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寓言

關於有寓言故事的成語大全

寓言1.4W

“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的寓言篇。它往住敘述一個小故事,而又於具體的情節中,隱含着一種更深刻的思想,常語帶雙關,藉以闡發哲理,印證觀念,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敘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諸子及史傳使用,以作爲陳說辭理的手段。

關於有寓言故事的成語大全

關於有寓言故事的成語大全:南轅北轍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僱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伕,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皁白讓駕車人趕着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我的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打緊,我帶的路費多着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麼難的,我的車伕趕車的本領高着呢!”路人無奈,只好鬆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着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着自己的馬快、錢多、車伕好等優越條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麼,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爲他的大方向錯了。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關於有寓言故事的成語大全:安然無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爲趙孝成王。由於趙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趙威後是一個很能幹的婦女。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着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齊國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趙威後笑着說:“不是,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趙威後和使者對話原文是: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這也就是後來演化出的“安然無恙”這個成語。

解釋: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關於有寓言故事的成語大全:皮毛相依

有一年,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爲此,滿朝廷的大臣高興得不得了,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

魏文侯對這件事並不樂觀。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麼多,怎麼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徵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候外出巡遊。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子反穿在身上,皮統子的毛向內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揹着一簍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問那人道:“你爲什麼要反穿着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來背東西呢?”

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聽了,很認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

那人依然執迷不悟地揹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們大肆徵收老百姓的錢糧布帛而不顧老百姓的死活,這跟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行爲不是一樣的嗎?

於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並語重心長地開導他們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矇蔽了眼光,看不到實質。”

衆大臣深受啓發。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基礎是根本,是事物賴以存在的依據,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關於有寓言故事的成語大全:禮賢下士

說到禮賢下士這個成語,就不得不提一下戰國四公子。這四位是: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孟嘗君田文、春申君黃歇。爲了對抗強秦,他們紛紛廣招門客,充實自己的力量,最後都做了一番大事業。尤其是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對門客們推心置腹,以平等心結交,終於在他們的幫助下,立下了竊符救趙、兩敗強秦的功勳,稱得上是彪炳千古的人物

信陵君是魏王的親弟弟,雖說身爲貴胄,卻沒一點大人物的架子。當時的社會階層分爲士、農、工、商,再往上就是貴族。信陵君是王族,可他對門下的食客們一向是平等相待。

且說這一天,信陵君擺下宴席,請門下三千食客吃飯。當大家到齊的時候,信陵君說:“且慢,我還得去請一個人,他來了咱們才能開始。”說完話,他親自駕着馬車去接那人。

衆食客想,能讓信陵君親自去接的,一定是位尊貴客人。可人一接來,居然是一個七十多歲的看城門老頭,叫侯嬴。用那時的標準看,侯嬴就是個小吏,算士族階層都有點勉強,可是信陵君慧眼識人,斷定這是位賢人,就以禮相待。

侯嬴坐定,說的第一句話是:“公子,您說我是賢人,我愧不敢當,不過我可以給您推薦一個人,這位比我強過百倍。”是嗎?居然有這樣的人?信陵君一聽這話酒宴也不吃了,馬上讓侯嬴帶他去見這位“高人”。

就這樣,信陵君趕着馬車又去接人了。這回接的是個五大三粗的屠夫,名叫朱亥。鬧了半天,就一個殺豬匠,社會地位屬於“工”,居然也得到信陵君的禮遇。更妙的是,這位殺豬匠還擺起了譜,和侯嬴先是一通神侃,最後纔對信陵君說:“公子,現在我實在忙,酒宴就不去了,咱們下回見。”

這話一說,信陵君還沒說話呢,一旁的車伕不幹了:信陵君什麼身份,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人家親自接你個殺豬匠,你還擺什麼譜啊,還這麼不給面子。他伸手就抄馬鞭,想教訓教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可被信陵君一把拉住了:“且慢。朱先生既然沒空,就不勉強了。咱們回去!” 這在等級森嚴的戰國時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三千門客聽說後,不由大受感動,心裏都念叨上了一句話:士爲知己者死!

