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行政公文 > 報告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

報告1.17W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1

一、課題的提出。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

1、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應該完成400萬字的閱讀任務,其中小學階段應該完成145萬字。根據課程標準的精神,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課外閱讀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養。

2、透過課內拓展閱讀,擴大課外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積澱民族文化。

二、課題提出的依據。

1、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侷限於教材的繁瑣分析,有些家長更願意讓孩子做各種各樣的試卷,不願讓他們讀課外書。

2、課程標準規定小學階段完成145萬字的閱讀任務。實驗的基本目標是透過教材建設,制定課外閱讀規劃,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使課標中關於課外閱讀的要求落到實處。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1、進一步研究並掌握當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體系,擬訂各年級各年級課外閱讀的培養目標。

2、探索課外閱讀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徑和基本經驗。

3、探索課外閱讀與語文教學活動的關係,研究課外閱讀的模式。

4、研究課外閱讀對學生成長,認知的作用,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

5、透過本課題的實驗,推進我校小學語文教育素質化,促進兒童全面素質的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課外閱讀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徑。

2、課外閱讀的基本特徵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3、課內外閱讀的相輔相承。

4、課外閱讀的方法探索。

5、創造性課外閱讀教學。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法。

2、調查法。

3、問卷法。

4、檢測法。

5、比較法。

6、綜合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1、加強學習培訓,提高理論認識。

課題研究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關鍵靠教師,因此,加強語文教師的培訓與學習是重點。從課題申報立項開始,我們就組織教師認真學習開題報告,查閱相關資料,根據課題整體情況,積極撰寫學習筆記,透過不斷的學習培訓,使實驗教師的現代化教育理論知識,逐漸豐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組織教師進行一些知識和科研閱讀知識競賽。以便讓教師的課外閱讀儲量不斷注入活水源頭。

2、重視課題管理,規範課題行爲。

根據揚州市課題組管理的規定,我們非常重視課題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開提論證——中期評估——結題鑑定”來實施。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做了如下要求:

(1)課題組例會制度

我們課題組定期召開課題會議,進行有關課題實驗的學習,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穫。

(2)堅持課題月報制度

在每個月底,課題主持人將對本月所所做的額工作以及收穫體會,填寫月報表。

(3)填寫《課題實驗手冊》

根據學校教科研管理的額規定,課題組要求每一位實驗教師認真填寫《課題實驗手冊》,一般在學期初填好計劃(本學期個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專題研討課例或活動方案,學期末做好小結,撰寫實驗論文。

七、課題研究的大體框架。

1、制定課外閱讀規劃。

根據本校的具體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外閱讀規劃,從課外閱讀的目標、閱讀內容、閱讀總量、閱讀活動、閱讀文體等幾方面拿出明確而具體的計劃和措施。

2、創造條件促進“讀”。

(1)課內閱讀延伸。

(2)允許在“早讀”或“自習”時翻課外書報,每週抽出一小時,集中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

(3)佈置作業以啓發學生理解書報中的有關內容情節,學習其中的方法爲主,從而增加課外閱讀的興趣。

(4)推薦讀物與傳觀讀書筆記並重。教師一定要做好書刊導讀工作,利用圖書資源,廣泛開展閱讀。

3、介紹方法,引導“讀”。

結合閱讀教學,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如: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

4、開展活動強化“讀”。

(1)談天說地三分鐘,每節語文課開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爲內容進行口語交際。

(2)開展課外閱讀競賽。展評優秀讀書筆記,讀書與徵文有機結合。

(3)舉辦各種語文活動,如“成語擂臺賽”,“古詩文朗誦會”等。

八、課題研究的實驗步驟及日程安排。

(一)實驗步驟

1、成立課題研究組,議定課題,制訂方案,明確分工。

2、完成課題前期的調查、論證工作,向市教委立項申報。

3、課題組成員集中討論教學方案,開展一人一課活動,落實方案。

4、開展階段性的測試工作,撰寫實驗報告和論文。

5、彙總材料,完成實驗總結,迎接結題驗收。

(二)日程安排

1、20xx.8——20xx.10 成立課題組。

2、20xx.11——20xx.1 開題、評審、修改。

3、20xx.2——20xx.2 實驗、明確要求。

4、20xx.2——20xx.4 初步總結。

5、20xx.5——20xx.12 歸納模式。

6、20xx.1——20xx.6 彙編成冊,成果展示。

九、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歸類:

