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寓言

關於智慧的寓言故事(通用10篇)

寓言2.38W

寓言往往是一個簡短的小故事,它透過精煉的語言鍛造成一個富含人生哲理與教訓的故事,讓讀者從中受到很大的啓發。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智慧的寓言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智慧的寓言故事(通用10篇)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1

晉文公登上國君的寶座後不久,就下令征伐曹國。晉軍的鐵蹄即將踏上曹國的土地時,晉文公重耳下了一道特別的命令:“任何人不許進入僖負羈的家裏,也不許傷害他的族人,違令者斬。”

小小的曹國顯然不堪一擊,曹共公很快成了階下囚,皇宮也被洗劫一空,唯獨大臣僖負羈家因爲晉文公有令在先而得到了保全,面對衆人疑惑的目光,晉文公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原來當年作爲公子的重耳因驪姬之亂出走國外,身邊只有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等幾個人跟隨。他們先逃到狄人那裏,然後奔衛、齊,後又來到曹國,曹國的國君曹共公是個好奇心很強的人,他早就聽說重耳長得和別人不一樣,他的肋骨一根挨着一根排得很緊密,從外面看是一整塊。這激發起了他的偷窺欲,爲此他特意做了安排,趁重耳洗澡的時候,躲在屏風後面偷偷觀看。自己看看也就罷了,他還覺得不過癮,又讓羣臣都來偷看,就像觀賞一隻奇異的動物。君臣們看過之後,都非常開心。而重耳在得知此事後,覺得受到了莫大的羞辱,氣憤難當。

曹共公想觀看重耳的駢肋時,大夫僖負羈就曾勸諫說:“晉公子很賢能,又與您同姓,窮困潦倒之時來投奔,爲什麼不以禮待之呢?”曹共公不聽。僖負羈很鬱悶,回家把國君偷看重耳洗澡的事跟夫人說了,夫人鄭重地說:“我看晉公子重耳的隨從,個個都是將相之材,重耳在他們的輔佐下,日後一定能重返晉國,登上王位。重耳成爲晉君之後,也一定能成爲天下諸侯的霸主……”

僖負羈也覺得曹共公這樣無禮地對待重耳太過分,於是就悄悄給他送去一盒點心,裏面還藏着一塊玉璧,以示友好。重耳接到這小小的禮物,很感意外,也讓他憤怒的心稍稍得到一些安慰。他留下了點心,把玉璧歸還了回去。

正是這一盒點心救了僖負羈全家人的命。這一點小小的禮物雖然微不足道,但當它出現在一個人最感寒冷的時刻,它所釋放的善意,會像火一樣讓冰冷的心融化。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2

01 屠龍之技——做事脫離現實一場空

有一個姓朱的人,一心要學會一種別人都沒有的技術,於是,就到支離益那裏去學習宰殺龍的本領。他花盡了家裏資產,用了整整三年時間,終於把宰殺龍的技術學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裏。可是,世間哪有龍可殺呢?結果,他學的技術一點也用不上。

原文:“姓朱者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莊子·列禦寇》)

解析:學習必須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如果脫離了實際,再大的本領也沒有用。

02 隨珠彈雀——考慮不周,得不償失

隨侯之珠是非常珍貴的寶珠。有一個喜打鳥的人,卻用隨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人們看了,都嘲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爲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原文:“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莊子·讓王》)

解析:做什麼事,都得講究得失輕重。爲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丟掉十分寶貴的東西,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爲。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考慮成本,一定要考慮代價。否則就算做成一件事

03 鵬程萬里——堅持夢想不怕冷嘲熱諷

遠古有一種鳥叫作鵬。大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彩。有一次,大鵬鳥向南海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擊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飛去,捲起一股暴風,一下子就飛出九萬里。它飛出去一次,要過半年才飛回南海休息。當它飛向高空的時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層卻在它的下邊。

生活在窪地裏的小安鳥雀,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很不理解,就說:“他還想飛到哪裏去呢?我們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了,我們在蓬蒿飛來飛去,也算是飛到邊了。大鵬鳥究竟想飛到什麼地方去呢?”

