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行政公文 > 報告

英語課題研究報告

報告2.42W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英語課題研究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英語課題研究報告

本課題屬應用型課題,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邊工作邊研究,把探索研究結果與運用研究成果結合起來,同時輔之以文獻法,學習有關資訊技術和學科教學的理論和經驗,學習有關網絡的知識和技術,圖式閱讀理論和模式等專著,調查學校英語教學的現狀、師生的態度及他們的需求等情況;實驗及統計法等。

課題研究的過程

1.課題研究的背景及確定研究思路。

加入wTo對我國國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一門乃至幾門外語,才能使我們更廣泛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在整個英語教學體系中,閱讀理解教學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把英語作爲一門外語來學的中國學生來說,英語輸入的主要來源是閱讀。長期以來,人們認爲在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中,閱讀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可以說,閱讀輸入是其他輸出的前提條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閱讀就沒有英語學習,學生要學好英語就必須廣泛閱讀。透過大量的語言輸入,開闊眼界,擴展知識,更好地理解所學的語言。

《全日制普通進階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實驗修訂版)(20xx)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20xx)中明確規定,“教學目的是在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鞏固、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發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側重培養閱讀能力,並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自學能力,爲繼續學習和運用英語切實打好基礎”。

本校學生大部分表現爲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夠紮實;知識面較窄,語言運用的實踐能力差;由於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擴招生,兩極分化現象也極爲嚴重。

2.透過大量的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個案研究,來觀察、檢測、分析學生閱讀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學生閱讀速度的因素。

1)普通高中英語閱讀課程教與學的現狀

近年來,中學英語教師面臨多層壓力,既有來自高考的壓力,又有來自社會輿論、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要求的壓力。課程改革逐年進行;高考模式也逐年改變;課程標準對高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了更高的標準。但由於種種原因,在農村普通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一直是師生面臨的嚴重問題,雖然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效果甚微。針對這一現象,筆者曾做過關於學生英語閱讀學習現狀的調查。調查對象是我校高三8個班級的學生,包括單項選擇、自由選擇和問答的形式。共設計了25道選擇題。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課外閱讀量少,其原因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外,教師也缺乏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2)影響學生閱讀速度的因素

心理障礙:很多學生對閱讀理解存在恐懼心理。長期以來,普通高中的英語教學都以精讀爲主,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就是逐字逐句都要弄清弄懂。這一習慣的突出特點就是速度慢,因此對快速閱讀起着嚴重的干擾和阻礙作用。

西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在《語言》一書中所強調的,“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做法和信念,語言和文化是一對不能分割的連體嬰兒”(Sapir, 1921)。

詞彙是語言的建築材料,只有透過一系列起着不同作用、具有一定意義的詞彙組合在一起,纔有句子、文章的存在。詞彙量不足是影響閱讀速度和理解正確率的重要原因。

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正確閱讀,如何在提高閱讀速度的同時提高閱讀理解。

對語篇的綜合概括及分析能力:作者寫一篇文章總有他的寫作目的、寫作動機和寫作思路;他的觀點是什麼,最後想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希望讀者懂得什麼,有什麼樣的思考等等。很多學生不能從作者寫作的背景、從作者的角度來考慮、分析文章,對文章作一個全面而又準確的概括和分析。

3)運用文獻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側重研究如何提高英語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

根據圖式理論,讀者接受文字資訊進行閱讀理解的過程是一種主動的“猜測——證實”的過程,即文字元號輸入讀者的大腦之後,他就不斷地在大腦中尋找相關的圖式,直至找到能說明相關資訊的圖式,即完成閱讀理解。美國學者Barnett認爲,閱讀指的是Perceiving a written tex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context(Barnett,1985)(轉引《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xx,。即透過閱讀達到理解。閱讀過程是一個從字母到單詞到句子再到語篇的有序的自下而上的理解過程,因此,閱讀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也就自然地被歸結爲語言上的問題:學生也許沒有掌握某條語法規則,也許沒有學過某個單詞。所以傳統的閱讀理論認爲,閱讀是讀者被動地吸取書面資訊的一種技能。這一模式是以文章爲中心,而不是以讀者爲中心,這種模式導致閱讀速度太慢,不利閱讀能力的提高。當然,我們也得承認這些是閱讀理解的基礎。圖式閱讀理論認爲,閱讀過程是讀者對語篇各個層次的資訊相互作用的過程。閱讀是爲了理解文章的意義,但讀者到底如何得出文章的意義,有三種不同的看法和模式:“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和“交叉式”模式(Interactive model)。

