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魯迅

魯迅不爲人知的嗜好:品茶

魯迅7.39K

魯迅不爲人知的酒煙茶嗜好

魯迅不爲人知的嗜好:品茶

魯迅先生有飲酒、吸菸的嗜好,同時對喝茶也很感興趣。他常常約朋友上廣和吃飯,每飯必喝酒,而且有時候還喝得酩酊大醉。煙是紙菸,癮頭也不小,在畫家鬱風女士的《急轉的陀螺》,說她曾經見到過魯迅,那是在上海,我深深記得的是魯迅先生和和藹的笑容,很特別的是用大拇指和四個手指拿香菸而不是夾在食指和中指中間的姿勢。這是小事,但我卻覺得很有意思,可作演員演出魯迅時的參考。不過說得更說細的是她的三叔郁達夫。郁達夫在《回憶魯迅》中說:

魯迅的煙癮,一向是很大的;在北京的時候,他吸的,總是哈德門牌的拾支裝包。當他在人前吸菸的時候,他總探手進他那件灰布棉衫裏去摸出一支來吸,他似乎不喜歡將煙包先拿出來,然後再從煙包抽出一支,而再將煙包塞回袋裏去。他這脾氣,一直到了上海,仍沒有改過。不曉得爲了怕麻煩的原因呢?抑或爲了怕人家看見他所吸的煙,是什麼牌。

關於飲酒,郁達夫也有一段回憶。因爲郁達夫對此也頗感興趣,而且還常有機會與魯迅一起同飲,所以瞭解得格外詳細:

他對於菸酒等刺激品,一向是不十分講究的;對於酒,也是同煙一樣。他的量雖則並不大,但卻老愛喝一點。在北平的時候,我曾和他在東安市場的一家小羊肉鋪裏喝過白乾;到了上海之後,所喝的,大抵是黃酒了。但五加皮,白玫瑰,他也喝,啤酒,白蘭地他也喝,不過總喝得不多。

最後,說到茶。本來茶算不得嗜好,尤其是浙江人,誰不喝茶來。但是魯迅先生愛吸菸、喝酒,所以茶的需要量便隨之增多。在山會邑館時,據周遐壽在《補樹書屋舊事》中說,魯迅也是一向不十分講究的,平常喝茶一直不用茶壺,只在一隻上大下小的茶杯內放一點茶葉,泡上開水,也沒有蓋,請客吃的也只是這一種。由此看來,簡直與浙東農民吃的茶缸差不我。

周遐壽還說,當時常到邑館來魯迅聊天的有老朋友錢玄同,錢玄同來時便靠在躺椅上接連說上五六小時 ,十分之八九是客人說話,但聽的人也頗要用心,在舊日記上往往看到,睡後失眠的記事。這記載是真實的,因爲在錢玄同所寫的詩《再和苦茶》中有這樣兩句:

羊羹蛋餅同消化,不怕失眠盡喝茶。

魯迅不僅愛飲酒、吸菸、喝茶,還喜歡吃零食糕餅糖果,這在日記中是屢見不鮮的。羊羹是日本點心,相當於中國的豆沙糖,這是他在日本留學時養成的習慣。後來回國,他還託人去帶。這也是可以從日記中找到根據的。如《癸丑日記》(1913年)五月二日項下雲,午後得羽太家寄來羊羹一匣,與同人分食太半。

錢玄同到邑館來,大抵是在午後,談天一直到深夜回去。晚飯後魯迅照例給倒上熱茶,還裝一盤點心放在旁邊。錢說:飯還剛落肚呢。魯迅說:一起消化,一起消化。這就是同消化的典故所在。因爲提到《再和苦茶》詩,所以就將這事提出一提,不僅可以看出魯迅的幽默,也是他喝茶的特點。古人稱嘉湖細點爲茶食,大概本來是與喝茶連在一起的,那麼魯迅就稱得上是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了。

至於茶葉,則大抵是綠茶,紹興平水地方本來盛產茶葉,以綠茶爲大宗,不過以質地論還不及杭州的龍井爲良。所以魯迅喜歡買龍井茶喝,到上海以後,因爲離杭州較近,又有同鄉友人在杭州工作,就常託友人代購,1928年7月中旬魯迅偕夫人許廣平遊西湖,回去時就沒有忘記買龍井茶。據他的友人章廷謙後來回憶說:在要回上海的前一天上午,魯迅先生約我同到城站抱經堂書店去買一些舊書。又在旗下看了幾家新書店。晚上以同到清河坊翁隆盛茶莊去買龍井。魯迅先生說,杭州舊書店的書價比上海的高,茶葉則比上海的好。書和茶葉都是魯迅先生所愛好的,常叫我從杭州買了寄去。

臺灣茶史

根據歷史書籍記載,早在300 餘年前在臺灣便發現有茶樹生長,這些茶樹大都是野生茶樹;然而臺灣真正發展茶樹栽培管理及茶葉製造,是在 200餘年前先人從福建武夷山引進茶種及種植在臺灣北部開始;臺灣的地理、氣候及環境非常適合茶樹生長,是世界有名的'茶葉產區,所產製的茶葉包括綠茶、包種茶、烏龍茶及紅茶等,其中尤以包種茶及烏龍茶更是馳名世界。