解析: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遠者的追求的。戰國時期的商鞅說,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要成就大事,不應該去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或者建議。

成大事者不謀於衆,這一原則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人商量。因爲謀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搜尋。就像鳥雀不能理解大鵬的志向一樣。

04 望洋興嘆——人切忌自滿

秋天來到,天降大雨,無數細小的水流,匯入黃河。只見波濤洶涌,河水暴漲,淹沒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邊的窪地,河面陡然變寬,隔水遠望,連河對岸牛馬之類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麼壯觀啊,河伯以爲天下的水都彙集到他這裏來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隨着流水向東走去,一邊走一邊觀賞水景。他來到北海,向東一望,不由大吃一驚,但見水天相連,不知道哪裏是水的盡頭。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陣子,才轉過臉來對着大海感慨地說:“俗話說:道理懂得多一點的人,便以爲自己比誰都強。我就是這樣的人啦!”

解析: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很渺小的。望洋興嘆字面意思是爲因偉大事物擡頭嘆息,引申義爲形容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

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這則寓言,意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騖遠,那種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實在要不得。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05 魯侯養鳥——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從前,有隻海鳥落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以爲這是隻神鳥,令人把它捉住,親自把它迎接到祖廟裏,畢恭畢敬地設宴迎接,並將它供養起來,每天都演奏古時的音樂《九韶》給它聽,安排牛羊豬三牲具備的“太牢”給它吃。

魯侯的這種招待把海鳥搞得頭暈目眩,惶恐不安,一點兒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過了三天就死了。

解析:辦事不看對象,完全根據自己的好惡行事,好心也會把事情辦糟。魯侯是用他自己享樂的方式來養鳥的,而不是按照鳥的生活方式來養鳥啊。這隻鳥是被他嚇死的。

06 觸蠻之戰 ——爭來爭去,蝸角之利

戴晉人對梁惠王說:“您知道有一種名叫蝸牛的小動物嗎?”梁惠王回答:“知道。”晉人又說:“蝸牛的角上有兩個國家,左角上的叫觸國,右角上的叫蠻國。

這兩個國家經常爲爭奪地盤而發生戰爭。每次戰爭後,總是屍橫遍野,死亡好幾萬人;取勝的國家追趕敗軍,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來。”

惠王說:“呀!這都是您瞎編的吧!”晉人說:“請允許我來爲您證明。您的想象在無廣闊的宇宙中有邊界嗎?”惠王說:“沒有。”晉人說:“您的想象在宇宙中任意馳聘,而一回到現實中,您能夠到達的地方卻只限於四海九洲之內。拿現實的有限與想象的無窮相比,豈不是若有若無,微不足道嗎?”惠王說:“你說的對。”

晉人說:“在我們所能夠到達的領域裏有一個魏國,魏國遷都大梁後纔有樑國,有樑國纔有樑王。樑王與蠻氏,有什麼不同嗎?”惠王想了想說:“好像沒有什麼不同。”魏晉人走了以後,梁惠王情緒低落,好像丟失了什麼。

解析:在大千世界中,我們都是很渺小的。我們在珍惜生命,珍惜我們這個世界。

07 呆若木雞——深藏不露,動靜以時

紀渻子爲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訓好雞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內,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周宣王高興極了,立即帶着這隻雞去鬥雞了。

解析:莊子認爲,真正有大智慧、有着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應該是藏而不露的,他們的表現也許是愚鈍,笨拙和膽怯的。但是,在真正需要他們的時候,這些人冷靜、沉着,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能力。

莊子透過這則寓言,闡述了道家的辯證思維,即“相反的兩極在某種高度便相互接近轉化”的道理。

08 與惠施論魚

莊子與惠施在濠上觀魚。莊子說:“魚游來游去,多麼快樂呵”

惠施是邏輯論辯的專家,馬上抓住一點:“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一笑,以同樣的邏輯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懂魚的快樂呢?”