近幾年的高考卷的閱讀理解題,所給時間約爲35分鐘,要在這規定的時間裏讀完五篇文章,並且還要完成20個閱讀理解問題,每篇文章平均用時僅7分鐘。因此,閱讀速度必須快,還要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捕捉答題所需的資訊。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有賴於教師正確的閱讀教學。針對各種影響閱讀能力的因素,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提高閱讀理解的正確率是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課題研究的結論與反思

綜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對教師和學生的問卷調查,我們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1、作爲衡量學生綜合英語能力之一的閱讀能力是大多數學生的弱項和難點。而新《高中課程標準》對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進一步提高,閱讀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2、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對現有牛津版高中英語教材比較滿意,但就目前的教學現狀,還有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應反省現有的閱讀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好手中現有材料,培養學生提高閱讀速度和增強閱讀理解能力。

3、課程開發是新《高中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且調查顯示教師和學生普遍對開設閱讀選修課持積極態度,那麼對於我們現有閱讀教學效果的不足,是不是一個必要的補充呢?

4、儘管絕大部分教師和學生都認爲開設英語閱讀選修課很有必要,但是由於目前學校課時安排的限制和閱讀資料來源的困難,使得有此類想法的教師望而止步。那麼處於教學最前沿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力爭做些什麼,比如先小規模進行試驗,然後逐步推廣,用事實和數據來證明英語閱讀選修課的優勢和作用。

5、鑑於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目前尚無法與應試教育完全脫鉤,如果開設英語閱讀選修課就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而應當認真考慮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加強閱讀策略和閱讀技巧的傳授,並透過各種方式進行閱讀的檢測。如,限時閱讀,解題技巧的指導等等。

我們應該堅信每一個學生都蘊藏着極大的學習潛能,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豐富而獨特的內心世界,作爲英語教學的實踐者,就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各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獲得樂趣,獲得滿足感和成功感,爲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牢固的基礎。

英語課題研究報告 篇1

一、研究背景

考試改革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部分指出要"着重考察綜合素質和能力"(教育部,2010)、《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育部,2003)、概要寫作題型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英語閱讀能力,觀察分析能力,邏輯思考能力,概括能力等,考察的正是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本文擬從近年來高考出現的新題型進行分析,特別是對山東,浙江等幾個課改試驗區的設計,採用的新題型的背景和意義進行初步研究,着重從加強聽力訓練,依然重視閱讀教學,重新審視口語教學等三個方面簡要闡述了自己的看法,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一些初步思考與建議、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以下簡稱高考)作爲一種選拔人才最好的手段,是我國影響最大的選拔性考試。爲了提高英語的教學質量,我國在不斷強化和改革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以改善其不合理的地方。浙江省於2014年提出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在很多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尤其對英語教學,不僅可以進行提前考,而且三年兩次機會。因此對面臨此次改革的第一屆高考生來說,研究他們的英語學習觀念和英語學習動機是很有意義的。透過研究他們,才能讓學校和教師瞭解,從而更好地迎接這次挑戰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對浙江省餘姚中學的高一學生進行了學習觀念和學習動機的調查。調查發現,即使英語高考有變化,但是教師和學校沒有變化,以至於學生有心無力,其學習觀念,學習動機也就沒有多大的變化。透過進一步的訪談發現,高考新方案出臺已有大半年,可是學校及教師沒有很深刻的認識到這次改革方案的變化,並且沒有很及時地提出相對應的措施,仍然按以往的教學進行教學。透過調查,發現新的英語高考改革方案對學生英語學習存在積極的反撥作用,主要表現在學生對英語感興趣,增加了學習時間,學習策略上也有一定的積極性。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建議: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合理佈置作業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及集體備課,集體研究式教學。