課題研究三年來,我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現歸類如下:

1、超額完成了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任務。

課程標準提出了小學階段應該完成課外閱讀145萬字,實施這一課題以來,我校學生超額完成了課外閱讀量。

2、基本確定了各年級的課外閱讀內容。

經過課題組成員的反覆研究和從實踐中的反饋調整,我們按年級規定了課外閱讀的內容,有步驟,有計劃,有系列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積累。

3、教會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透過課題實驗,我們教會學生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並教會學生摘錄、剪貼、查找等許多種積累的方法。

4、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

我們在實驗中,開展了許多閱讀活動,如“談天說地5分鐘”,“徵文競賽”,“成語擂臺賽”等,寓教學於活動之中。

5、形成了一套課外閱讀教學模式。

對於課外閱讀,我們保證課時,要求教師認真備課上課,並研究教學模式。很多教師不斷探索,從而不斷更新教學模式,提高課外閱讀實效。

6、提升了語文教師的理論素養。

課題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許多教師勤於總結,勤於反思,勤於探索,提高了自身素養,撰寫了許多優秀論文。

7、注重學生的心理意志品質的薰陶。

我們透過多種活動,主要是演講比賽等形式,加強學生對所讀文章中重點人物的印象,從而以之精神導行,透過閱讀提高學生自身修養。

(二)學生閱讀量分析:

年級

閱讀量

古詩20首,文章10篇,成語40個

古詩15首,成語4類,50個左右,文章20篇

古詩34首,文章35篇,成語9類,名言警句30句

古詩10首,文章10篇,成語3類,歇後語10個

古詩20首,文章20篇,成語6類,名言30句,歇後語20句

古文30篇,古詩33首,文章30篇,對聯(學習類)16副,歇後語成語如干

(三)閱讀面分析

透過查閱“讀書摘錄卡”,“教師備課筆記”等,目前我校學生參與課外閱讀面達1000%,各年級既定的課外閱讀內容的額閱讀面達100%。

十、課題研究的反思建議

1、課題的研究最終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閘小學課外閱讀材料》。

2、要進一步改革現有的課時數量,保證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和效果。

3、在課內外閱讀的結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課外閱讀促進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2

 一、課題摘要

年九月我校低年級組向區課題組申請了題爲《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實踐》並於年十月份在區級立項。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師不但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應關注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本文針對傳統作業出現的種種弊端,從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拓展性等方面去反思現狀並根據調查到的幾種弊端分析出相應的對策,對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進行研究,從而探討出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措施。從年十月到年七月我們課題組成員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課題總體目標:

透過該課題的研究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減輕學習上過重、不適當的心理負擔和恐懼心理;創設一定的條件關注學生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透過改變作業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在豐富多彩的作業內容和形式中獲得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實現完美人格。 並在實踐中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注重學生個性化的作業方式。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

1、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創設利於學生髮展的氛圍,注重培養學生的作業興趣。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開展他們喜聞樂見的作業形式,讓他們在實踐中培養其作業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創造、發現,促進學生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階段,學會創造性學習。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經過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第二階段:規劃設計階段。第三階段:教學策略的實踐操作階段。第四階段:結題推廣階段。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得出結論:在教學班中實行“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與實踐,對於推動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不可估量的作業。

 二、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該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視眼下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同時對於學生,好的作業設計對課堂教學的收穫是有益的補充,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有利於更好地做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和觀察力,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知識的好習慣;有利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學會創造性地學習。

(二)課題的提出及背景分析:

優化作業設計,實現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既能鞏固知識又能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與意識。《新課程標準》爲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深化指明瞭方向,也引領和提升了語文作業設計理念。近年來,全國各地對作業設計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視。但綜觀目前作業設計現狀:傳統作業設計的種種缺陷仍然有目共睹。爲此,本課題組透過對大量課堂內外的作業進行調查、反思、分析歸類和思考,發現了以下幾種常見的弊端。