解析:在邏輯學上,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說在邏輯上莊子有些詭辯。但實際上這說的是另一回事:莊子告訴惠施,不要把你的學說強加於人,因爲你不能代替別人。惠施古稱博學,出行時隨帶五車之書跟在後邊,靠雄辯博學博取功名,所以莊子有此一說。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3

吃肉與智慧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很有錢的富翁他聚集着很多財產,可是就是不懂知識一家人全部孤陋寡聞。一天艾子對那個富翁說您的兩個兒子雖然長得都很漂亮可是都沒什麼學問怎麼能繼承祖先基業呢?富翁一聽很不高興他把兩個孩子叫來讓艾子考考他們。結果怎麼樣呢,小朋友們跟我一起來看看吧!

有個富翁很有錢,家裏積聚着很多財產,可就是不懂得知識,一家人孤陋寡聞愚蠢至極。特別是兩個兒子,表面看上去還人模狗樣,穿着華麗,可實質上只不過是一對“繡花枕頭”,而當父親的這個富翁卻從來也不知道教育他們。

一天,艾子對那個富翁說:“您的兩個兒子雖然長得都很漂亮,可是都沒什麼學問,又不通曉人情世事,將來長大了怎麼能繼承您家祖先的基業呢?”

富翁一聽很不高興,生氣地說:“誰說我家孩子不通世事?我家孩子又聰明又有才幹,誰也比不上他們。”

艾子笑了笑,說:“把您兒子叫來,我不考什麼別的,只想問問他們吃的米是從哪裏來的?如果他們說得清楚這一個簡單的問題,就算我錯了,我情願承擔誣衊不實的罪名,你說行不行?”

富翁把兩個兒子喊來,站在艾子跟前。艾子笑着問他們說:“兩位公子,你們每天吃的白米飯,不知這大米是從何而來?”

富翁的兩個兒子一聽,心想:我以爲是考我們什麼了不得的學問哩,原來就這簡單的問題,米從何來?這不明擺着的事嗎?於是他們嬉皮笑臉地說:“我哥倆豈能連這點小事也不知道?米是從米缸裏取來的!”

富翁在一旁聽了,氣得直跺腳,臉上現出一種難堪的神情,他趕緊糾正他們說:“真是兩個笨蛋,愚蠢至極,米是哪來的都不知道!告訴你們,米是從田裏取來的呀!”

艾子笑了笑說:“有這樣的父親,還愁不會有這樣的兒子嗎!”

故事點評:

養尊處優,脫離實際,就必然會一無所知。做長輩的一定要注意子女的知識教育,而不是隻給予他們優裕的物質生活,到頭來,子女不成器,也有父輩的過錯。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4

一個黃昏,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領着他的三個弟(和諧)子來到一片麥田前。

“現在,你們到麥田裏去摘取一顆自己認爲最飽滿的麥穗。每個人只有一次機會,採摘了就不能再換。”

三個弟(和諧)子欣然前行。

第一個弟(和諧)子沒走多遠,就看到一顆大麥穗,如獲至寶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發現前面的麥穗遠比手中的飽滿。他懊惱而歸。

第二個弟(和諧)子吸取前者的教訓,每看到一個大麥穗時,他總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麥穗一定在前頭。麥田快走完時,兩手空空的弟(和諧)子情知不妙,想採一顆,卻又覺得最飽滿的已經錯過。他失望而歸。

第三個弟(和諧)子很聰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識別怎樣的麥穗纔是飽滿的麥穗,第二個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較判斷,在最後的三分之一的路程裏他採摘了一顆最飽滿的麥穗。他自然滿意而歸。

如果把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和諧)子歸類,那麼顯然第一個是屬於“先做了再說”之列。“先做了再說”,省略了思考過程,必然會導致行爲的盲目性與無序性,其結果當然“懊惱而歸”。

第二個當屬於“等等再說”之列。“等等再說”,總是在思索、觀望這個臺階上停滯不前,“只想未做”必定兩手空空,“失望而歸”。

第三個弟(和諧)子則是“先想後做”。對事物有了充分的認識以及足夠的判斷之後,纔不慌不忙地出手,他當然能夠“滿意而歸”。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5

【狼與獅子】

有一次,狼從羊羣中搶走一隻羊,叼着就往自己的窩走去,可是半路上卻碰上了獅子。獅子身強力壯,幾個回合後就從狼那裏搶走了羊,拖着就要走。

狼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戰利品被別人奪走了,但是又無能爲力,憤懣地指責獅子說:“你簡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強盜,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搶我的東西,也太不光明正大了吧!”

