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禮儀常識

畲族禮儀禮儀知識

【生育習俗】

畲族禮儀禮儀知識

畲族歷來重視生兒育女。懷孕婦女雖然照常參加生主勞動,但受到村人愛護和照顧,不讓其乾重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畲族婦女分娩都在婆家。臨產時都要坐在矮板凳上,待嬰兒出生後,婆婆或接生婆才近前幫忙。她們認爲“分娩不潔”,以免污天穢地,衝撞“神明”。因此,在孕婦分娩時,要點燃一束幹茅草或破紙傘,驅除房間穢氣。而後,拿一產婦的舊褲子和用紅紙剪成褲樣貼在門楣上,以示“避邪”,使嬰兒順生。嬰兒產後,胎盤未出,要將嬰兒的臍帶縛在木上,待它自然脫落後,是男嬰,就把毛筒劈成竹片斷臍;是女嬰,即用吹火管劈成竹睡斷臍。隨後,用麻絲將臍帶縛好。嬰兒和產婦都有杉樹葉和香鏡(天南星科,石菖)湯洗浴。嬰兒斷臍沐浴後,男嬰用生父舊衣包裹,女嬰以生母舊衣包裹,產婦和嬰兒在一個月內洗臉、洗澡、洗足都要用香鏡湯。由於衛生條件差,產婦因難產得不到及時搶救和嬰兒因斷臍不潔,感染破傷風死亡現象時有發生。

【命名習俗】

畲民命名取正名外,還有奶名和譜名。奶名即乳名或小名。常因保護神的不同甘共苦而分別冠以“石”(石將軍)“奶”(奶孃陳靖姑)、“佛”(神佛)等字。修宗譜進取的`名字中譜名,見於靈堂神主牌、墓碑。譜名的命名對象按世系、排行而定,由諱名(世名)、字、行第三者組成。一般每一世(代)同輩用同一個字頭。行每同一輩按出生年月時辰先後依次排列以“念、大、小、百、千、萬、”字,周而復始循環使用,叫“暗行”。其排行用字則爲:“雷姓缺‘念’,鍾無”‘千’,男人無‘一’,女無‘二’,藍姓五六兩樣生。”按族內規定雷姓排行僅用“大、小、百、千、萬”五字;鍾姓用“念、大、小、百、萬”五字;男丁排行序數從二開始,如“藍念二郎”、“藍念三郎”等;女丁排行從一開始,要缺二,如“藍念一娘”、“藍念三娘”,要把“一郎”和“二孃”讓給未滿16歲就夭折的男女。

畲族譜名帶有神祕性,晚輩對自身諱字行第不得面知,僅在祭祖或重修宗譜時開啓才能閱看。因此,某人逝世時,親屬要向族長索取譜名;對於外嫁女人,生前做“壽材”(棺木)需要“名行”與“暗行”時,她的史弟向族長索要,族長將其行第寫明用紅紙封好。待舉行灑宴時,外甥再將紅紙包安置在“棺木” 內,俗稱“討位”。紅紙包要待棺木主人逝世時才能啓封。女性生前工是未做棺木,死後,外甥要脆在母舅面前爲母親“討位”。

【喪葬習俗】

畲族人幾享年50歲以上死者爲壽終正寢。整個喪葬之禮與婚禮場面同樣熱鬧,俗稱“老喜喪”。先爲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執陶罐到溪河邊,點燃三支香,燒化紙錢唱〈〈買水歌〉〉。唱完。向河裏舀水,俗稱“買水”。舀水時,死者是男,要舀順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後,要放在火爐上暖幾分種,用白布在水中浸溼,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後揩四下。死者不論貧富,衣着要新,舊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錢、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裝殮。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單、夾與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數計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則戴上結婚時竹製的三角形頭冠。衣畢,爲其理髮(一般人病時就已理好頭髮)或梳頭。這個過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畢,從臥房移到後廳。用兩條板凳、四塊木板、一張草蓆爲死者支起一張“靈慶”。而後,用爐灰裹成 10個小糉子,縛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遺體的旁邊,人殮時扔到河裏。有“祖圖”的畲族村,遇上50歲以上的亡者,在其廳堂懸掛“祖圖”3天。弔唁死者,打破哀傷寂寞的局面,增加“紅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氣氛。死者裝殮時間要擇海水漲潮時分,忌諱“重喪日”和“三喪日”。裝殮時,喪女哭唱《落棺歌》。畲家報喪時,報喪者反穿衣服,引人注目,奔喪者哭唱《思親歌》。

古時,畲族每個人都有一個諱名行位。男人死後,孝男要向族長討行位。女人死後,孝男要向母舅討行位。討位時,孝男手端托盤,內點蠟燭一合,放米酒兩杯和纏有紅紙的雞腿1對走向母舅桌前,雙膝跪地,高舉托盤唱《討位歌》。做陰功德是畲族超度靈儀式。做陰功德時,在喪家廳堂布置起“師爺間”,儀式由畲族巫師執行。

畲家下葬過程均以歌代哭,親眷戚友唱《起棺歌》、《路祭歌》、《勸酒歌》、《跪祭歌》、《進葬歌》、《回壟歌》等。

標籤:禮儀 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