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寓言

中國寓言故事4則

寓言2.25W

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使窮苦人走投無路,他們寧可生活在猛虎威脅的環境中,也不願生活在暴政的統治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古代寓言故事4則,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

中國寓言故事4則

苛政猛於虎

春秋時期,朝廷政令殘酷,苛捐雜稅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極其貧困,有些人沒有辦法,只好舉家逃離,到深山、老林、荒野、沼澤去住,那裏雖同樣缺吃少穿,可是“天高皇帝遠”,官府管不着,興許還能活下來。

有一家人逃到泰山腳下,一家三代從早到晚,四處勞碌奔波,總算能勉強生活下來。

這泰山周圍,經常有野獸出沒,這家人總是提心吊膽。一天,這家裏的爺爺上山打柴遇上老虎,就再也沒有回來了。這家人十分悲傷,可是又無可奈何。過了一年,這家裏的父親上山採藥,又一次命喪虎口。這家人的命運真是悲慘,剩下兒子和母親相依爲命。母子倆商量着是不是搬個地方呢?可是思來想去,實在是走投無路,天下烏鴉一般黑,沒有老虎的地方有苛政,同樣沒有活路,這裏雖有老虎,但未必天天碰上,只要小心,還能僥倖活下來。於是母子倆依舊只有在這裏艱難度日。

又過了一年,兒子進山打獵,又被老虎吃掉,剩下這個母親一天到晚坐在墳墓邊痛哭。

這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經過泰山腳下,看到正在墳墓邊痛哭的這個母親,哭聲是那樣的悽慘。孔子在車上坐不住了,他關切地站起來,讓學生子路上前去打聽,他在一旁仔細傾聽。

子路問:“聽您哭得這樣的悲傷,您一定有十分傷心的事,能說給我們聽聽嗎?”

這個母親邊哭邊回答說:“我們是從別處逃到這裏來的,住在這裏好多年了。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去年,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裏,如今,我兒子又被老虎吃了,還有什麼比這更痛心的事呢?”說完又大哭起來。

孔子在一旁忍不住問道:“那你爲什麼不離開這個地方呢?”

這個母親忍住哭聲說:“我們無路可走啊。這裏雖有老虎,可是沒有殘暴的政令呀,這裏有很多人家都和我們一樣是躲避暴政纔來的。”

孔子聽後,十分感慨。他對弟子們說:“學生們,你們可要記住:殘暴的政令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兇猛啊!”

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使窮苦人走投無路,他們寧可生活在猛虎威脅的環境中,也不願生活在暴政的統治下。

施家和孟家

魯國有一戶姓施的人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愛學儒家的仁義之術,小兒子愛學軍事。大兒子用他所學的儒家仁義思想去遊說齊王,得到齊王的賞識,聘請他爲太子的老師。二兒子到楚國去,用他所學的法家軍事思想遊說楚王,在向楚王講述自己的思想、觀點時講道理、舉例子,有條有理,楚王聽了很高興,覺得他是個軍事人才,就封他爲楚國的軍事長官。這樣,兄弟兩人一個在齊國任職,一個在楚國作官,他們賺的錢多,使家裏很快富裕了起來。兄弟兩人都有顯赫的爵位,讓他們家的親戚朋友也感覺到非常榮耀。

施家鄰居中有一戶姓孟的人家,家庭情況與施家以前相仿:家境並不富裕,也是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與施家大兒子一樣,好學儒家仁義之術;二兒子也是愛學兵法之術;兩家的兒子還曾經在一道討論學問,研究兵法。孟家爲貧窮所困擾,生活很艱難。孟家看到施家這兩年很快富裕起來,門口的馬呀、車呀經常有來的,來的人員中有當兵的,也有當官的,真夠榮耀,很有點羨慕施家。由於這兩家一直都很友好,孟家就向施家請教如何讓兒子取得官職的方法。施家的兩個兒子就把自己怎樣去齊國,怎樣向齊王遊說及如何到楚國,又如何對楚王遊說和當官的經過如實地告訴了他們。

孟家兩個兒子聽到後,覺得這是個門路,於是大兒子準備到秦國去,二兒子準備到衛國去。

孟家大兒子到秦國去後用儒家學說遊說秦王。他向秦王講得頭頭是道,真是口若懸河,口才不錯。秦王說:“當前啦,各國諸侯都要靠實力進行鬥爭,要使國家富強的,無非是兵力、糧食。如果光靠仁義治理國家,就只有死路一條。”秦王心想:這個人固然有才能,他要我用仁義之術治國就是想要我國不練兵打仗,不積糧食不富裕,這能行嗎?於是,命令軍士對他施行了最殘酷的宮刑,然後又將他趕出了秦國。孟家的二兒子到了衛國以後,用主張發展軍事的學說遊說衛王。他爲了能讓衛王採納他的意見,能在衛國授爵當官,向衛王進言時有條不紊他講述自己用兵的道理。衛王聽後說:“我們衛國是弱小國家,又夾在大國之問。對於比我們強的大國,我們的政策是要恭敬地侍奉他;對於同我們一樣或比我們還要弱的小國,我們的方針是要好好地安撫他們,只有這樣纔是我們求得安全的好方法。你提的軍事治國固然不錯,但如果我依靠兵力和權謀,周圍的大國就會聯手攻打我國,我們的國家很快就要滅亡。假若我好生生地放你回去,你必定會到別國去宣傳你的主張,別的國家發展了軍事力量再對外擴張起來,會對我國造成很大的威脅。”衛王感到這個人既放不得,又留不得,於是派人砍斷了他的雙腳,然後把他押送問魯國。