臺灣傳統的茶葉生產主要製造紅茶、綠茶供給外銷爲主,外銷量佔總產量的75%~85%。但近二十年來已急速地轉成製造包種烏龍茶供應內需,外銷量減少到佔總產量的15%~20%左右,外銷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因爲臺灣工業化迅速使人工之成本提高,導致紅茶與綠茶的生產成本過高,而無法與國際上相同產品競爭。相對的,由於國人每人每年平均飲茶量,由1980年的0.344公斤激增到1998年約1.3公斤,使得內銷市場所需的進階部份發酵茶,尤其是包種茶與烏龍茶增長迅速。這種改變導致原本生產外銷茶之北部茶區茶園面積大量減少,而生產內銷進階包種烏龍茶的中南部茶區面積逐漸增加。

臺灣地區1998年總植茶麪積20,702公頃,收穫面積19,403公頃,每公頃平均生產1,183公斤茶葉,總產量達22,948公噸,出口量2,481公噸,進口量8,700公噸。茶爲嗜好性產品,消費者的口味不盡相同,是以近數十年來,臺灣各茶區在其天然生產環境下,產製出各具特色及風味的茶葉,如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椪風烏龍茶等,由於茶葉種類名稱繁多及茶葉品質價格的差異懸殊,使茶葉消費者產生許多困惑,是以製作本首頁,介紹臺灣茶葉的發展及各茶區的特色,以供消費者,生產者、銷售者及農政有關人士參考,促使大家進一步瞭解臺灣的茶葉。

臺灣現有茶園20,702公頃(1998年),分佈在臺北、桃園、新竹、苗栗、南投、雲林、嘉義、高雄、臺東、花蓮、宜蘭等縣市,1998年生產茶葉達22,948公噸。臺灣茶葉過去以外銷爲主,年外銷量最高曾達23,516公噸,近年來外銷量已逐漸減少,至1998年,外銷量僅2,481公噸;但因經濟繁榮,生活水準大幅提升,飲茶量大增,故內銷量也不斷提高。

本省可產製綠茶、包種茶、烏龍茶和紅茶等,但近年來流行飲用包種茶與烏龍茶,故產製之茶葉也以包種茶和烏龍茶爲主,紅茶和綠茶爲輔。

春茶好還是秋茶好

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嶗山茶屬於綠茶,所以茶葉內的天然物質,如茶多酚,咖啡鹼及大部分維生素都能得以儲存,它又含豐富維生素C。關於嶗山茶的來源傳說有兩個版本。

若干年以前,嶗山太清宮處來了一位年輕的白面書生。據說,該生原籍杭州,家境殷實,只因自小兩大嗜好,一是酷愛品茗飲茶,二是廣習琴棋書畫,於八股學業上則聊無用心,所以屢試不第,遂心灰意冷,終致攜琴揣茗,離家出走,遍訪華夏名山大川,廣尋天下畫朋琴友。一日,來到嶗山太清宮處,但見山清水秀,石奇草異,浩瀚大海,一碧萬頃,清風徐來,花香鳥鳴,大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愉悅心境。遂借居廟中,早晚與廟中道士或品茗論道,或撫琴賞樂,樂不思蜀,竟在此住了下來。

話說東海龍王的三女兒一日閒暇遊玩來至嶗山太清宮,似神仙窟宅、類靈異府地的嶗山美景,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在寂寞深宮中長大的小龍女。走在綠蔭小徑上,忽然和煦的細風,從綠樹掩映的山路深處送來了一陣委婉幽雅的琴聲。循着琴聲,來到一處道舍窗外。但見屋內一白面書生正在撫琴,面前的几案上放着一杯熱茶,裊裊上升的熱氣中,股股濃郁的茶香沁人肺腑。近觀白面書生,耳聞陽春白雪,嗅品濃郁茶香,小龍女醉了。於是,他們相愛了,結爲夫妻,嶗山就成了他們的家。他們遊山玩水,品茗撫琴,終日廝守相伴,其樂融融。

卻說光陰如梭,轉眼已是數月。忽一日小龍女見書生面帶愁容,經再三究問,原來書生自杭州帶來的茶葉已經沒有了,嶗山當地又沒有茶,斷了吃茶這一嗜好之源,令書生整日無精打采、心思不安,大有迴歸故里的意思。小龍女一聽,原來如此,笑對書生說:相公,嶗山乃天下神山,不管是江南的,還是塞北的,只要是世上有的,嶗山就有,何況是一株茶呢。嶗山巨峯頂下、比高崮上,就有一株神茶,明天我和您一起去採回來,茶葉不就有了嗎?小龍女說完,從頭上摘下一支珠花簪子,揚手一扔,只見這支簪子隨風飄飄搖搖,朝着比高崮飛了上去。