獅子聽後不以爲然地說:“那麼,難道這隻羊是牧羊人正當地贈送給你的禮物嗎?”

聽了這樣一番話,狼連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比較壞人有什麼不同沒有實際意義。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6

夕陽西下,寺廟裏,一羣小和尚圍着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搖着,小和尚唧唧喳喳,問老和尚道:

“師父,什麼樣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們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望着這羣小和尚,笑道:

“達摩祖師有一大羣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兩個人最受尊敬,被你們稱爲高僧、智者、大師……總之,當時能用的稱謂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達摩祖師讓這兩個弟子云遊四方,普度衆生,兩名弟子欣然而應。於是,兩個人就一起下山了。

“後來,兩個人都做了不少好事。當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讚譽,只是兩個人在助人時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無聞地幫助着別人,只要別人有需要,他都絕不吝嗇。小弟子就不一樣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裏去了。於是,很多人都認爲小弟子喜歡偷懶……同樣是高僧,對三弟子的評價總遠遠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過去了,達摩祖師圓寂了。他的弟子們都繼承了他的遺願——行善助人,普度衆生。這時,三弟子的名聲蓋過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爲響亮。

“又十年過去了,三弟子的身體越來越差了,別說幫助別人,甚至連自己都需要人照顧了。此時,衆人忽然發現,身邊助人的僧人越來越多了,都十分年輕,且都有一個習慣,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裏去了。於是,衆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後,人們果然發現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這些年輕僧人都尊稱那名小弟子爲師父。”

說到這,老方丈頓住了,問小和尚們道:“知道最後人們爲什麼喊達摩祖師的小弟子爲高僧、智者了嗎?達摩祖師的小弟子跑到深山裏又去幹什麼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爲他教了好多弟子呀,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時候繼續幫助別人呀。”小和尚們唧唧喳喳着。

“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麼呀?”小和尚們眨着眼睛,問老方丈道。

“達摩祖師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樂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應該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樂。一個僧人,連自己都快樂不了,休息不好,就是連自己都沒有度好。既然連自己都沒有度好,又怎麼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個真正的高僧,首先應該懂得快樂,先度自己再度別人。”

小和尚們似懂非懂,卻做醍醐灌頂狀。

看着小和尚的`樣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們也笑了,瞬間,小和尚們發現: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

先懂自己,就猶如先做好自己的事情,纔有理由去說服別人。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7

從前有一隻烏龜,想要獨佔全世界的智慧,做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它想讓所有人,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不得不向它請教。

於是,它開始長途跋涉。到世界各地蒐集智慧。凡是蒐集到的智慧,它都裝在一個葫蘆裏,然後,用一卷樹葉把葫蘆口緊緊地塞住。

有一天,它覺得已經蒐集完了所有的智慧,但是又害怕被別人竊取,便決定把這個葫蘆藏到一棵誰也爬不到的高樹上。

於是,它在葫蘆頸上繫上一根繩子,然後將這根繩套在自己的脖子上,這樣一來葫蘆就垂在它的肚子前面。它努力地往樹上爬,卻怎麼也爬不上去——葫蘆總是妨礙着它,幾經努力,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這時候,它聽見背後有笑聲。回頭一看,發現兔子正瞧着它。

“朋友,”兔子說,“你想爬到樹頂上去,爲什麼不嘗試把葫蘆掛在背後面呢?”

烏龜拍了拍腦袋:“爲什麼我想不到呢,我以前的智慧都到哪兒去了?”

