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小學生優秀作文500字:童年趣事

  導語:我的童年回憶是一件令我多麼開心的事情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童年趣事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生優秀作文500字:童年趣事

【童年趣事作文1】

童年,是樹樁上最小的年輪;是最清脆的蟬聲;是夥伴們的捉迷藏;是一首歌中最美妙的音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我多姿多彩的童年是跟我的那些小夥伴們一起度過的。在我的童年發生過很多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有傷心的、有高興的、有生氣的、有捨不得的……但是有一件事,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那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書,叫做《一千零一夜》。我和小夥伴們立即翻開書,第一頁的故事就是《會說話的樹》。這個故事可好看了!講了一個理髮師,給國王剪頭髮,看到國王長着一對鬼耳朵,就很害怕,又不敢把這個祕密說出去,於是他就獨自一人來到郊外,挖了一個大坑,朝裏面喊:“國王長着一雙鬼耳朵!”理髮師終於把這個祕密說出去了,心裏都舒坦很多。可過了不久,那裏就長出了一棵樹,有兩個牧童經過那裏,就順手摘了兩片葉子來做葉笛。葉笛做好了,吹出來的聲音卻是“國王長了一雙個鬼耳朵!”看到這裏,我就對小夥伴們說:“要不我們也來做來試試?”小夥伴們都贊同我的意見。說幹就幹,我們從家裏拿來了玩具鏟子,挖了一個小坑,往裏面大聲喊:“我們的爸爸媽媽真好!”

幾天後,我們來到了小坑旁,我心想:怎麼沒長出小樹來呢?爸爸看到我們這個樣,向我們解釋:“那只是個童話,沒必要去相信的!”我們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長不出小樹來呢……

朋友們,請珍惜這純真的時光吧!

【童年趣事作文2】

童年遊戲中,打柆子是最受歡迎的一個。但這活動應該是小範圍的地方性遊戲,以至於都不能從現有的工具書中找到“柆子”這個詞。根據發音和製作材料硬是把“柆”和“子”組合在一起。“打柆子”的含義有點像方言“打蹦兒”,意爲:跳躍、向上蹦,但是要比打蹦兒的內涵豐富得多。打柆子不光有跳躍、向上蹦,還有連擊、連打和攻守策略。守方以拒柆子於家門之外爲贏,攻方則以把柆子丟到對方家裏爲勝,攻守雙方以輸贏爲準輪番轉換角色。按現在的說法,打柆子是一種競賽體育項目,前段像鉛球、鐵餅、標槍一樣,誰投擲的遠誰就是贏家;後段像打籃球、踢足球以把球弄進對方的球門內爲勝利。

柆子的製作極爲簡單,取一粗細合適的硬質木棍。截下一小段,兩端削成尖頭狀即可,餘下的半米長木棍用做打柆子的柆子棒。柆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長柆子,五寸來長,兩個手指粗細。另一種叫轉柆,大孩子玩的,形狀短且粗,抓在手裏兩端剛出頭。打轉柆一定要在生產隊的場院裏進行,那裏地面平整視野開闊。一般又都面向菜地,沒有任何阻隔。

大孩子力量大,兩棒就能將柆子打出老遠。如果玩的是接力,都要打到菜地裏。打轉柆的第一棒很重要,打手都是挑選的力量型選手。他很慎重地站在柆子的一側,彎着腰,側目看一下前方,再用柆子棒在柆子的上方,模擬兩次揮棒打擊的線路。胸有成竹後由後向前猛擊柆子的一頭,柆子飛將出去,在前方落地並立在地上快速旋轉。打手快步跟上,照着還在旋轉着的柆子攔腰猛擊。這一下,柆子將要飛到場院的邊緣了。如果第一棒沒有轉起來,或是打手沒有及時跟上,就不能再打第二棒了,這將嚴重影響他們的輸贏。

七八歲的男孩玩長柆子。三四個鄰家小玩伴,在一個大院子裏,用柆子棒在地上畫出一個一米見方的框,稱爲家。玩伴們分兩組,守家和攻家。柆子放在家門前,先由守家打。兩尺來長的柆子棒輕敲柆子前端,柆子會翻着跟頭蹦起來,此時,打手要眼疾手快,在柆子還沒有落地之前使勁打出第二棒。如果沒打中,就該換人了。小孩子通常打不中,連打跟技術和敲擊力度有關係。力度小了,柆子蹦起的高度低,柆子棒還未重新擡起揮出時,柆子已經落地;力度大了,柆子會翻着跟頭向前蹦出去,守家追不上。這技術是大孩子才能掌握的本事,玩長柆子的守家通常都是打接力。一人一棒儘可能地將柆子打到離家遠一些的地方,來給攻家制造難度。攻守規則是守家打了幾次,攻家就可以向家內仍幾次。最後一次,守家要用柆子棒護着家,防止柆子輕鬆入門。攻家則想辦法躲過守護的柆子棒,把柆子丟進家裏方爲取勝。獲勝方轉換爲打柆子的守家,失敗方成爲扔柆子的攻家。依此輪換,遊戲不停。常常玩到天黑,玩到大人在街上高聲叫喊“回家吃飯”時方纔作罷。

簡樸的社會環境,清貧的農村生活,讓孩子們早早養成了動手的習慣。任何普通東西稍加改造,都能成爲遊戲時的玩具,就像柆子、跳繩、雞毛毽子。改造與製造玩具,也是孩子們很樂意做的工作。雖然時有小意外發生,卻也始終未能阻擋住孩子們動手的熱情。幾十年之後的今天,當時的小孩子,如今都已是鬢髮斑白的老年人。他們的家中都建有一個工具箱,平日裏,家中出現的小問題,能解決的全由自己解決。這種習慣與能力的形成,應該與他們的童年生活有直接關係。

看看今天的社會,華麗而耀眼;想想現在的孩子,任性且自滿。雖然書本知識學了許多,但他們的動手能力實在是不敢恭維。玩電動玩具,逛虛擬社會,伴隨着網絡長大的新一代,已經無法理解祖輩們那種聽蛙鳴迎蟬聲的生活歷程了。

願我輩時常想起那已經消失的時光,重溫兒時的珍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