二、概念界定

1、題型和命題形式的變化:閱讀理解分爲兩節,增加了“七選五”任務型閱讀理解題。浙江卷增加讀後續寫和概要寫作。

2、更加突出能力立意:閱讀理解部分的事實細節題減少,推理判斷題的量居高不下,增加了難度較大的理解文章的基本結構和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和態度的題目。對考生校驗語篇中語言知識錯誤的能力要求提高。

3、融文化意識的考查於閱讀之中:尤其在20xx年的完形填空中,試題不僅考查考生在具體的語篇中正確理解詞彙的意義和靈活運用詞彙能力的同時,還考查考生文化意識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20xx年全國I卷高考英語測試“是一次讓考試成爲考生運用知識、根植文化、體味生活、培養素養、淨化心靈、引領價值取向的人生歷程。今年高考英語根據26個省市需要分別命制了全國I、IIIII卷供不同的省市使用,但試題力求平穩、難易度適中,其語言材料語境真實,語言地道,素材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時代感強,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融知識性、教育性和趣味性於一體。試題覆蓋面廣,又重點突出。

英語學科同其他學科一樣,堅持以立德樹人爲根本任務和核心內容,強化高考考試內容的育人導向。堅持在試題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理念,考查綜合素養。在命題中注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注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要增強題型的考覈功能,創設新題型,尤其是開放性試題,在確保高考的基礎性、綜合性和應用性的同時,確保國家教育考試的科學性、導向性和規範性。

三、理論依據

1、依據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爲指導。馬克思主義在論述人的全面發展時指出:要使人的“一切天賦(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充分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是人的身體和精神、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自由發展的重要內容。如何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已成爲世界關注的人才培養方面的前沿課題。

2、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爲指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以學生爲中心,強調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認爲知識不是由教師灌輸的,而是由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透過協作、討論、交流、互相幫助(包括教師提供的指導與幫助),並藉助必要的資訊資源主動建構的。“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則強調教師要成爲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而不是課堂的“主宰”和知識灌輸者;要求學生主要透過自主發現的方式進行學習。

3、核心素養理論。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與經濟變革,全球許多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都在思考如何培養未來的公民,以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21世紀的工作與生活。爲此,他們基於對未來公民形象的追問,提出了21世紀技能、21世紀核心素養、關鍵素養、綜合能力、共通能力、核心素養等理念。這些理念甚至成爲許多國家或地區制定教育政策、開展教育改革的基礎。

4、以新方略教材爲藍本,夯實基礎知識,對照《考綱》和《考試說明》,全面排查和梳理知識點,幫助學生全面且系統地掌握高中所學英語基礎知識,讓學生溫故而知新,查缺補漏,透過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擴展,歸類辨析。抓好詞彙,語法教學,加強聽力訓練,提高學生語篇閱讀能力,培養其正確的應試技巧,進一步落實規範答題,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總之,透過高考模擬調適心態,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應試策略。力爭透過高考複習使盡可能多的學生達到高考能力要求,信心十足地走進考場。

四、課題假設

英語學科同其他學科一樣,堅持以立德樹人爲根本任務和核心內容,強高考考試內容的育人導向。堅持在試題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理念,考查綜合素養。在命題中注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注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要增強題型的考覈功能,創設新題型,尤其是開放性試題,在確保高考的基礎性、綜合性和應用性的同時,確保國家教育考試的科學性、導向性和規範性。

五、研究目標

近五年全國高考英語新課標卷命題分析及備考啓示

本文就20xx年全國高考英語新課標卷的命題立意、考查內容、考試情況、考生答題情況、存在問題等做深入的分析,以便從中探索規律、得到啓示、進而有效地搞好複習備考工作。