待到第二天書生和小龍女來到比高崮上時,但見崮頂上石縫中,已經長出了數株翠綠鮮嫩的茶樹來了。從此以後,書生和小龍女也就在嶗山安居樂業、白頭偕老了。

阿祥勇鬥惡龍救碧螺姑娘

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喜歡唱歌,又有一副清亮圓潤的嗓子,唱起歌來像甘泉直瀉,逗得大夥非常歡樂。這歌聲打動了隔水相望的東洞庭山上的一個小夥子,名叫阿祥。這阿祥長得魁梧壯實,武藝高強,以打漁爲生,爲人正直,又樂於助人,方圓數十里,人們都誇他、愛他。碧螺常在湖邊結網唱歌,阿祥老在湖中撐船打魚,兩人不曾有機會傾吐愛慕之情,但心裏卻已深深相愛,鄉親們也很喜歡這兩個人,因爲他們給鄉親們帶來幸福和歡樂。

有一年初春,災難突然降臨太湖。湖中出現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狂風暴雨,興妖作怪,還揚言要碧螺姑娘作他的太湖夫人,搞得太湖人民日夜不得安寧。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保護洞庭山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保護心愛的碧螺免遭魔難!

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阿祥操起一把漁叉,悄悄潛到西洞庭山,見惡龍行兇作惡之後正在得意的休息,阿祥乘其不備猛竄上前,用盡全身力氣,把手中漁叉直刺惡龍背脊。惡龍受了重傷,掙扎了一下,就張開血盆大口,加倍兇狠在向阿祥撲來。阿祥高舉漁叉勇猛迎戰,於是一場惡戰展開了,從晚上殺到天明,又從天明殺到晚上,殺得天昏地暗,地動山搖,那山上、湖裏留下了斑斑血跡,直到鬥了七天七夜,阿祥的漁叉才刺進了惡龍的喉嚨,這時雙方都身負重傷,筋疲力盡了,惡龍的瓜子擡不起來,而阿祥的漁叉也舉不動了,跌倒在血泊中昏了過去。

鄉親們懷着深深的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擡了回來,碧螺姑娘一看心如刀絞,爲了報答阿祥救命之恩,她要求把阿祥擡進自己家中,由她親自照料。碧螺姑娘千方百計爲他治療,日夜陪伴在牀邊,細心加以照料,當阿祥痛苦的時候,還輕輕地哼着最動聽的歌。可是阿祥的傷勢仍一天天惡化。阿祥知道碧螺姑娘日夜陪在他身邊,感到莫大快慰,他有多少話要向姑娘傾訴啊,可虛弱的身體使他說不出話來,他只能用無限感激的目光凝視着姑娘。

碧螺姑娘更是焦急萬分,她在鄉親們的幫助下,訪醫求藥,仍不見效。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鬥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鬥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讓以後的人們知道阿祥是如何爲了人民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犧牲的!接着就給小樹加上了些肥,培了些土。以後她每天跑去看看,驚蟄剛過,樹上就長出很多芽苞,春意盎然,非常可愛,在寒冷的氣溫下,碧螺怕芽苞凍着,就用小嘴含住芽苞,這樣每天早晨都去含一遍。

至清明前後,芽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第二片嫩葉。姑娘看着這些嫩綠的芽葉,自言自語地說:這棵茶樹是阿祥的鮮血慈潤的,是我會唱歌的嘴含過的,何不採些回去給阿祥喝,也表達我的一番心意。於是採摘了一把嫩梢,揣在懷裏,回家泡了杯茶端給阿祥。說也奇怪,這茶剛泡上開水,就有一股純正清馥的香氣直沁心脾,阿祥聞了精神大振,一口氣把茶湯喝光。香噴噴、熱騰騰的茶湯,好像滲透到了他身上的每一個毛孔,感到有說不出的舒服。他試着擡擡手,伸伸腿,驚奇地說:好怪啊!我簡直可以坐起來了!這是什麼妙藥,真比仙丹還靈呢。姑娘見此情景,高興得熱淚直流,也來不及拿竹籃盛器,飛奔到茶樹邊,一口氣又採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己的體溫使茶萎蔫,拿到家中輕輕搓揉,然後泡給阿祥喝。

如此連接數日,阿祥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終於坐起來了,拉着姑娘的手傾訴自己的愛慕和感激之情,姑娘也羞答答訴說自己對阿祥的敬愛之心。

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憔悴的臉上沒有一點血色,一天她倒在阿祥懷裏,帶着甜蜜幸福和微笑,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採製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爲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爲碧螺春。

林鳳池趕考得香茗

據說臺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臺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臺灣種植而發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

相傳,清咸豐五年(公元一八五五年),林鳳池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鄉親們紛紛捐款。臨行時,鄉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親們問好呀,說咱們臺灣鄉親十分懷念他們。林鳳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後,決定要回臺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臺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的凍頂山上。經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採製之茶清香可口。後來林鳳池奉旨進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後稱讚好茶。因這茶是臺灣凍頂山採製的,就叫作凍頂茶。從此臺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