故事啓迪:

自以爲聰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烏龜爲了那可憐的虛榮心,充滿了自私的想法,本以爲能蒐集到全世界的智慧,自己就會成爲最聰明的人,卻不知道智慧是需要應用與實踐的,因爲不懂得分享和相互學習,這些所謂的智慧反而會成爲影響前進的障礙;學習學習,學了就要習,要在行動和不斷的實踐當中去驗證和感悟,要開啟心扉,與夥伴同事們一起共同進步,虛心請教,千萬不要以爲別人都是傻子,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那樣才能讓你真正獲得智慧,贏得別人對你的尊敬!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8

魏王決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臺閣,它的高度恰好是天與地之間距離的一半,並將這座高臺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這個決定後,都覺得很荒唐,於是紛紛前來勸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氣,他傳下命令說:“誰要再來反對我的決定,一律殺頭!”這樣,大家都不敢再說什麼了,只是在心裏着急。

一天,有個叫許綰(wan)的人揹着筐,拿着鐵鍬到王宮來求見魏王。他對魏王說:“聽說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願前來助大王一臂之力。”

見到這個前來幫助建造高臺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興。魏王問他:“你有什麼力量能夠幫助我呢?”

許綰說:“我沒什麼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幫助大王您商量建臺的計劃。”

魏王連忙高興地問他說:“你有什麼高見?快講來我聽。”

許綰不慌不忙地說:“大王您在建造高臺之前,先得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魏王很不理解地說:“你這是什麼意思?”

許綰說:“請大王聽我分析。我聽說天地間相距15000裏,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裏,要建7500裏高的臺,那麼臺基就得方圓8000裏。現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遠遠不夠做臺基的。古時堯、舜建立的諸侯國,土地一共才方圓5000裏。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討伐各諸侯國,將各諸侯國的土地全部佔領。這還不夠,還得再去攻打四面邊遠的國家,得到方圓8000裏的土地之後,纔算湊齊了做臺基的土地。另外,造臺所需的材料、人力,造臺的人需要吃的糧食,這些都要以億萬爲單位才能計算;同時,在方圓8000裏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種莊稼,要供應數目龐大的建臺人吃飯,不知道還得要多大的土地纔夠用呢。所有這些,都必須先準備好了,才能動工造高臺。所以,您應該先去大規模地打仗。”

許綰說到這裏,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魏王當然是放棄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許綰勸說魏王,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台”只不過是毫無客觀基礎的盲目蠻幹,它當然不可能實現。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9

第一個寓言故事《拒絕成長的蘋果樹》,成長遠比得到幾個蘋果更重要。在我們還是一棵小樹的時候,我們可能無法左右我們周圍的環境。比如,我們可能會任由風吹打我們,雷電肆虐我們,一場雨水可能就能把我們淹沒。但是,如果我們因爲周圍惡劣的環境而停止生長的話,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弱,它們可以肆無忌憚的摧殘我們了。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把周圍惡劣的環境當成對我們的考驗,我們不停地生長,擴增我們的根系,粗壯我們的枝幹。那麼,當我們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它們再也不能隨意的肆虐我們了。我們不會隨風擺動,不會被一場大雨淹沒,就算雷電也會敬畏我們的。

在生活中,每個人剛開始的時候都是一棵小樹,如果我們因爲周遭的惡劣環境,或者不公平的待遇,我們就放棄成長,那麼我們放下的將是我們唯一可以擺脫惡劣環境的武器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總是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也許這些困難或者磨難正在折磨着我們,但是,請不要忘記,痛苦的日子即將過去,只要我們永遠不要放棄成長。在磨難中成長,在磨難中長大。只要當我們長得足夠大的時候,這些困難纔不能阻止我們,我們才能把它們踩在腳下。

在工作中,有時候我們會認爲我們爲公司付出了很多,但是卻得到了一點的回報,於是我們自暴自棄,我們不在努力。殊不知,我們已經停止了成長,我們對公司帶來的利益越來越小,因此我們得到的回報也就越來越少,慢慢的我們將不在重要,我們是公司80%的人,我們爲公司僅僅帶來了20%的效益。最終,我們將會成爲被裁減的人。但是如果我們不在乎我們得到了多少,我們還一如既往的努力,甚至我們會加倍努力。假設我們開始的時候付出了一百份努力,得到了20份回報,我們的付出佔到公司總付出的10%。如果我們付出了150份努力,我們就會得到30份回報。我們的付出佔的公司總付出的15%。如果我們再加倍努力,加倍成長,當公司相當一部分利潤是由我們創造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公司會不給我們增加報酬。我們在公司的地位就會越來越重要,沒有人能再隨便撼動我們的地位了。

