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科普知識

關於銅鼓的由來

銅鼓在古代常用於戰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也常用於宴會、樂舞中。銅鼓是中國古代悠久而燦爛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先民智慧的象徵,它具有東方藝術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之珍藏。銅鼓在越南、老撾、緬甸和泰國甚至印度尼西亞諸島也有流傳。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銅鼓的由來,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關於銅鼓的由來

由來

銅鼓,是世界各國古代民族用於軍事、祭祀、娛樂的工具。據統計,到目前爲止,我國是全世界珍藏古銅鼓最多的國家之一,各級文物機構共收藏了世界各種類型、各個時代的古代銅鼓1300多件。在這些古銅鼓之中,尤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掘和收藏得最多,約500多面,故廣西在國際上又被譽爲“古銅鼓之鄉”。

不僅如此,我國還是世界上珍藏最大古銅鼓的國家。在廣西博物館存放着一面“銅鼓之王”,這面有雲雷紋銅鼓的鼓面直徑爲165釐米,高67.5釐米,重達300多公斤。另外,全世界最古老的銅鼓也出在我國。據考察,雲南的“萬家壩銅鼓”,是從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座古墓中出土的,它距今已有2600多年。銅鼓多由青銅鑄成,鼓身和鼓面飾有各種精緻的圖案和花紋,是考古和歷史學家研究古代民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極爲珍貴的文物資料。

主要特徵

銅鼓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銅器,它原是一種打擊樂器,以後又渲化爲權力和財富的象徵。被視之爲一種珍貴的 重器 或禮器,因此也成爲被祭祀的對象。自春秋戰國直至明清均有銅鼓,而以漢代製作得最爲精美,式樣最多。依照銅鼓流行地區和式樣不同,可分爲滇系和粵系兩大系統。大體上滇系銅鼓體型較小,花紋大都用單絃分暈,暈圈構成大小寬窄的變化。粵系銅鼓體型高大,鼓面多有立體的.青蛙浮雕。

銅鼓的裝飾花紋,常見以下幾種:太陽紋是銅鼓最普遍的鼓面中心飾紋,它有兩種表現形式,滇系的太陽紋光芒呈長的銳角,而粵系的太陽紋光芒則細長如針。

蛙紋是最富特色的一種裝飾,均作立體浮雕狀,有四隻、五隻、六隻不等。這些蛙有的全部面向鼓心,有的背向鼓心,有的向一個方向旋轉。最有趣味的是疊蛙,也稱累蹲蛙,大蛙背上蹲小蛙,有多達三四層的。

鷺鳥紋:鳥頭有大的羽冠,作飛翔狀,姿態優美。

此外,還有舞蹈紋、競渡紋等。

民族樂器

銅鼓,公元前7世紀開始出現。銅鼓全部銅鑄,一般的銅鼓鼓面直徑約五十公分,高約三十公分(個別的較大)。鼓腔中空,無底。兩側有銅環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緻的花紋。 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分爲八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衝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廣西北流出土一面銅鼓,高67.5、面徑166釐米,重300公斤。是現今世界最大的銅鼓。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間還有200餘面。中國是世界上發現銅鼓數量最多、鑄造和使用銅鼓時代最早、歷史最長的地區。

後流傳到東南亞地區,如仰光,作用巨大。一般用於祭祀、樂器、召集、婚慶、節日等等。

演奏方法

舞蹈時把銅鼓懸掛起來,一人用鼓槌敲擊鼓面,一人手執木桶對準鼓底,以增加共鳴,聲音渾厚深沉,能傳遠處。舞者(一般是集體)圍着銅鼓,隨着鼓點節奏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