六、研究內容

高考試題作爲考試內容的載體和呈現形式,蘊含並集中體現了學校的育人導向,承載着中華民族的集體追求,對國家人才培養有着戰略性、基礎性和全局性的意義。

1、對近五年高考真題研究。

2、 本文就20xx—20xx年全國高考英語新課標卷的命題立意、考查內容、考試情況、考生答題情況、存在問題等做深入的分析。

3、分析高考新變化,新亮點。

4、制定模擬試卷,預測20xx高考題目。

七、研究方法

1、文獻法

閱讀新課程改革、學科核心素養等相關的教育文獻資料,提高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理論素養,提高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論水平。

學習關於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案例,方法與策略。

2、調查法

透過調查,瞭解英語學科教學的現狀,及嘗試迷你試卷帶來的成效。從而不斷完善培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與策略。

3、統計數據法

以真題蒐集的方式來研究,對每個題型做出數據統計。

4、制定試卷。

透過高考模擬調適心態,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應試策略。

英語課題研究報告 篇2

課題題目:

圖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開題報告要點:題目解讀、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組織分工、研究進展、經費保障、預期成果等,要求具體明確、可操作, 3000字左右(可加頁)。

題目解讀: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一個反覆聽說操練的過程。但我們常常聽到有一些老老師抱怨句型教學的枯燥乏味,學生也學的索然無味。英語學習作爲中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有重要意義,然而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要求。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面向21世紀所做出的戰略選擇,但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入,新課程理念不斷深化的今天,新的教學理念鼓勵教育者採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但是過分的使用多媒體教學其實並不能讓學生學的更好。根據教師現狀,老師很難每堂課都能根據學生情況製作出精美的,合適的課件,在教學中,我們仍然需要藉助其他的教具。作爲傳統教具的圖片以形象深動,直觀性強易於攜帶,和使用等特點,能將教師從繁難的課件製作中解放出來,教師若能把圖片很好地運用於課堂之中,那麼小小的圖片也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圖片教育作爲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語言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整體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從選擇圖片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作爲論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勢,進一步研究圖片的應用,並闡述圖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學意義,有益於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語言習慣只有透過經常不斷地重複才能獲得,學生在圖片的幫助下,能更好的學會用英語去表達,用英語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很好地描述出來,在不知不覺中,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英語,在不知不覺中進步。

研究內容:

當今中學英語教學主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大部分中學生覺得英語學習單調,乏味,記不住知識點。因此,需要引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圖片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並且有許多英語學習者認爲圖片教學具有省時並且表達生動的特點,除此之外它還能夠清楚地呈現事物的內部關係。

對於中學生而言,圖片教學能夠把視聽相結合,使英語教學變得簡單,也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所以,圖片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應用於英語教學,對於改善英語教學質量非常有效,

然而近些年來,對此領域的研究還涉及甚少,有些人認爲圖片教學沒有可研究之處,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過去圖片一直被用來描述事物或現成的對話加以說明。但現在的英語教學中,人們越來越重視語言的交際運用。因此圖片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直觀的語言表達素材,在教學中教師加以引導,學生就可以循序漸進地講一些句子。本課題主要透過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式,進而研究圖片的應用,功能極其教學意義。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圖片的運用,圖片的功能,教學意義。它們分別從圖片的特點,圖片的功效,激起學生的興趣,陶冶情操促進合作等以及圖片在英語語法,課文,詞彙,英語聽說能力中的運用以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教學相長,心裏相容的新型師生關係達到一種學生愛學,教師愛教的教育局面。

正所謂“教無定法”,我們在汲取他人優秀成果的同時,應該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根據學情與上課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利用圖片這種簡單而又便利的教學資源,達到最佳的教學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獻法

對於圖片在教學中的運用的有關文獻的進行仔細研,並從中提取精華部分加上自己的想法與認識,總結研究和應用的現狀、問題和趨勢,得出新的觀點。

2觀察法

積極參與初中英語課堂,觀察學生們的上課情況,表現以及教師的上課方式方法與行爲藝術,教學策略等,從中學英語課堂所獲得的經驗來進行總結。

3調查與瞭解

設計問卷調查,瞭解本校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和部分學生不喜歡英語課的原因,並瞭解學生喜歡的課堂類型及對圖片教學模式的看法,爲課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4研究與深化