第二個寓言故事《孩子在爲誰玩》。當孩子把玩當成已經是自己快樂的事,自己的事的時候,即便是沒有一點酬勞他們也會很高興。然後,當孩子們把玩當成是爲了別人而玩,也就把玩當成了一份工作了。如果他們覺得他們的報酬遠遠低於他們爲了工作而付出的勞動的時候,他們就對工作失去興趣。如果他們得到的報酬越來越低的時候,他們就會放棄這份工作,轉而尋求其他的。

這則寓言教會我們一件事情,有些事情表面上可能很難處理,但是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也許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10

曾讀這樣的一篇寓言,令我感慨萬千,其內容如下:

濟水南岸有一位商人,一次渡河時,不幸跌進水中,人喊救命。有個打魚的人划船去搭救他,還未到達,商人就許諾以一百斤金子相報。當打魚人把他救上岸時,商人卻給了十斤金子。打魚人向他評理,卻遭到商人怒斥:“你只是個打魚的,一天的收穫能有多少?現在一下子就得到十斤金子,還感到不滿足嗎?”打魚人沒再說什麼就走了。後來有一天,商人又不幸掉進水中,恰好打魚人又在現場。在場圍觀的人問他爲什麼不去搭救,他回答:“這就是那個答應給金子而不兌現的人。”說完就站在那裏觀看,於是商人沉沒了。

這個寓言故事,似乎給了我們一個道理。因爲商人的不守信諾,使到自己再遇險時得不到救助,告誡我們在人際交往時一定要誠信。大多數人可能認爲故事的結局,都是商人一手造成的,無可非議。但是想深透一點,似乎又有另類的意見。

商人被救上岸後,對打魚的人說的那番話也全非無理取鬧。打魚人,以打魚爲生,每天的捕魚量由老天爺決定,多少也不定。但一次見義勇爲,便得到十斤金子,這可說是筆飛來橫財啊!他將商人救上岸後,因爲所得的,與商人的話不符,便覺得不公平。因此,商人第二次掉進水中時,他就因爲得不到那另外九十斤金子,而不管商人的生與死。商人掉進水中,第一次打魚人救他,是懷着一顆慈悲的心、一顆救人的心;第二次不救他,是懷着一顆貪婪的心、一顆埋怨的心。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如果打魚人仍有一顆慈悲之心,我想,當他再見到商人掉進水中時,一定不加思索前去營救。但是,正因爲人性本質的貪婪,造成了這樣的結局。那麼,我們還能認爲結局是商人一手造成的嗎?

另外,我們不要忽視了在場圍觀的人的存在,想深一點,他們也是造成這結果的無兇之一啊!見到有人在水中掙扎,竟然不聞不問,難道他們是冷血的嗎?當然我不排除有人真的不會游泳,有心也無力!但衆人都不會游泳,未免也太巧合了吧!那也只能怪商人命中註定有此一劫了。但事實上是這樣嗎?

它雖然是一個寓言,但它卻活生生的,赤祼裸的反映了現今的社會,這是一個用金錢堆成的世界。毫無疑問地,金錢牽着人類的鼻子走,指揮着人類。這也是一個冷漠的世界,難道不是嗎?偶見街中發生交通事故,圍觀者衆多,七嘴八舌,卻只有那麼一兩名好人主動報警求助,控制交通。難道真是事不關已,已不勞心嗎?

我是一名現代人,但我卻在數現代人的不是,似乎很愚蠢!當我讀了這篇寓言後,內心的情感似乎壓抑不住我要寫下來,將心中的話說出來!但我始終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有點無奈。最後,話是說完了,但自己不知爲了什麼而說,是一時感觸嗎?也許吧。

標籤:寓言故事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