綜上所述:雖然,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卻極爲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複的誤區。學生終日陷於“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所以本課題在對目前作業的設計進行充分調查之後,吸取國內外優化作業設計的理論精華,提出相對應的對策形成合理的作業機制,從而構建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背景2:教師對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困惑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常可見這樣的情景:快下課了,教師在學生的叫喊聲中慌慌張張地進教室佈置作業,教師的聲音常常淹沒在下課的鈴聲以及學生的喧囂聲中;上完課後讓小老師將作業抄在教室的小黑板上,滿滿一黑板,學生下課急着抄,中午趴着抄,互相傳着抄……

爲系統瞭解教師對學生作業情況的瞭解,本課題組擬定了以下幾個問題,並將結果加以歸納,反饋如下:

透過對教師的調查分析發現:許多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有心致力於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教師反應:1、批改新課程下的作業加大了他們的批改難度:此類作業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文化素養、思辮能力以及新視點的把握等具有很大的挑戰。

2、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管面對學生的層次如何一刀切的實行只有部分優等生能掌握的作業,卻忽略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刻意拔高作業難度。3、批改作業所需的大量時間造成教師無法深入鑽研教材,優化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背景3:學生對優化作業設計的渴望

我們課題組擬定了一份低年級學生作業調查表(詳見附頁)對全校低年級11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爲做作業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作業形式單一、沒有選擇的自由,成了壓抑學生成長的工具。他們渴望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和作業內容的開放性,渴望在作業中放飛自己的理想。另外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缺少必要的自覺性再加上教師對作業又缺少必要的指導,使得作業的有效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流於一種形式。

總之在實踐中,仍然出現大部分教師對優化作業設計的片面理解和低效操作,對學生缺少必要的指導。本課題在分析這些低效作業形成原因的基礎上制定出相應的對策進行研究和驗證。從優化作業設計的有效角度摸索出可推廣的對策。

(三)文獻綜述:

“任務學習”認爲:學生是作業的主體,作業的設計與指導應該圍繞學生具體的、個性的學習活動展開,而不應是整齊劃一的。作業的設計必須尊重學生的實際,教學活動開展的需要和學生現有的認知特點。它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有效性特指“從一定的標準來看是最好的”,標準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時間,既提高質量,又不增加負擔。“有效”不等於“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條件下的最優。作業設計有效性是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點,將作業進行最優化設計,讓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本課題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階段研究。

調查歸因找準切入點

作業形式體現多樣性

作業內容突出趣味性

作業評價構建人性化

作業方式力求相容性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學力差異是頗爲複雜且客觀存在的,不同學生感覺作業負擔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因此作業佈置應該“因材而爲”,要考慮學生不同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不同的思維和認知特點,不同的基礎和潛力後,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內外的學習任務。在考慮適量作業的同時,注意在作業的設計上下功夫。

另外,國內外教學論研究中對作業問題也相當重視如:早期蘇聯的教學論專家凱洛夫、斯米爾諾夫,他們都將作業與課堂教學視爲同等重要,把作業研究視爲教學論研究的重要方面;美國學者庫柏在世紀八十年代末,出版了專著《家庭作業》對作業的功能與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國學者吳也顯在他的著作《教學論新編》中把教材分成三個系統:課題系統、圖象系統和作業系統。

我們課題組成員吸取了任務學習理論的精髓所在,將它與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業改革相結合,並以此作爲我們課題研究的主要理論及依據。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揚長避短。針對目前作業設計現狀所出現的種種弊端進行調查,同時結合國內外的理論基礎,對調查的弊端反思出相應對策並進行研究,實現作業的優化設計。

(四)研究基礎

我們課題組的區級課題《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生活化研究》已於今年上半年完成。在結題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如何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與經驗,促進其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學會創造性的學習等。這即是“識字教學生活化”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又是優化作業設計的宗旨,是它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因爲優化作業設計的“生命力”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透過啓發和引導,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的作業設計,在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拓展性的作業中進行創造性地學習和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每位學生都能成爲學習的主人。另外,新課程的頒佈與實施爲優化作業設計創造了重要的契機。學校、家庭、社會已爲優化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也將會爲此創造更佳的條件。

三、研究構想

(一) 研究內容

1.調查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現狀,從學生作業有效性出發,分析學生作業的興奮點,尋找

有效地激發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如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設計創造性的生活化作業等。

2.探尋保持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當學生的作業興趣被激發起以後,爲了穩定和保持這種興趣,也爲了獲取他們完成作業效果的反饋資訊,可以採用競賽、交流等方法。