將初中英語7--9年級的教材進行研究,對教材的知識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並透過多種渠道探尋相關的資料,利用圖片教學更好深化教學目標。

5繼承與發揚

在學習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充分培養學生利用知識和在利用中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結合先進的英語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與能及,更好的走向世界。

6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研究結束時,透過總結經驗,然後撰寫出相應的案例,論文等。以便在課題研究中形成有效的教學方法並得以推廣和使用。

研究思路:

任務型教學提倡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學是爲了用。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鑽研課本,精心組織教學,努力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而現今教師面臨着工作量大而課件製作又非專業的情況下,如何省時有效地創設情境呢?教師可以從圖片着手,運用圖片營造繪畫氛圍,加上及個別學生的精彩表演,其他學生在榜樣的帶動下,也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慾望,同時也樹立自信心。從選擇圖片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作爲論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勢,進一步研究圖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並闡述圖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學意義。除此之外,透過圖片這種教學方式來進一步挖掘圖片教學的有效應運用空間與實際意義,以及各種圖片在不同的教學案例中的很好使用,將其與現代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整體能力,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質量,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在課堂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積極性。

組織分工:

陳 娟起草課題方案,設計及撰寫研究報告

陳金彬理論指導,案例分析

陳冬菊課題資料收集整理

全校英語老師學校作業實踐活動及論文撰寫

英語課題研究報告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21世紀,中國的基礎教育領域下經歷着一場意義深遠的課程改革,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資訊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及有力的學習工具。”這是一場基於知識經濟的教育創新,一場基於現代資訊技術的學習革命,一場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爲核心的課程改革。在這知識與經濟的時代,我們的小學英語教學已不能再僅僅滿足於運用傳統的教學媒體,而是必須追求更新穎和更高效的教學手段。《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並充分藉助網絡資源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基於我們對英語課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並結合小學英語教學的實際,再加上我校硬件設施的保證,我校20xx年申報立項“小學英語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課題。自開題以來,我們着力於探討建立小學英語網絡資源庫,構建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模式,並透過小學英語學科課程把資訊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透過本次實驗,師生們在教育觀念和教學結構、教學模式等方面有了較大的轉變,取得一定成效。

二、研究的目標和理論基礎

(一)、研究的目標

將《小學英語網絡教學資源的'研發與應用》課題組提供的優質課程資源科學地應用到教育和教學中去,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使之成爲學生髮展、教師成長的文化中心,從而在根本上改變落後地區小學英語的現狀,儘快縮短與主城英語教學的差距,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將我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推廣出去,形成有力的輻射源,在最大限度擴大實驗的影響和對區域工作的指導和輔助意義。

(二)、研究的理論基礎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中國國家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總目標: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①語言技能

②語言知識

③情感態度

④學習策略

⑤文化意識

課標也指出:“要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空間。”

3、美國外語教學標準中5個C的原則:

美國K-12國家外語教學標準(5個C原則)

①交際性(Communication) ②文化性(Cultures) ③聯繫性(Connections)

④比較性(Comparisons) ⑤社會性(Communities)

4、小組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認爲:教學是一種人際交往,是一種資訊互動,要從學生的認識特點出發,巧妙地運用生生之間的互動,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使他們有機會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5、自主學習理論

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在明確學習任務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特點,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並努力完成學習任務。

6、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指出每個人都具有發展自己潛力的能力和動力,並強調學習者要爲他們自己的學習負責。

三、研究的內容、方法及過程

(一)、研究內容

1、結合學校和學生特點收集整理網絡資源,建立學科資源庫。

2、利用學校現有的設施、設備,自主研發網絡教學資源。

3、構建網絡環境下英語教學模式,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4、使用課題資源所產生的效益和弊端綜述。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借鑑已有的成功文獻和材料對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援。

