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寓言

趣味寓言故事精選2016

寓言1.57W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本站小編整理了寓言故事,歡迎欣賞與借鑑。

趣味寓言故事精選2016

  《櫟樹託夢》

從前,有一個叫石的木匠,帶領弟子去齊國。走到曲轅這個地方時,看見一棵被奉爲神社樹的大櫟樹,櫟樹的樹蔭可以遮蔽幾千條牛,樹幹有百人合抱那麼粗。樹臨山而長,高出山頂八十尺才生長枝幹,這些枝幹可以造幾十條大船。很多人都圍着這棵大樹觀看,讚歎不止。木匠石的弟子們也停下來圍觀,但木匠石連看都不看一眼,照樣不停地趕路。

弟子們看了好一陣,才急忙跟着追木匠石,一個弟子氣喘吁吁地問木匠石:“自從我拿着斧子跟您學手藝,還沒見過像剛纔那棵櫟樹那樣的好木材,來往的人都停下來觀賞,您卻像沒看見一樣,這是爲什麼呢?”

木匠石聽後,回答說:“算了,你不要再說了!這是一棵毫無用處的散木,用它造船會沉,用它做棺材很快就會腐爛,用來做器具又不結實,用來做門和窗戶就會像雲心木一樣流出樹脂來,用來當柱子又容易被蟲子蛀蝕。這是一棵不能用作材料的樹,沒有任何用處,別人也不會砍伐它,所以,它才如此長壽。”

弟子們聽了,都佩服地點了點頭。

不久,木匠石從齊國回來,又路過這棵大櫟樹。櫟樹託夢給木匠石,對他說:“你把我和可作材料的樹相比嗎?那些山楂樹、梨樹、柚子樹等,果實成熟了就被摘掉,樹幹樹枝常常被扭拉折斷,這都是因爲它們有用,所以才遭此痛苦。我好幾次險些被人們砍伐,就是因爲人們認爲我有用。現在好了,人們都認爲我無用,我可以不被人們砍伐了。這就是無用之用,爲我之大用。假使我有用的話,還能長這麼大嗎?你這個寄生人間的人,怎能用常理來評論我呢?”

木匠石醒後,便把他的夢告訴了弟子們,弟子們說:“既然櫟樹追求無用,那它爲什麼要生長在社廟旁邊供人膜拜呢?”

木匠石忙說:“這是祕密,你們不要亂說。這棵櫟樹是想用社廟來保護自己,否則它就會被人們砍掉。這棵櫟樹保護自己的方式同它物不一樣,按照常理是無法理解的。

  《狐狸求職》

狐狸在山裏生活。它拼盡全力,整天爲生計奔忙,但是收效並不如意,它常常捱餓、受凍。不僅如此,它還常常遇到危險。一天,狐狸偷了農人的一隻雞,剛好被一隻大黃狗發現,大黃狗忽然撲了過來。狐狸趕緊放棄了那隻雞,拼命地逃跑,差一點兒就被大黃狗給捉住。狐狸想,假如有一天不幸被狗咬住,那麼性命就沒了。它越想越害怕。

它很羨慕家畜們的有規律而又平靜安逸的生活。牛耕完田後便回到牛棚,那裏有主人早已準備好了的上等飼料,它可以慢慢地享用了;狗負責看家護院,一日三餐吃得飽飽的,有時還能吃到骨頭;貓逮住老鼠當點心吃,本來挺爽的,還會得到主人獎勵的魚。它們實在太幸福了。

狐狸對此很不服氣。它認爲自己的先天條件並不比牛、狗、貓差,可是,爲什麼自己的生活狀況卻遠遠不如它們。想到這,它感到忿忿不平。它認爲這是老天不公平,虧待了自己。

狐狸對牛說:“咱們比一比,看看到底是誰聰明。”牛回答說:“當然你聰明瞭。在動物世界裏,你是公認的聰明動物,我自愧不如呀。”

狐狸對狗說:“咱們比一比,看看誰的相貌更美麗一些。”狗說:“當然是你的相貌更美麗。我覺得自己長得很醜,根本比不上你。”

狐狸對貓說:“要比機靈,你說誰更勝一籌?”貓說:“你是動物界的機靈鬼,這是大家公認的。我愛睡大覺,談不上機靈。我需要向你學習纔是。”

透過與牛、狗、貓的對話,狐狸增加了自信。它想,既然我比牛、狗、貓優秀,農人肯定會高看我一眼的。也許,主人會讓我當它們的頭領,指揮它們做事。於是,它便神氣十足地去找農夫求職。它表示,它會像牛、狗、貓一樣,盡心盡力,成爲農人家裏的優秀打工仔,決不會辜負主人的`希望。

農人說:“凡是到我這裏打工的動物,都能勝任一項工作。比如,牛力大,能耕田;狗警覺,能看家護院;貓有捕鼠絕技……你說說,你能幹什麼?”

狐狸支吾了半天,也沒有回答上來。

  《庖丁解牛》

從前,有一個叫丁的廚師,特別善於宰牛。梁惠王知道後,便請他爲自己宰牛剔肉。

庖丁宰牛剔肉時,凡是他手碰到的地方,肩靠到的地方,腳踩到的地方,膝蓋頂着的地方,都發出淅瀝瀝、嘩啦啦和諧的響聲。只見他揮刀一刺,嘩的一聲,骨肉更分開了。一切聲響,都和音樂的節奏一樣,姿勢優美,猶如古代的《桑林》之舞;動聽的聲音,彷彿是古樂《咸池》的旋律。

看到這裏,梁惠王拍手稱讚說:“啊,太好了!太好了!技術怎麼能達到如此神奇的境地呢?!”

廚師丁放下刀子回答說:“我知道宰牛的規律,這比掌握一般的宰牛技術更進一步。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眼中所見的是一頭完整的牛,不知從什麼地方纔可以進刀。三年以後,我對牛體結構已完全瞭解,呈現在眼前的,已不再是一頭完整的牛了,我知道該怎樣剖開牛體。到了現在,我宰牛的時候,不用眼睛去看,而是憑精神去接觸牛體,感覺器官的功能都不用了,精神的作用活躍起來了。”

說到這兒,廚師丁見梁惠王大惑不解的樣子,又接着解釋道:“在肢解牛體時,要順着牛體的自然生理結構,把刀子插進筋骨間縫隙,透過骨節間的孔道,一切動作都完全順着牛體結構本來的樣子進行。刀子所經過的地方,連經絡、筋腱都沒有碰過,更何況那些大骨頭呢。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這是因爲他們要用刀割肉;那些一般的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這是因爲他們在肢解牛體時,要用刀子去砍骨頭。”說到這兒,廚師丁拿起自己的刀,掂了掂說道:“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宰的牛也有幾千頭了,然而刀鋒還像剛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鋒利。要知道,牛的骨節之間是有空隙的,刀鋒卻薄得幾乎沒有厚度,把這樣的刀鋒插入有空隙的骨縫中去是寬寬綽綽的,舞動刀子也有迴旋的餘地。十九年過去了,我的刀子還是這樣的鋒利。儘管如此,我也從不掉以輕心,每當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便把動作放慢,下刀也很輕。當牛體嘩地一下分開,像泥土一樣散落在地上時,我便提刀站立,環顧四周,從容自得,心滿意足,把刀子插拭。乾淨,好好地收藏起來。”

聽到這裏,梁惠王說:“太妙了!有幸聽您的這番話,我從中悟出了養生的大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