3.挖掘教材特點科學地進行作業設計,科學地佈置作業。

(二)研究對象

在《作業設計有效性》預試階段和正式實施階段,將年級組的幾個教學班的學生及教師作爲研究對象。

(三)研究工具和材料

準備階段:本課題以調查分析爲主要方法輔以文獻法、問卷調查法等。調查對象以海門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爲落腳點,分佈到各個班的課內外作業設計中去。

實施階段:以行動研究法爲主,輔之以個案跟蹤研究。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課外的作業設計中。根據兩位對照班教師對同一課文設計的不同作業進行對比比較,結合課題研究,進行分析和對策歸因。保證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個性化讓作業成爲學生成長的一種需要並開展一系列活動,並對幾個典型的好、中、差學生建立個案,跟蹤研究,以觀察此研究的效果。

總結階段:以經驗總結法爲主。這階段教師將以論文,結題報告等形式對這一研究作總結,同時展示學生作業實踐、比賽活動等照片。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3

生活有多麼廣闊,語文世界就有多麼廣闊。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在教科書中學語文,還要在課堂外、在生活中學語文。要把語文學習伸向生活,在生活中融入語文學習,首先要認識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語文教育名言,揭示了語文和生活的深層聯繫。語文學習向生活伸延,尤其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更符合母語學習的特點,既能爲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又能爲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提供實踐機會。我們要儘可能地爲學生創設大語文教育環境,找準課內外知識的聯繫點,課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書本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生活言語實踐的大課堂裏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建構自己的語文素養。

一、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的必要性

儘管我們已經走進了新課程,但在讀學生厭學現象也相當嚴重。語文教育面臨挑戰,這種挑戰,一來自一些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枯燥無味,二是因爲學生的課餘時間大都被大量的作業以及各種形形色色的強化輔導班佔據,語文學習的時間基本框定在課堂裏,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的煩瑣分析和頻繁提問佔去了。這樣,學生學語文被束縛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和語文教材裏。學生遠離社會生活實踐,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生活歷練。這是極具有害的。其實我們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後“練”出來的,而絕非是“講”或“聽”出來的。直接的社會實踐,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經歷,而且對學生意會大量的語文模糊性知識,對學生積累審美經驗,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具有極爲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他一週兩次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到“詞的源泉”去旅行,他把這稱爲“藍天下的學校”、“快樂的學校”。他曾說“寧靜的夏季拂曉,我跟孩子們來到池塘邊。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朝霞那令人驚歎的美。於是孩子們感覺和體味到朝霞、拂曉、閃爍、天涯這些詞在感***彩上的細微差別。”(蘇霍姆林斯基:《帕大雷什中學》)在蘇霍姆林斯基這裏,對生活的直接觀察活動充滿了情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致,不僅體驗到生活的經驗,而且獲得了美感經驗。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爲社會交際的工具、思維的工具、傳承文化的工具,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於社會生活,應用於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審美情操,培養“悟性”的有效途徑。因此,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既能增加學生的生活歷練,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可以消除厭學情緒,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

二、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的方向

人從呱呱墜地開始,要生存,要發展,第一學吃飯,第二學言語。要學習言語,就必須在生活中學習,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人的一生可以不學其他,但不能不學語文。但事實上,一個人學習語文並不是從進入學校開始的,也不是離開學校就結束,而是隨時隨地都有着語文學習。社會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也是語文學習的補充和伸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母語課程,語文學習是一種母語學習”。依據母語學習的習得規律和語文能力形成的特點決定語文學習應該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學習母語的最大特點和優勢就是在母語環境中透過使用母語來提高讀寫聽說能力,這一過程在語言學理論中被稱作母語習得。學生學習言語,說到底,就是爲了運用母語更好地生活。因此,學習言語,就要遵循母語的習得規律,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僅限於課堂之內。事實證明,課外社會生活中的言語活動,不論言語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就數量和範圍說,都大大超過課堂的學習。據研究,學生一天生活中的說話量抵得上兩個學期的課堂說話量;學生課外的閱讀量超過課堂閱讀量10倍以上。這說明要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僅靠現有的課堂活動量是遠遠不夠的。

三、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的內容

古人云:“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也可以說,處處留心皆語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國內外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能成爲語文課程資源。”語文學習能否向生活伸延,關鍵在於有沒有一雙發現課外語文學習資源的眼睛.