2、調查研究法

瞭解目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透過分析,找出共性問題,進行調研,瞭解小學英語教師教學水平及小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狀況,以便及時調整,使實驗研究具有針對性和實際性,對課堂案例進行微格研究,直觀地體現研究情況。

3、實驗研究法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外在行爲進行有計劃、有目地的觀察,從而直接感知和記錄學生對所學語言材料的興趣、理解程度、掌握情況等。

4、行動研究法

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的緊密結合,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研究過程

1、課題研究的發展階段

本課題的研究從20xx年1月開始進入醞釀階段,20xx年7月正式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具體研究階段安排如下:

20xx年1月----20xx年8月 課題醞釀階段

20xx年9月----20xx年9月 課題探索階段

20xx年9月----20xx年9月 課題實踐階段

20xx年10月----20xx年10月 課題總結階段

2、研究參與人員與分工

課題確立以來,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援下,本校內由相關教師組成了課題小組,並選派了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及有一定資訊技術基礎的老師參與研究,具體人員及分工如下:

課題組成員 分 工

領導小組組長 張可仁 全面負責

李勇 理論指導

課題組組長 鍾宏 課題總負責 最終成果總結

課題組成員 張成瓊 課題論證 研究報告

課題組成員 李新豔 制定課題方案 研究報告

課題組成員 代曼琳 資料收集與整理 研究報告

課題組成員 李曉玲 各階段小結 研究報告

課題組成員 洪培鋒 網絡技術支援

四、研究措施

1、強化師生資訊技術水平

自課題研究開展以來,我校組織了課題組教師於每週三下午進行資訊技術培訓,培訓內容包括:Frontpage網頁製作、Flash動畫製作、上網知識、Powerpoint及Authorware的課件製作等。透過培訓,提高了教師運用各種軟件及上網的水平,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或自己製作出巧妙融合圖、文、聲、像等資訊的多媒體課件。教師資訊技術的水平提高,讓教師的現代化教學意識得以強化,改變了過去小學英語課堂只是單調使用錄音機、投影儀進行輔助教學的方式,讓教師們可以運用更豐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

在提高教師資訊技術水平的同時,我們也沒放鬆學生資訊素養的培養。我校以一年級爲起點,開設了資訊技術這門課程,針對本課題的實驗班級,我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中年級實驗班要求學生學會打字,利用Internet網絡開啟相應的網頁並搜尋到相關的資訊等,高年級的實驗班要求學生會在Internet網上收集資訊、處理資訊、應用資訊,會登陸論壇,發表意見,收發電子郵件等。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資訊技術技能,才能很好的將計算機和網絡做爲學習的工具,才能使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了無痕跡的整合在課程之中。

2、抓好課題研究的軟硬件建設

爲了保證課題研究的需要,學校在原有的電教設備的基礎上,加大了課題軟硬件建設的投入。現在我校的電教設備齊全、規模大、檔次高,有:多功能的綜合電教室;每班教室普及了多媒體,都有一臺先進的實物投影儀、電腦和展示屏幕;辦公室配備一臺電腦,便於教師查閱資料、備課、製作課件之用;有電子視聽閱覽室一間;多功能電腦室2間;並且改造了校園網,使學校內的電腦實現了教學應用、資源共享、資訊共享等方面的一體化。這些設備充分滿足了課題研究的需要。

軟件方面,英語課題組根據需要,引進了“鵬博士”、 “金盤英語”“迪斯尼神奇英語”等一大批軟件,並結合課例製作了多個ppt,保證了軟件建設與課題研究同步發展。

3、開展小學英語網絡課堂教學

從課題研究開始,課題組的老師們就開始尋求資訊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整合的最佳方式,老師們共同設計網絡環境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模式,並且帶學生走進多媒體教室,將理論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如:在低年級學生學習字母時,利用網上的字母及鍵盤遊戲,讓學生熟悉英語的26個字母及鍵盤的操作;上高年級的英語課前,上課的老師首先確定好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英語兒童站,在課堂上,指導學生登陸這些網站,進行自主的學習。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學生,都會喜歡網上資源豐富的英語小故事、有趣的小遊戲、歡快的英語兒歌及在網上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新鮮感,所以英語課走進了多媒體教室,明顯改善了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

