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節日常識

2020冬至民間的傳統飲食和別稱

冬至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其中的一個節氣,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2020冬至民間的傳統飲食和別稱,希望有所幫助!

冬至民間的傳統飲食

湯圓

湯圓有着“團圓”的意思,冬至吃湯圓如今在全國都十分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纔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餃子

“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是古代的一句古話,在現代裏今天冬至吃餃子雖然是爲了治凍耳朵,不過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餃子成爲了一種營養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

餛飩

餛飩原來是北方盛行的一種食物,但現在南方人們也喜歡冬至吃餛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態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糯米飯

在中國四海八方,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糯米飯有蒸加紅棗的糯米飯,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元宵節的湯糰、八寶飯、餈粑、年糕,端午節枕頭形和三角的糉子,清明的青團,清明粑。各地都流行各種口味糯米飯,各種糯米飯的甜鹹酸辣做法層出不窮。

羊肉湯

據說是從漢代的大將軍樊噲那裏傳來的。冬季多吃羊肉有利於身體內火旺盛,抗寒有效,是冬季飲食首選。在山東一些地方,冬至喝羊肉湯是當地的一種習俗。

冬節丸

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

冬至的別稱是什麼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冬至的起源悠久。人們將冬至稱爲小年,是因爲周代建子,以十一月爲正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秦漢又續沿其制,這個觀念一直流傳到今天。漢代改稱冬至爲冬節、日至。從南北朝至唐宋稱冬至爲亞歲或歲首。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冬至的起源悠久。人們將冬至稱爲小年,是因爲周代建子,以十一月爲正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秦漢又續沿其制,這個觀念一直流傳到今天。漢代改稱冬至爲冬節、日至。從南北朝至唐宋稱冬至爲亞歲或歲首。

冬至爲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陽曆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間。按照天文學的解釋,冬至日太陽到達黃經緯度270度,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我國傳統的陰陽觀念則認爲此日陰極而陽至,日南至,漸長至也。這些自然現象成爲豐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動的依託。

冬至的別稱長至。也叫長至節。這是以自然現象爲基礎的別稱。自夏至以後白晝漸短,到冬至達到極點,其後白晝漸長,因此冬至別稱長至,意謂白晝之長將(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楊梅館》詩云: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若將冬至視作節日,相應地也就有了長至節的別稱。冬至日,爲長至節。小學學生衣新衣,攜酒脯,各赴業師拜。

亞歲。這是與年節相比較而生的別稱。意思是冬至亞賽年節,和俗諺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轍。魏陳思王曹植《冬至獻襪頌表》有句雲:伏見舊儀,國家冬至,……亞歲迎福,履長納慶。又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浙江臨安》:冬至俗名亞歲,人家互相慶賀,一似新年。吳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說。

在民間,將此二者加以比較的俗諺頗多,這些俗諺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節俗的大衆心理和社會生活基礎。

冬至俗諺冬肥年瘦。這是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來比較年節和冬至。據說此俗以江浙一帶爲最,其實北方此俗亦盛,前引河北《懷來縣誌》即稱冬至拜節,或以羊酒相饋遺,謂之肥冬。在我國北方的`絕大部分地區,一般民衆一年辛勤勞作,是很少品味酒肉的。秋收之後,農事告竣,新谷入倉,鄉村的糟坊(酒作坊)也就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工作,爐火通紅,酒漏滴香。而在小雪、大雪之後,年節準備工作開始,宰豬殺羊,廚溢肉香。冬至節在年節前,正是諸物豐饒之時,各家飲食自不待說,親友賀節所攜禮物也頗貴重。而當年節之時,諸物已或多或少有所消耗。就生活的肥瘦(舊時鄉民談菜餚的好壞,多以肥瘦、也就是肉的多少論之;推而廣之,肉的多少或多或少也就意味着生活的好壞)而言,當然是冬肥年瘦了——一句俗諺,正道出了冬季鄉土生活某一方面的狀貌。

冬至大如年。也稱冬至大似年,大冬大似年。這種比較和冬肥年瘦的比較基點大體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說:十一月冬至節,叢火,把家廟、福祠、竈王,拜父母尊長,設家宴,親戚相賀,與元旦一例。諺雲大冬如大年,即吳中肥冬瘦年之說也。但是,兩句俗語的比較事項卻稍有些差別,冬至大如年更注重的是節日的禮俗,是說冬至與年節的禮俗活動相差無幾,所謂(冬至節)諸凡儀文,加於常節,故有冬至如大年之謠。

九九歌與消寒圍每當冬季來臨時,慈愛而靈慧的母親們給孩子吟出這樣的歌謠: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冰開,_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這歌,便是幾乎流傳於我國各地的九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