語文學習再也不是僅僅“讀教材”,再也不只鎖定在教室裏。有語言文字存在的地方就會有語文學習活動;有社會交往的地方,就能進行語文實踐。語文教育不能在沸騰的社會生活面前關上大門,畫地爲牢。語文教育必須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呂淑湘先生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邊有廣告牌;買東西,附帶有說明書。到處可以學語文。”顯然,學生的語文學習就要在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動態的學習環境中進行,而這種環境不能單從表面的時間和地點上交換方式,還要從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上有利於學生的言語學習。如讓學生從報紙、雜誌、書籍、電視、廣告、標語、地名、歌詞、風俗等方面感受,分析後獲得知識。

四、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的意義

茅盾先生有句名言:“書本上的知識而外,尚須從生活的人生中獲得知識。”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並不侷限於課堂語文學習,透過課外閱讀、寫作、口語文交際、社會實踐以及各種傳媒等,都能夠爲學生語文索養的建構提供一個發展平臺。社會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雖然語文學習可以與生活相聯繫,但並不就等於生活。學生的生活言語實踐多是在無意識、無目的的狀態下進行的,有些言語甚至是不健康的,不科學的,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如在學生中傳開的灰色流言:“學習苦,學習累,學習還要交學費!……。”因而,必須對學生的生活言語實踐加強指導,拒絕灰色信號對學生的言語干擾,不能只顧及課堂語文學習,而置課外生活言語實踐於不顧。

語文學習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生活言語實踐提供了一個與現實生活,與他人交往對話的情境。學生在歷練中積累經驗和體驗,滿足和發展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施展。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求真、去揚善、去審美、去探索、去創造,並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世界,達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此,就要拓寬語文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參加生活言語實踐,體驗生活,紮根於現實生活。

正如劉國正先生所說:“在課外的天地裏,學生得到語文訓練的機會很多很多,是課內所不能比的。”只要我們善於把面臨的時空與事物和語文學習相聯繫,朝着語文學習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的方向去開展語文學習,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4

背景及意義

1、語文學科功能的異化。

如果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是什麼”,那麼語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應該是“語文是什麼”。簡單講,語文就人爲了參與社會生活所掌握的溝通工具,是使人思想豐盈,情感愉悅的精神食糧。學習語文既是對前人精神財富的繼承,又是對現實生活的品悟。但是,每當論及語文教學,往往令國人痛心疾首。現實中的語文早已失去了她本來的靈性與俊美,變成了應試的奴僕,變成了家長、老師爲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變成了繁重的課業負擔,變成了冷酷的馴化和空洞的教條……表現到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就是繁瑣分析、死記硬背和解題訓練。教學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標新立異、賞心悅目,惟獨忽視了語文學習的本原——兒童該怎樣學語言。

2、機械、封閉、枯燥、功利、壓抑——傳統語文教學種種弊端之涌現。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命活力。教學就語文而語文,從課文到課文,語文與生活分離,知識與精神對立。重視了知識的學習,卻忽略了活動與生活;重視了教師的講授,卻剝奪了學生的探索與創新;重了結果,卻輕了過程;追求了考分的回報,卻忽視了整體素質的提高。對學生來說,真是“語文語文,讓人頭疼!”這種激烈的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冷靜地對語文課堂進行反思,必須儘快尋找一種適合兒童的語文教學。

3、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召喚。

生活在知識經濟社會裏,人們不再是文字的奴隸,也不能滿足於艱澀的書齋語文,而是具有主動品質和強烈的自我表現精神,具備不斷學習的延伸能力和汲取資訊的生存能力。能透過語言積極與人交往,拓寬自己的發展空間,能將語文應用於各種特定的生活情景。語文不僅是享受物質生活的手段,更應是個人充實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於這樣的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改造現有的語文學習。