公元前260年,趙國四十萬軍隊在長平被秦軍擊敗,連國都邯鄲都被團團圍住,眼看朝不保夕。這時趙王向魏王求救,魏王就派老將晉鄙帶兵前往救援。沒想到晉鄙走到半路,魏王又變卦了。他尋思,到時候救了趙國,秦國會不會掉過頭來打我魏國啊,這不惹火燒身嗎?結果,他讓晉鄙按兵不動,先看看形勢再說。

這一來趙王可就慌了神,讓平原君派人去向信陵君求救。平原君在信裏說:“我們趙國滅了就輪到你們魏國了,這叫脣亡齒寒。”信陵君其實早就知道這個道理,因爲長平之戰,徹底改變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跟秦國的實力對比,現在哪一個國家都不是秦國的對手。秦國這是狼子野心,要逐一吞併六國啊。爲今之計,只有聯合抗秦一條路可走。

他急忙去跟魏王講這個道理,魏王一根筋,油鹽不進。被逼無奈,信陵君只好召集手下的門客了。當這支七拼八湊的隊伍走到城門時,信陵君想起了侯嬴,知道這位老人足智多謀,應該帶上他。侯嬴一聽,低低說道:“公子,您這麼去是羊入虎口啊,現在只能智取!”

侯嬴爲信陵君獻上一計,也就是“竊符救趙”。他要信陵君買通魏王的枕邊人如姬,由如姬從魏王身上偷出虎符,交給信陵君。這虎符能用來調兵遣將,信陵君只要虎符在手,就能指揮魏軍解救趙國了。

信陵君依計而行。臨出發前,侯嬴又說:“晉鄙是一員老將,只怕會看出破綻。您不如帶上朱亥,他有萬夫不當之勇,到時候您當機立斷。”信陵君一聽就明白了,但是他又不忍心,就說:“晉老將軍是我的長輩,我怎麼能下得了手呢?”這時就見侯嬴哈哈一笑:“我早知公子仁義,但是做大事必須有犧牲,就用我的老命來償晉老將軍吧!”說罷自刎而死!

再說朱亥,當時冷淡信陵君是有原因的,其實就是一種考驗,考驗對方是做個樣子呢,還是發自內心。信陵君在大庭廣衆下被拒,還是畢恭畢敬不改初衷,朱亥就知道,自己遇到明主了。當晉鄙表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不交出兵權的時候,朱亥拿出大錘,咔嚓一下子,及時幹掉了晉鄙。大舉攻秦時,朱亥一直守在信陵君身邊,讓信陵君在槍林箭雨中安然無恙。等信陵君到了安全地帶,他又充當了敢死隊隊長,赤膊上陣。

這時候,楚國的春申君也來援趙了。這時候的戰況是,戰國四公子來了三位,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魏、趙、楚三國聯軍對抗秦國。再加上有萬夫不當之勇的朱亥衝鋒陷陣,秦軍就吃不住勁了,最後兵敗而逃。

這在戰國後期,是非常難得的勝利,因爲秦國實在是太強盛了。這一戰,讓信陵君名震列國,聲譽如日中天。但是很不幸,朱亥後來在出使秦國時,被秦國扣押,要他交代魏國的虛實。但朱亥不愧是堂堂好男兒,隻字不吐,最後用他的生命對信陵君踐行了一個義士之諾。

接下來,信陵君留在趙國十年,沒敢回魏國。原因很簡單,他在趙國那是天大的功臣,可對於魏國,偷虎符、殺大將,八個頭也不夠砍啊。所以信陵君只好待在趙國了。好在趙王和平原君對他萬分感激,小日子過得也不錯。不過他也沒閒着,愛去酒館喝兩盅,有時還去賭場玩兩把。有人就報告了平原君,平原君一聽就皺起了眉頭,名震天下的信陵君就這德行?不是吧。可一問跟信陵君喝酒賭錢的兩個人的姓名,平原君就釋懷了。因爲這兩位在當地名氣很大,名叫薛公和毛公。不用問,信陵君這回又是禮賢下士,去結交賢人了。

