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節日常識

冬至爲何吃餃子

從小到大,在記憶的深處,只有在春節的時候,家裏人會坐在一起然後包餃子,然後一家人在一起吃餃子。直到上了大學之後,來到了南方的學校,才明白了南北的差異,在冬至的時候北方人喜歡吃餃子,而南方人喜歡吃湯圓。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冬至爲何吃餃子,希望有所幫助!

冬至爲何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的這天,不論貧窮還是富貴,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古語有云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流傳至今的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寫了一本書《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經擔任長沙的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

後然毅然決然的選擇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的時候,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快要凍爛了。於是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百姓的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一起熬煮,然後把羊肉、藥物撈出來都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以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和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就變得暖和起來,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者是“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的恩情。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季歷史淵源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11月爲正月,以冬至爲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的一年即將到來。

古人認爲從冬至的這一天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的開始,大吉的日子。所以,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爲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傳到今天。周曆正月爲夏曆的11月,因此,周代正月等於如今公曆的11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什麼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曆之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盛於唐宋,言傳至今。

標籤:吃餃子 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