4、堅實的理論基礎。

活動教學有着堅實、廣泛的學術基礎,其支撐理論主要是前蘇聯列昂節夫等人提出的“活動—發展”理論。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中提出“從事實際生活,讓感官成爲理性的嚮導,培養孩子愛好學問的興趣和發現的能力”等主張。裴斯泰洛其的“教學要適應自然,頭、心、手和諧發展,強調人體感官活動和直觀教學”。杜威則認爲“發展並不是僅僅從心靈裏獲得某些東西的意思。它是經驗的發展,發展成真正需要的經驗。發展的中介是活動。”維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確提出“活動—個性”理論。另外,我國的“情境教學實驗”“小學語文自學輔導實驗”等語文教學改革也爲活動教學提供可靠的實踐基礎。

研究目的

以“主動性”和“全面性”爲認識起點,我們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以活動促發展理論爲指導,這樣描述語文活動化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拓展學習時空,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索、創新爲基本特徵,透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教學方式”。確立如下研究目標:

操作目標:

1、從兒童的發展需要和語言學習的本質規律出發,確立全面的語文教學目標觀。

2、從實踐中探索,從觀念上把握“活動”的本質內涵,提升教學觀、學生觀。

3、構建基於“活動—生成”的語文活動化教學範式。

4、探索適合兒童學習語文的“活動方式”,使活動化教學成爲一種可操作的教學方法。

5、創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學語文綜合活動體系。

發展目標:

1、使每個兒童都能在生動、多樣、探究性的活動中建構語言。使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都能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應有的發展,享受到語文的樂趣。

2、在處理好“雙基”與能力、知識與情意等關係的基礎上,有效提高兒童的語文學習質量。

3、促進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積極改造自己的課程觀念,提高教學能力,特別是形成一種以學生爲中心的專業意識。

研究內容

1、關於課程目標的拓展與深化

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是教學改革的靈魂,因而具有導向功能。從目標層面思考教學問題很有必要。

活動教學確立了新的兒童觀。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建構語言的生命體。語文教學也不僅是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活動,還是憑藉語言學習發展語文素養,形成生動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過程。因此,其目標內涵得到了放大。

活動教學的意蘊在於教學更是一個過程,是生成性的。語文教學本身包含豐富的發展價值,而不僅是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給學生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活動載體,比如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對“預習引導”“小組對話”“綜合實踐”“體驗表達”等活動的嘗試,在活躍課堂的同時,也明顯增強了教學本身的張力。

基於此,我們構架了語文活動教學的目標體系:

基礎性目標:思想教育、基本知識和技能等

發展性目標:交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方法、資訊素養、創新精神等

我們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從這兩條線索構建教學目標:從教學內容角度,提煉基礎性目標;從教學過程、兒童學習方式維度,挖掘發展性目標。

2、關於語文活動教學的模式構建

構建語文活動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學是個開放的過程:以對話式課堂活動爲主,又包括課前的準備性學習活動,以及課後的實踐延伸活動。

課堂是紐帶、橋樑,而不是全部:課堂是爲具有不同經驗基礎的兒童創造的一個對話、共生的場所,是一個交流成果、分享經驗、溝通情感的平臺。具有對學習思路的策劃功能、對學習成果的展示意義和對學習疑難的研討作用。

開放的課前預習——開放的課堂互動——開放的拓展性實踐

關於課前預習:教學必須建立在充分的個體學習基礎上,但有限的課堂難以提供足夠的獨立學習時間。因此,應大力開發課前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預習活動。這不僅爲課堂學習夯實了基礎,也是學生感悟語言,學會學習的很好機會。不同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語文水平、獨特體驗設計自己的學習。這一過程主要包括初讀課文,蒐集與課文相關的寫作資料及其它學科知識,尋求與課文相匹配的生活經驗,整理預習筆記。

關於課堂互動: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合作的過程。語文活動教學就是學生在建構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參與性,培養科學態度、合作精神,生成鮮明個性的過程。課堂基於學生的“閱讀期待”,緊密結合預習基礎,圍繞問題展開的對話活動。因此,在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這樣的板塊:展示預習成果(學會了什麼以及怎麼學會的)——交流疑問(相互質疑,篩選難點)——在老師的組織下研讀重點、難點段落(重視自讀理解以及豐富的體驗活動)——協商實踐作業(結合特定的教學內容以及課堂上新出現的問題,組織綜合性學習)。

關於課後實踐:教材只是個載體,或者是個生長點。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實驗教師緊密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經驗,融合我校的擴展閱讀特色,開展多姿多彩的綜合活動。這樣,將課堂延伸,將教材放大,帶領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學習生動有趣的語文。

