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即將消失的工藝品六年級作文

一直想尋找兒時家裏常用的、農家編織的器皿,卻一直沒遇見。

即將消失的工藝品六年級作文

今天中午放學後,遠遠看到十字路口擺着令我感覺熟悉的、親切的、多年不見的東西,不禁喜出望外。急忙回家,放下包,拿起相機就往外走。

老公說:“你去哪兒?”

“我去拍個照片,一會就回來。”

“有什麼好拍的?”

我笑而不答,走出家門。

穿過馬路,來到十字路口西北角。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坐在三輪車上,後車廂裏及地上擺着他要賣的東西:簸籮、笆斗、簸箕,家住農村的人對這些東西比較熟悉。

我問老人:“這些是您自己編的嗎?”

老人說:“是啊,用簸箕柳編的!”

一般的柳樹枝條可以嗎?”

“不行,垂柳枝條易斷啊!”

“這些簸箕柳是您家栽種的嗎?怎麼去皮的?”

“不是,是從蘭考拉來的。兩個人用小木棍捋住脫皮啊。”

“你們那裏編這些東西的人多嗎?”

“早些年我們村都編這個,現在只有幾位老人會編,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也不學編織了。”

談話間,幾個中年人問價錢。老人說:“一個小笆斗30元,大笆斗80元。一個簸箕60元。”

一位婦女笑着說:“原來買一個簸箕只兩元錢,現在咋恁貴啊?”

老人說:“剛開始分地時,一個小笆斗才2毛錢。現在什麼東西不漲價啊!”

“我可以給您編的這些東西拍照嗎?”

老人笑着說:“可以啊!原來還有記者去我們村採訪拍照呢。”

可以想象當時他們村編織這些器皿時的壯觀,整個村裏都會編織。每天忙完地裏的活,推了飯碗就拿起柳條編織起來。心靈手氣巧的莊戶人,一家人一起忙碌着。有時,能忙乎大半夜,聊着話手裏也不閒着;有時,幾位老人坐在樹蔭下一起編織,互相比賽着誰編的好看,誰編的速度快;誰家東西賣的價錢好、銷量大。編織這些東西是他們村的副業,也是零花錢的主要來源。

至今,老人不僅編織速度快,且質量好,物件做工密實精緻。他說:"一個大笆斗一天就編好了。"看老人說起來很輕鬆,但我知道編織這些東西很費手勁,而且長時間坐着會腰痠背疼,腿腳麻木,一天下來也是很累人的。老人之所以說得如此輕鬆,是他對編織手藝的熱愛。看着自己編織的東西讓大家使用,他老人家有一種幸福感和滿足感。他更想讓編織這樣的手藝一代代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學會編織,使用這綠色環保的器皿。

笆斗、簸箕、簸籮上的柳條一行行整齊排列,潔白乾淨。想象着簸箕柳蔥鬱的葉,細細長長的枝條哨兵般佇立在河岸、溝沿,一棵棵、一片片在春夏之季茂盛的生長着,到了秋,人們便把它們砍伐下來,一人手裏拿着兩根小木棍夾住枝條的皮,另一人站在對面抓住裏面的瓤,邊走邊拽,一條條赤裸裸的白柳條就出來了。然後,就到了這些能工巧匠手裏。這些老人細心挑選枝條,就編成現在的模樣。

想起小時候,老家用的東西幾乎都是利用地裏種植的東西編織的。

最常見的是每天盛饃的筐,大號的叫饃筐,用簸箕柳編的;小型的六個角用高粱最上面的細杆編織的,叫饃盤。過年時,涼饅頭用的叫箔,用麻繩把玉米稈織在一起,散熱後放在囤裏,這個囤是麥秸稈織就的。這個箔,平時圍成一個大圓柱,裏面放的是紅薯幹,在麥子更農作物低產時,農家吃的主要是紅薯和把紅薯su成片,曬乾後放在裏面,叫“紅薯站”。誰家訂親,孃家人會去看男方房子及房子裏的`糧囤和紅薯站大不大,就知道家裏是否富裕,來決定讓女兒嫁不嫁。油炸丸子時,用來撈丸子的東西叫笊籬,也有用細枝條編織的。

家裏坐的小草墩,是把剝掉的玉米皮曬乾編製成的,坐上去比木質板凳軟和。牀上鋪的席是把蘆葦或高粱稈弄扁,去瓤,以剝皮編織成的。快手一天能編四五條席子呢。

趕集買菜、走親串友,盛禮物的長籃子,去地裏割草,用來盛草的籃子都是用藤條編織的,村民們叫它“糞箕子”。因爲那時很少有化肥,人們都挎着籃子撿拾動物糞便當肥料。人們背的簍子是用竹子編織的。

記得學寫作文時,老師打比方說:“編席編簍全在收口”,是說編織簍子時,要看簍子口編的是否圓,是否自然。我們寫文章也是一樣,無論前面如何精彩紛呈,如果結尾寫不好,整篇文章也是敗筆之作。

這些民間食用的器皿,不僅僅是一件件使用的物件,更是一件件工藝品,凝聚着自古至今一代代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可如今,隨着科技的發展,這些東西離我們越來越遠,幾乎要離開我們的視線,消失在時光隧道里。

在沒有那麼多塑料和鐵銅鋁不鏽鋼器皿時代,這些物件成了千家萬戶的生活必用品。在講究綠色環保、生態平衡、減少污染的今天,可否讓這些東西重新散發出生命力、發揮他們的功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