孟家的兩個兒子回到家裏,已是殘廢人了,全家人感到又悲又恨,他家父子三人找到姓施的人家裏,悲痛地拍着胸脯責備施家。施家的人回答說:“不論辦什麼事,凡是適應時勢的就會成功、昌盛,違背時勢的就會失敗、滅亡。你們學的東西與我們相同,但是取得的效果卻完全不同,爲什麼呢?這是由於你們選擇的對象不同,同時又違背了時勢啊。我們的做法和行爲又有什麼錯誤呢?”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不論辦任何事情,都必須考慮條件是否適合,對象選擇得是否正確,要適應形勢。對別人的經驗不能死搬硬套,不然的話,必定會把事情辦糟。

能力與命運

能力對命運說:“你的功績哪裏比得上我啊?”命運說:“你有什麼功績要和我比試?”能力說:“壽與夭、窮與達、貴與賤、貧與富,都是我能做到的。”命運說:“可是,彭祖的智慧不在堯舜之上,卻享有800歲高壽。顏淵的才能不在衆人之下,卻早夭。孔子的道德不在諸侯之下,卻倍受困窘。殷紂王的德行不在箕子、微子、比干等賢臣之上,卻位居王位。季札在吳國得不到爵位,田恆卻佔有了齊國。有氣節的伯夷和叔齊餓死在首陽山,而無恥的季孫氏比坐懷不亂的柳下惠要富足得多。還有許多例子就不舉了。假如這些都是你所能操縱的,那麼爲什麼讓此人長壽而讓彼人短命,使聖人窮卻讓逆子發達,讓賢人賤卻讓愚人顯貴,使善人貧卻讓惡人暴富呢?”能力回答說:“假如像你剛纔所說,我本來對衆人是無功的,所以衆人才會這樣;那麼難道這些都是你所控制得了的嗎?”命運接着說:“既然說是命運,那麼還需要誰來控制呢?我不過是順其自然,直的.就往前推,率的就聽任它。實際上,人們都是自壽自夭、自窮自達、自貴自賤、自富自貧,我哪裏能夠知道那麼多呢?我怎麼能管得了那麼多呢?”

能力和命運的這段對話說明:力是進取之力,命是自然之命;力與命緊密相聯,命與力因果相關;有什麼樣的能力,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而“命”的最終取向,除了自身努力外,還必須藉助自然的力量。

彌子瑕失寵

彌子瑕是衛國的一名美男子。他在衛靈公身邊爲臣,很討君王的喜歡。

有兩件事最能說明衛靈公寵愛彌子瑕的程度。其一是彌子瑕私駕衛王馬車的事。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生了重病。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趕在當天晚上把消息告訴了他,一瞬間,彌子瑕心如火燎,他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飛到母親身邊。可是京城離家甚遠,怎麼能心想事成呢?衛國的法令明文規定,私駕君王馬車的人要判斷足之刑。爲了儘快趕回家去替母親求醫治病,彌子瑕不顧個人安危,假傳君令讓車伕駕着衛靈公的座車送他回家。後來衛靈公知道了這件事,不但沒有責罰彌子瑕,反而稱讚道:“你真是一個孝子呵!爲了替母親求醫治病,竟然連斷足之刑也無所畏懼了。”

衛王接受彌子瑕沒吃完的半個桃子,是衛靈公寵愛彌子瑕的第二件典型事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天,彌子瑕陪衛靈公到果園遊覽。當時正值蜜桃成熟的季節,滿園的桃樹結滿了白裏透紅的碩果。輕風徐徐送來蜜桃醉人的芳香,讓人垂涎欲滴。彌子瑕伸手摘了一個又大又熟透的蜜桃,不洗不擦就大口咬着吃了起來。這種摘下便吃所感受的新鮮爽口滋味是他未曾體驗的。當他吃到一半的時候,想起了身邊的衛王。彌子瑕把吃剩的一半遞給衛王,讓他同享。衛靈公毫不在意這是彌子瑕吃剩的桃子。他自作多情地說:“你忍着饞勁把可口的蜜桃讓給我吃,這真是愛我啊!”

彌子瑕年紀大了以後,臉上現出了衰老的容顏。衛靈公因此喪失了對他的熱情。這時假如彌子瑕有得罪衛王的地方,衛靈公不僅再不像過去那樣去遷就他,而且還要歷數彌子瑕的不是:“這傢伙過去曾假傳君令,擅自動用我的車子;目無君威地把沒吃完的桃子給我吃。至今他仍不改舊習,還在做冒犯我的事!”

彌子瑕從年輕到年老,始終把衛靈公當成自己的一個朋友看待,在衛王面前無拘無束。可是衛王則不一樣。他以年齡和相貌作爲寵人、厭人的根據,從而對彌子瑕所做的同樣的事情表現了前後截然相反的態度。因此不顧事情的本質,只按表面現象決定好惡的作法是十分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