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文言文

小學文言文的教學

文言文3.12W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寫照和傳承,是先賢爲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凝練簡約的文字、獨具匠心的佈局,深邃的思想、審美的情趣、價值的認同,都蘊含着極爲豐富的教育價值。

小學文言文的教學

小學階段的文言文在各版本教材中的數量較少,以現行教材爲例,人教版教材共選人4篇,北師大版教材共選人14篇,其中小古文居多。目前小學文言文教學詬病頗多,具體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教什麼”的階段性教學目標不明。

課程標準中,除了“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透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之外,對文言文教學沒有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文言文小學階段性教學目標不明確,導致了課堂教學深淺不一,深的語辭篇章一股腦兒塞,淺的讀讀背背而已。

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目標到底如何定位?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崔巒老師說,“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這給我們提供了把握小學階段文言文目標的思路。首都師範大學劉佔泉教授,在《文言教學的反思及建議》中,鉤沉了20世紀後期50多年來的文言教學改革後,把高中畢業前的文言文學習分成“啓蒙一入門一提高”三個階段。小學中高學段,應定爲“啓蒙”階段,以“初步積累文言語感、初識文言常用字和大致瞭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識爲主要任務”,進一步明確了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目標。

第二,“怎麼教”的失卻與偏頗。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文言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們往往偏頗一邊,有的陷入只見“章句”的泥潭——逐字逐句翻譯,字句落實,教法呆板單調,課堂氣氛沉悶,掐滅了學生學習文言文最初的熱情火花;有的沉浸渲染“清議”的講堂,關注詩句中的情感、價值觀,關注人文內涵,大量拓展,無度開掘,課堂雖激情飛揚,但學生雲裏霧裏,語言根基不牢,學完後,讀不好也背不下來;有的課堂,爲了增加學生的興趣,大量地播放動畫片,爲了某一觀點展開辯論,大講故事,課似乎熱鬧非凡,但文言文應有的古韻古味被破壞了。

我們對幾個不同版本不同課例的文言文展開教學研究,在明晰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教什麼”的基礎上,探究“怎麼教”,進而總結爲“十六字經”,那就是:“源”“流”一脈、“趣”“味”合一、“文”“言”共生、“讀”“背”並舉。

一、“源”“流”一脈

文言文是先賢的寶貴遺產,教學上我們當辯證汲取古人的可貴經驗。古代私塾先生教學,採用的是“訓詁”,就是講求明確字義,促進閱讀的準確理解,這是符合漢字與漢語書面語內在規律的科學教學方法的。漢字“因義構形”,即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一個漢字就是一幅圖畫。由字成詞,由詞成句,句而成段篇。從文字的關鍵文字出發,讓學生觸摸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的脈搏,瞭解漢字的音形義相糅合的構造之美,嫁接起文言文與現代漢語之間的傳承之橋,對閱讀文言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如人教版六上《伯牙絕弦》,課題是文字的“眼睛”,從關鍵字“絕”突破,提領而頓,有助於推動學生對整體文字的感悟。筆者在教學中是這樣展開的:

師:“絕”是什麼意思?(斷絕)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呢?(生看註釋)

師:藉助註釋或工具書,這是我們學習古文的一個重要方法。“絕弦”是什麼意思呢?(割斷琴絃)

師:既然是割斷琴絃,爲什麼不用“斷絃”,而用“絕弦”呢7

生:用“絕”字,表明割得更堅決。

師:我們一起來追溯“絕”的小篆寫法(出示:*),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是“刀”,左偏旁*(糹)是一束絲(不是一根絲),“人”用“刀”把一束“絲”全部割斷,一絲不剩。

師:伯牙彈的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斷了,才叫——

生:絕弦。

師:一根不剩,這就表明他絕不再彈琴了。

透過對“絕”字小篆寫法的觀察與分析,學生對“絕弦”的理解更感性、更具體。當學生學到“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對俞伯牙“絕”的動作、失知音之痛的程度感同身受,進而深入感悟到伯牙看待知音的意義。

二、“趣”“昧”合一

文言文離小學生的日常語言較遠,艱澀難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障礙,也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因此教學更需要激發興趣。(語文教學論文 )但激發興趣不能爲興趣而興趣,失去文言文應有的韻味。趣味、韻味猶如文言文課堂的雙翼,輕輕扇動起來,則趣滿課堂,情滿課堂。

首先,可以還原情境,“趣”“味”合一。《楊氏之子》是人教版第一篇小古文,以下是筆者的開課一

第一次見面,自我介紹一下。我姓王,同學們喊我——(王老師);比我大的喊我“小王”,比我小點的,喊我“王姐”。我呀,認識一位飽讀詩書的老先生,他特逗,向別人介紹我的時候,說我是“王氏之女”,知道什麼意思嗎?(姓王人家的女兒)對,“氏”指的是姓,“之”就是“的”。

非常想認識一下同學們,你姓什麼?(略)用老先生的稱呼法可以是——(略)

因是第一篇,課前談話創設情境,注重“文言”與“現代文”的聯繫與變化,注重調動情趣,不失“言”趣。

《伯牙絕弦》的開課,出示伯牙鼓琴圖,教師在古色古香的圖畫中,古音古韻的琴聲中,款款介紹子期和伯牙:“同學們,你們看到的這幅圖,叫伯牙古琴圖,圖中……”,爲學生營造一個濃厚的古文學習磁場。這樣的氛圍,如嫋嫋輕煙,始於開課,縈繞課中,揮之不去,既有趣味,又有韻味。