3、語文活動化教學策略的探索

活動化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透過實驗研究,我們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動策略。

預習引導策略:預習爲學生的獨立閱讀提供了寬鬆空間。這不僅有利於適應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自學能力,同時也是充分利用學生個體資源的積極措施。重視了預習,是落實“先學後教”原則的重要體現。實驗班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預習習慣。自三年級始,對預習進行更加系統的指導,每個學生備有專門的預習本。從讀通課文到讀懂課文,從讀有收穫,到讀有疑問,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終達到自能學語文的能力。

具體講,該策略的研究內容包括:

(1)預習指導的漸進性(低年級,讀通課文,讀懂句子;中年級,讀通課文,讀懂自然段,開始學習查資料;高年級,基本讀熟課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內容,能結合預習簡要地發表看法。)

(2)預習資源的開發:合作資源(家庭式、小組式)、資訊資源(家庭書櫃、教室書吧、學校圖書室、網絡、電視材料等)

預習展示策略:經歷了充分的預習,學生都是懷着強烈的表現欲參與課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創設展示的舞臺和交流的平臺。這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也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借鑑,互相啓迪,從小學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具體步驟是:二讀(自主讀課文、讀生詞)三說(說文章的相關材料、說自己讀懂什麼、說自己是怎麼讀懂的)一問(問預習中的疑難問題)

問題對話策略:教學是師生多邊經驗的耦合。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露自學過程中的疑問或困惑,結合自己對教學材料的理解,引導學生篩選話題,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之處引導學生展開研讀。可採取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大組交流等。圍繞問題展開教學既是教學的主旨,也是課堂的主體部分。

實踐體驗策略:活動教學遵循“活動—發展”“做中學”的原則,以各種形式的活動來解放兒童的肢體,打破傳統教學的沉悶,煥發出勃勃生命力。根據不同學習內容和語言訓練的要求,爲學生提供多樣的活動方式,調動學生的手、口、眼、耳、鼻、腦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語文學習。比如:操作實驗活動、遊戲表演活動、歌詠繪畫活動、觀察欣賞活動、討論爭辯活動等。

語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動都必須體現促進兒童語言發展這一宗旨,都必須圍繞“語文”這一內核展開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如:吟詩會、想象作文、圖文日記、設計校園警示語、學寫調查報告等。

4、語文綜合活動的設計

語文綜合活動的開發與實施是本課題的重點之一,旨在拓寬學生語言學習途徑,增加語文學科張力。結合本校的擴展閱讀特色,我們進行了“專題閱讀”的探索,確立了以下設計思路:與教材聯動、與課堂連結、與生活融合、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詳見附件《專題閱讀—關於課外閱讀指導的一項有益嘗試》)。

實施階段

1、課題生髮階段

xxxx年,我們參加了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活動教學第二次研討會”,觀摩到了形式新穎、別開生面的語文教學。同時感到我們的教學中存在着壓制主體、形式單一、功能單薄等諸多弊端。於是,產生了以活動化思想重構語文教學的設想,並有意識地在自己的教學中嘗試。同年,省實驗小學驗收組的專家以及前來觀摩的西場小學老師聽了我們的課後給予較高評價,增強了我們的研究信心。

2、課題立項初期

xxxx年本課題被立項爲縣級教研課題,在我的邀請下一些低年級的老師很樂意地參加到研究中。活動教學首先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熱熱鬧鬧地展開了,並很快產生了明顯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視野更加開闊了。劉金霞、周志華、李進紅等老師應用活動思想設計的語文課在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及各類公開教學中引起很好的反響。

3、實施探索階段

xxxx年至xxxx年,伴隨着實驗向中、高年級的推進,我們對“活動”內涵的認識也在不斷地加深。從低年級追求形式的多樣,向高年級研究性閱讀發展,並逐漸形成了“課前預習——課堂互動——拓展實踐”的語文活動教學模式。

4、總結反思階段

xxxx年,我們對前階段的實驗研究進行了梳理和提升。有着豐富教研經驗的王時福校長和王亞主任提出了寶貴意見,幫我們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膚淺。最終,我們概括了“語文活動化教學研究”的重點領域:目標內涵、預習指導、課堂互動、綜合學習(資源開發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