4、創設網絡英語校園學習環境

我們除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英語課堂教學外,還在學生一些常規活動的開展中滲透英語教學,以營造一個校季英語學習環境。爲了讓學生隨處可見到英語,隨處可聽到英語,我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每天星期三的校園廣播中開闢了一個叫“英語角”的欄目,營 造學習英語的氛圍。

(2)每週四晨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3)教室設有英語櫥窗,內容大部分由學生提供,如:優秀英語作業展、英語小剪報、英語小手工製作、英語課文畫等。

(4)校內的指示標記使用雙語。

(5)每學期都開展一系列的英語學習活動,這些活動有:

“Super kids” English chorus competition

Carnival Fun Activities

English Open Day Activities

English Club activities

(6)擬建校內英語站,讓學生嘗試對網站的欄目及網站命名並更新、充實網站。

五、研究成果

1、表現在已經探索總結出基於網絡環境下英語課堂教學基本環節:

微機室環境下:

智能導航、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線練習、歸納小結

我們利用網絡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我們透過一系列的活動總結,從教案設計、教學策略的選擇等方面,總結了五大活動環節。這五大環節爲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教學環境設計,教學策略設計。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和課外綜合實踐活動方案的設計,改變了學生的學習觀,提高了學生資訊素養和社會實踐能力,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得到開發,綜合素養得到提高。也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常規教室環境下:

激趣引入、新知學習、鞏固練習、歸納小結

教師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營造英語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擴大英語資訊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表現在教師論文的發表情況、案例及課件開發情況,各項活動中學生獲獎情況及網站的開發情況。

教師多篇論文和教學設計獲獎,論文《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獲涪陵社科優秀教研成果二等獎,論文《基於網絡環境下小學英語音標教學法淺談》發表在《05中華教師教研論文彙編》上,《語言習得規律在英語網絡資源教學中的運用》獲全國第五屆英語論文三等獎。教師製作的課件獲市級以上一、二等獎10多項,區科技節網頁比賽師生專題網站、電子作品和課例共50多人次獲獎。由於組織的有關參賽活動成果突出,我校先後被評爲區教育資訊化建設出貢獻獎、課題研究資源庫建設優秀獎、中小學生電腦製作最佳組織獎等。(詳見附表:師生獲獎情況)

3、表現在學生學習狀態的提高。

(1)網絡情境,激發了學習興趣

網絡以其獨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豐富的表現力、感染力,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科教學的實施開拓了廣闊的天地,爲學生的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資訊資源具有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充分利用各種資訊資源,引入時代活水,使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使教師拓寬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例如我們從專題站應用入手,進行了英語互動教學的一些新的嘗試,比如:結合主題課文,利用網絡資源輔助教學,透過設定任務活動,利用相關視頻、音頻、圖片和文字資源使學生全面瞭解學習主題的背景知識。如Christmas就是一個以聖誕節爲主題的學習內容,在專題學習的平臺內利用已篩選、整理的知識資訊和列舉的相關網站內尋找與課文學習相關的資料,包括聖誕節的時間、習俗活動、蘊涵的傳說故事、節日標誌物名稱及其含義、節日詩歌等。學生透過收集、整理加工和互動交流等探索性活動、對Christmas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再根據主題製作出自己的作品,進行演說和解說,培養了學生收集資訊、分析資訊、利用資訊和創造資訊的能力,又鍛鍊和提高了英語交流表達能力。

(2)網絡對話,提高了學習效益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爲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知識的傳遞主要靠教師對學生的灌輸,而教學內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補充說明的圖片、圖表,作爲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始至終處於被動狀態,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發揮,不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新課標指出,當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問題,就要提供給他們合作交流的機會,透過向老師、同伴表達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實現發展。網絡的介入,爲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並帶來了活力,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利用網絡教室的功能,展示學生的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去討論、去爭辯、去探索。如利用網絡視頻功能進行校際間的網上辯論活動。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達到資源共享,也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突破了教學難點,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益。

