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老舍

《老舍作品》讀後感

老舍2.32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老舍作品》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舍作品》讀後感

《老舍作品》讀後感1

一本沒寫完的書,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風情、旗人的風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筆寫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卻又是一首浸到骨子裏的輓歌。放眼現當代中國文學,再沒有誰能把熱鬧中的哀傷,嬉笑中的悲涼寫的如此毫不做作。錢鍾書在某些方面可以與之一較,但是錢鍾書的學術素養讓他的文字太過機智、詼諧,多了些賣弄、表演的嫌疑。可是即便是錢鍾書,建國後惡劣的文學環境也讓他無法再寫出心中的佳作。在以往的大家們紛紛輟筆、轉行,或作應景文章時,老舍能寫出《正紅旗下》實在不能不算是一個神蹟。老舍投了湖,《正紅旗下》未能完成,確實是一大不幸。

但是,好在此書沒寫完,堪堪留在了那個大廈將傾未傾,舊夢將醒未醒,人人都惶惶無所終的時刻。老舍真的.是要求進步,一定要努力按照典範標準寫些個覺醒人物、帝國主義、歷史規律的必然性,結果就是十成、牛牧師這些人單薄得如同紙片、抽象得如同公式,拿什麼跟機靈可愛又周到的福海二哥比、跟尖酸刻薄又自負的姑母比?此書如果繼續寫下去,一定就是覺醒、革命和人民的必然選擇,我不想看福海變成一個革命者,因爲福海再懂得變通也是旗人、再苦也不會造皇帝老子的反。老舍沒能寫下去,沒能向着規定好的創作條框更進一步,其實成全了他心中的老北京,成全了我們這些讀者。這是《正紅旗下》的幸運,也是我們的幸運。

《老舍作品》讀後感2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爲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老舍作品》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著名的現代文學家老舍先生的文章《母雞》。文中的母雞向我們詮釋了世間最偉大的情感———母愛。

這篇文章講的是老舍先生家中的母雞原先無病呻吟、欺軟怕硬、拼命炫耀自己,這使人心生厭煩。可是後來自從母雞孵出了小雞後,我們卻看到了一隻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的母雞,它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這讓我們都不由得敬佩母雞。

“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爲它有了一羣雞雛。它偉大,因爲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對於文章裏的這句話,我是有很深的體會的。雞母親爲了盡母親的責任,承受着勞累,一聲不吭,毫無怨言。這樣的雞母親,怎能不令人尊敬呢?然而,在生活中,我們的母親又何嘗不是呢?

於是,一幕幕往事浮現在我眼前。那年漲水,母親捲起褲腳揹着我,趟過一條又一條嘩嘩流水的街道送我上學;我考試失敗、犯了錯,不管多大的錯誤,母親總以寬恕來對待我的過失。在我失意、憂傷、無助、無奈之時,母親的微笑就像佛光一樣爲我映處一片光明。從而,我進一步認識到,無論我遇到什麼困難,母親永遠是我可以停泊棲息的港灣;她的關心和呵護總會把我送上一條風雨無阻的航船。

“兒行千里母擔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正不是母愛的體現嗎?母親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淳樸的。想必老舍先生也這樣想的吧。

《老舍作品》讀後感4

冰心曾這樣讚歎過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傳神生動的語言,充分地表現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風光;充分地傳達了北京勞動人民的悲憤和辛酸,嚮往與希望。”我想着這句話,看了《老舍》這本書。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區小楊家衚衕的一個普通旗人家庭。但幼年喪父,生活清苦,讓他從小就知道了自力更生,對母親也是特別的孝順。讓我最佩服的,還是他的堅貞不屈,堅不可摧的頑強意志。當他面對着兇殘、毫無人性的敵人、黑暗的腐敗社會的時候,他從沒低頭,不被壓抑住,堅決與他們抗爭。他以自己寶貴的生命爲沉重的代價,爲人民寫了一本本充滿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扛鼎之作。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七七事變”的時候,書上介紹說,那時,祖國又陷入了空前大劫難。老舍一個文弱的書生,但他用筆做武器,着寫了《劍北篇》,裏面熱情地讚頌了邊疆軍人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抗戰到底的決心。在這場戰爭中,老舍成了民族英雄,深受廣大羣衆的愛戴。

老舍是個廣交益友的人,雖然他自己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大作家,但他不妄自尊大,和許多知名作家都是好朋友,如:郭沫若、茅盾、張恨水、豐子愷等。他們在一起,不恥下問,一起探討文學方面的瑣事,老舍幽默生動的語言,讓大家都理所當然地喜歡與他交談。

我真想像老舍那樣,語言雖然平凡,但卻用得很精闢,恰到好處,他的人敬尊之也很值得我學習。我現在一定要努力,我相信,我將來一定能和老舍一樣出色!

標籤:老舍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