶一愣,沉默了一會說:”謝謝你,小朋友。”她回敬了我一個甜甜的微笑。我說:”不用謝,助人爲快樂之本嘛?在這泱泱大國中,文明就是這麼簡單。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只要你時時刻刻將它牢記在心中,把它當作一種責任,你心上那片鬱鬱蔥蔥的林木上必定開出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