(3)網絡資源,拓寬了學習領域

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互聯網在教學中的應用能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這種“大課堂”教育觀強調課堂與生活同在,要求打破封閉單一的課堂教育模式,建立開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課堂教育體系。從目標、內容、手段等方面實現綜合性學習,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學科與學科相結合,互聯網爲學生學習開闢了廣闊的時空領域,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2002年,我校作爲涪陵區首批網絡建設單位,率先完成了校園網的基礎建設,建設了學校綜合網站,英語學科專題網站。爲了滿足學生的學習的需要,我們還選擇一些拓展性的知識放在校園網上,引導學生質疑,激發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意願,明確自我學習的內容和目的,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選擇查找相應的資料,並在內化後,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交流。網絡上的資料,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課文以外的大量資訊,進一步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學生在大量、迅速、有選擇地攝取新知識、新資訊的過程中,始終處於主體地位。而當學生查資料時,老師適時地在學生中間巡視、點撥,成了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老師——電腦——學生”三者有機結合,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師生和諧、人機和諧的理想氛圍。

4、表現在站的資源建設上。

(1)分工協作,成果共享

網站設立之初,內容匱乏,形式單一,老師們對它的認識不足,概念也比較模糊,更沒有使用的習慣,可以說是“養在深宮人未識”;但經過教研中心的指導,欄目管理人員的努力,各欄目內容日漸豐富,資訊更有價值,加之中心的大力推廣,現在已爲廣大教師和學生所喜愛的站。

製作一個站,從資料的蒐集到網站的編輯完成,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並要以一定的財力和技術力量來保證,靠小部分的人的量來完成站的建設是非常艱鉅的工作,必須以分工協作,成果共享爲原則。本課題組網站建設的人員安排以及人員培訓科學 併合理,爲網站建設的順利進行作了有力的保障。

(2)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更多的實現現有資源的共享。各個學校肯定積累了大量的教學資源,有一些是文字形式或音像方式存在。在網絡教學形式成爲發展方向的今天,這些資源必然要進行數字化,才能更好地繼續發揮它們在教學中的作用,當然還有一些已經制作成了電子光盤,比如各個學校都會有一些自己的比賽,也積累了一大批課件,從中遴選一部分有利用價值,製作精良的作品,收入學科資料庫和站,實現資源共享。

另外就是互聯網資源的蒐集:互聯網上蘊藏着豐富的教學資源,從中選擇免費的與學科密切相關的圖片、文字、視頻以及課件,直接放入我們的資訊庫或站。

(3)各類專題站的建立與應用爲主題學習活動創設了有利的網絡環境

專題網站的利用同英語學科教學結合起來,力爭使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創設出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爲學生提供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全方位的訓練,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同時 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 這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優化英語學科課程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必然會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5、研究取得的社會效益

(1)、 領導肯定

涪陵區委領導、區教委主任陳斌等領導多次視察我校,對我校英語特色教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我英語教研組被評爲20xx年秋重慶市級“優秀教研組”、區級“黨員示範崗”、“巾幗文明示範崗”,連續8次被評爲校級“優秀教研組”。

(2)、 專家認可

重慶教科院史美華、王家驥、陳定凡、張鴻等英語教學專家曾多次到校指導英語教學及教育科研工作。長江師範學院戴偉院長、涪陵區教科所原所長張華義、副所長陳習校、教研員龔敏以及教育學院的於海洪教授、外國語言文學系的優秀講師等均對我校課題進行過指導,並給予了肯定。

(3)、社會認可

隨着課題實驗的開展,我校英語特色辦學在涪陵區人民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孩子們學習英語越來越快樂,在學習中有良好的習慣和方法。

(4)、同行看重

本校英語在全區起着帶頭和帶動的作用。三年來,先後接待了區內外100多所學校的參觀學習或教研活動,接待了本區鄉鎮學校教師的跟班學習培訓,開展了多次優質示範課教學,鍾宏和張成瓊多次帶實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