其次,可以放緩認知,“趣”“味”合一。《楊氏之子》是首次文言文教學,學習的腳步不妨放得慢些,再慢些,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桃子,燃起興趣之火。如:第一,理解生字,引導學生看註釋;第二,教師加動作演讀,幫助學生初步感知故事;第三,看註釋再讀文,嘗試讀懂;第四,抓人物,從發現“孔君平”、“孔”、“夫子”都指孔君平,“楊氏子”、“其”、“兒”、“兒”、“兒”、“君”都指楊氏之子,發現第三句的省略,幫助學生疏通文意,初步感受文言文語言的凝練。然後,引導分角色讀,加動作演讀。幾個臺階,放緩了學習的坡度,拾級而上,小古文學得輕鬆愉快,且不失其中的韻味。

三、“文”“言”共生

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文”指文章、文學、文化,那麼“言”直指語言文字,即詞語積累、古漢語語法、誦讀方法、文言語感。“文”“言”共融就是語言文字與人文思想的同構共生,和諧統一。上文提到,文言文教學或死於章句,或廢於清議。於是,我們力求在“章句”與“清議”之間尋找平衡點和切入點,透過語言文字去體會人文內涵,透過悟人文內涵促語言文字訓練的夯實,讓“章句”與“清議”齊飛,語言共人文一色。

首先,以“煉言”促“人文”。文言文教學要凸顯語文課姓“語”的特點,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小學階段要抓住粗淺的、典型的、常用的古文字,理直氣壯地煉字、煉詞和煉句,開展語言文字實踐,並在語言文字的實踐中,促進對文章情意的把握、體會。如學習《學弈》一文,要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真正的.原因,第六屆全國閱讀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周奇老師就引導學生回到“文言文”中,回到文言文的“字詞句”中,先找出文章中相關的句子讀一讀,用前面學習的“看註釋”方法,用小組合作學習發現的方法,引導學生煉言:“這段話有很多‘之’字,數一數,有多少?能說出‘之’的意思嗎?說一個兩個都行。”當學生把三個“之”的不同意思弄清楚了,根據意思斷句分角色讀,披“言”入“文”,搖頭晃腦、人情入境地讀出來後,水到渠成地明白,原來“弗若之矣”的原因就是一個“專心致志”,另一個“三心二意”。

其次,以“學文”促“習言”。文言文語言凝練、形象,言簡意賅,或飽含着作者真摯濃郁的感情,或闡發發人深思的哲理,凝聚了作者錘鍊語言的藝術匠心。教學中,辨析、品味關鍵性語言,抓住空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既是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活動,又是學習詩人語言技巧的活動。教師要善於抓對文字表情達意有重要作用的字詞句,重點品評、挖掘、想象、拓展,促進語言文字的訓練。我校胡蘭老師執教《活見鬼》時,爲想象夜歸者的心情,教學設計如下:

(出示:“見一人立檐下,即投傘下同行。久之,不語,疑爲鬼也。”)

1.讀中思考:好好讀這句話,這個“夜歸者”怎麼就懷疑另一個人是鬼呢?

2.引導想象:不說,你就是那個夜歸者,就請把你看到一人投傘下同行,久之,之後還不語時的不同心理,拿起筆來,聯繫上文,寫一寫。

(出示:久之,________;不語,________。生練寫。)

3.朗讀點撥:久之,不語。

4.詞語積累:這樣的夜晚,這樣的大雨,如果說剛纔是提心吊膽,那麼此時此刻,夜歸者的心裏一定是——(疑鬼疑神)

5.朗讀指導:誰來讀,讓我們體味到夜歸者當時的心情?

(1)久之。(師點撥:再久點。)

(2)不語。(師點拔:不是不語嗎,你這可暴露目標了。)

(3)疑爲鬼也。(師範讀,讀出顫音。)

此設計引導學生體會語言中藏着的豐富的心理活動,在思考、想象、體驗、創造的學文中,實現了與寫話訓練、詞語積累、朗讀指導的有機統一。

四、“讀”“背”並舉

入選教材的文言文文質兼美,教學中應以“朗讀”爲主,正如曾國藩所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文章精神定顯,“語文”本色的原汁原昧必出。小學階段是兒童記憶的黃金時期,多積澱一些經典文言,對良好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大有裨益。反覆朗讀,直至熟讀成誦,實現“讀”“背”並舉,既是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目標,也是文言文教學的策略。

“讀”“背”要順應學情,如同剝筍層層深入,不可違反學習的規律。大體分三個層次:初讀,讀準讀通,有板有眼;悟讀,有滋有味,讀出文意;誦讀(即背讀),有聲有色,讀出文境。筆者在教學《伯牙絕弦》時,以“讀”的三個層次爲線索展開教學,在深入悟讀中背誦全文,分爲五個教學環節:導讀題,練讀文,品讀“情”,悟讀“痛”,誦讀文。

第一個層次,初讀。一抓讀音,抓課題易讀錯的“弦”正音,抓初次出現的兩個語氣詞“哉”“兮”正音。二抓停頓,正確停頓,要結合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謂”是說的意思,明白一個字就是一個詞,也就明白了“謂”後停頓的道理。三抓節奏和輕重,這樣的練讀要結合文言文內在的情感,不能一步到位,要反覆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第二個層次,悟讀。在悟讀知音的境界部分,引導學生自由默讀、圈畫,嘗試說大意,在學生頭腦中初步鋪設伯牙志在高山、流水,子期眼前展現高山流水的畫面。其次,教師創設音樂情境,還原語境,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思考、去體味、去朗讀。

第三個層次,誦讀。在學生的情感融入文字的關鍵時刻,教師引入課程資源,讓學生深入體會知音不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聲”,從而叩擊學生的心絃,體會“人”“文”“言”琴瑟和鳴的妙境,配樂誦讀,銘記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