平原君不由大發感慨:像薛公、毛公這樣的人,我也是久聞大名,但是不喜歡他們所處的環境,就這樣不聞不問了,實在是不應該啊。

毛公和薛公起的作用是在十年之後,秦軍攻魏時。沒有信陵君的魏國簡直不堪一擊,秦軍很快包圍了魏國都城大梁。魏王知道只有信陵君才能救魏,急忙派人到趙國找信陵君求援。信陵君一開始是不想回去的,他還是擔心魏王算老賬。毛公和薛公就勸他說,魏國是您的祖國啊,祖國一旦滅亡,您就是威名再大,也是亡國之奴。再說了,魏國一亡,秦國一定會攻趙,您的安穩日子也過不長久。信陵君這才幡然醒悟,他立刻向五國君主求援。信陵君的聲望極高,稱得上是一呼百應,五個國家成立聯軍第二次擊敗了秦國,一直追擊到函谷關下。這兩次大勝,直接讓秦國的吞併計劃胎死腹中,讓六國又存在了幾十年。而信陵君表現出了他的傑出軍事才能,得到了六國的共同擁戴,秦國也畏之如虎。直到信陵君過世十八年後,秦國纔敢進攻大梁,最後滅了魏國。

後來,敬仰他的大梁老百姓奉他爲神,修建了信陵君祠,四時祭奠。如今的開封大相國寺,就是在這座祠堂基礎上修建的。信陵君這樣的豐功偉績,和他禮賢下士得到衆多賢人的幫助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一個好漢三個幫啊。

禮賢下士:指對賢者以禮相待;對學者非常尊敬

關於有寓言故事的成語大全:亡國怨祝

晉國的中行寅面臨大敵,家族就要被人滅亡了。他急忙找來給自己負責祭祀的太祝,準備問罪處罰他。

他怒氣衝衝地詢問太祝:“你爲我祭祀,肯定祭品不肥厚,齋戒時也不誠心。結果現在觸怒了天上的神靈,導致我亡國,你爲什麼要這樣呢?”

太祝簡回答道:“原來的君主行密子,只有十乘車。可他並不覺得太少,只是擔心自己的德行不夠,生怕有一點兒過錯。現在您已經有了戰車百乘,您卻不僅不擔心自己的沒有道義德行,只是嫌戰車太少。您就知道多造戰車戰船,這樣勢必增加了對百姓的賦稅。賦稅勞役一多,百姓自然不滿意,對您詛咒責罵。而您以爲真的光靠向上天祈禱,就可以爲家族帶來福運嗎?民心不服,上下都背離您,咒罵您,您也會滅亡。您只指望我爲您的祈禱祝福,然而全國都咒罵您,我一個人的頌揚祝福能比得過全國人的詛咒責罵嗎?您的家族面臨滅亡難道不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嗎?我又有什麼罪過呢?”

中行寅聽了太祝簡的話感到萬分羞愧。

中行寅行將滅亡不去尋找自己的原因,反而責備太祝。他哪裏知道,其實他滅亡恰恰是因爲自己的貪奢引起民心不滿。

關於有寓言故事的成語大全:涸澤之蛇

那年夏季,久旱不雨。嚴重的缺水使莊稼地裂開一道道又寬又深的口子,不少的池沼也乾涸了。原來棲息在水沼中的一些蟲、魚、蟹、蛙,能夠搬遷的都搬走了。最後還剩下兩條花蛇。它們眼看着池沼邊的雜草全部枯槁,也準備另找一處安身之地。

臨行之前,那小蛇對大蛇說:“你身強力壯走得快。如果你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跟,這樣目標太大。人們一看到蛇在行動,肯定會來捕殺。你走在我的前面,必然先遭禍殃。因此,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你最好揹着我走。因爲人們從來沒有見過哪一類蛇是這種模樣,也從來沒有看到哪一條蛇像這樣行走,所以一定會起疑心。如果他們把我當成一位神君,對我們敬而遠之,我們不是可以矇混過關,安全抵達目的地了嗎?”

大蛇覺得小蛇的話有道理,於是背起小蛇穿過大路,揚長而去。見到這兩條蛇上下重疊着蜿蜒遊走的人都很恐懼,誰也不敢靠近它們。這些人回去以後,一個個繪影繪聲地向旁人描述自己所見到的情景,並煞有介事地說:“剛纔我看見蛇神了。”

這則寓言啓迪人們,要善於識別變化多端的詭計,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而要透過現象去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本質。

標籤:寓言故事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