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唐詩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集合15篇

唐詩8.67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唐詩三百首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集合15篇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

我讀過很多書,其中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就是《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深藏着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還有不同姓名的人寫得不同的詩.《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我對它的評價只有三個字“忠、義、孝”。

忠就是忠心,這能表達出詩人對國家的一片忠心。比如我國的“詩聖”杜甫作的詩都是慷慨激昂、憂國憂民的詩,體現了詩人的一種愛國精神。如他寫的《春望》、《登樓》、《登岳陽樓》……這些都是寫詩人對國家的熱情。有些詩人以讚美江山來表現出他愛國,如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他就是以讚美江山來表現愛國精神的!

義就是義氣,這是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比如說高適寫的《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李白寫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些詩都是寫對朋友的深情厚誼,不忍朋友離去。表現了對朋友依依不捨之情。

孝就是孝心,尊老愛幼,如孟郊寫的《遊子吟》這首詩,表達了對母親的孝心,也表達出母親的一番苦心,母親的恩情子女無法報答。

《唐詩三百首》有許多經典名句,讓人讀了是回味無窮,感人肺腑。我喜歡讀《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2

嚴羽講,“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我特別欣賞這句話。

縱覽唐詩三百首,我注意一個事實,在盛唐那個時代,詩人的筆下,詩情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真的是在“理”之外。細讀唐詩後我才明白,只有當詩歌插上了浪漫的翅膀之後,它纔有可能盡情地翱翔在“理”的上空。

詩有別趣,其趣令人動情。日前重讀唐詩,感慨頗多,現歸納體會如下:

其一、高明的詩人往往會馳騁其想像力,空所依傍,以求其境界出人意料。譬如讀到一首好詩,而其技法、靈感及境界又爲自己所不能時,我會由衷地感嘆:潑墨簡筆描之難。詩和禪一樣,重在心悟而離言說。詩在技法上講究“妙悟者不在多言”。當一首詩能達到一種禪境時,就更屬不易。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喜歡那些具有禪意的詩作,因爲它所表達的意境能夠直指人心。

其二、一個博學有品位的詩人,總是一個能夠縱覽諸家的聰明人,總是一個能夠改其習端,習禪心法的覺悟者。日久天長,他的詩作自然會達到一種無礙的境界,詩人也會活潑潑地創新出一道爲世人所矚目的風景。

其三、一個有成就的詩人,一定是一個經過了幾十年的修行研磨,已經到了一種“志於道、遊於藝”境界的人。因爲只要讀他們的詩作,讀者總能夠品味出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就像架在千刃絕壁上的木橋,那是一種無心之心。

其四、一個體悟了禪境的詩人,一定是一個“奪一切境,入詩歌三味;乘境深處,自由無礙”的人。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3

唐詩,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是中國詩歌的高峯,而《唐詩三百首》更是唐詩中的精華。從牙牙學語起,父母就教我們背誦唐詩。什麼:白日依山盡呀,牀前明月光呀等等,也就成了我們童年的歌謠。自學習認字後,各種版本的《唐詩三百首》也成了我們啓蒙讀本。

就詩人而言,我比較仰慕李白。李白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可真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詩仙”啊!我很喜歡他的《靜夜思》:

牀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多麼富有詩情畫意的詩呀。

我還喜歡李白的《春思》、《早發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這些語句優美的詩歌。

就詩歌形式而言,我比較喜歡的多是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之類的詩,因爲它們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也容易記住。但有時不足二十餘字的唐詩竟也包括多層的意境,而且每個字各具文采。賈島的推敲的故事可謂唐詩中的有名典故,竟會達到得一字而詩意盎然,易一字而詩意全無的地步。這,真讓我佩服之極。

現在,許多唐詩都已進入了我們的小學教材中,成了我們學習中國文化、瞭解中華文明的入門階梯。而我的書架上,也有幾種版本的《唐詩三百首》,它們成了我常讀常新的讀物,讀後令人浮想聯翩。我愛《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4

我讀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裏面有寫愛國的詩,有寫想念家鄉的詩,有寫美麗風景的詩……而我喜歡《遊子吟》這首詩。

《遊子吟》寫的是慈母拿着針線爲即將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服,直到兒子要走的時候,她才停下手中的活。這首詩的焦點就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意思是:誰說兒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我們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吃的,穿的,住的……父母是世界上比較偉大的人。

看到這裏,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這天晚上我和朋友在外面玩,忽然我暈倒了,媽媽聽說急忙跑過來。她連忙揹着我往醫院跑。到了醫院,醫生說要去更大的醫院,媽媽這下都要急哭了。

媽媽跑到車站去等車,一分鐘過去了,五分鐘過去了,八分鐘過去了……媽媽急得直跺腳,好不容易纔找到一輛車。因爲天已經晚了,媽媽上臺階的時候不小心崴到腳了,過了好一會兒,她才慢慢爬起來,一瘸一拐地跑向醫院,直到醫生說我沒什麼大問題,媽媽才放下心。

《遊子吟》這首詩給我的啓發是: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做兒女的不要頂撞父母,要愛他們,要好好孝順他們,報答他們。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5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最近喜歡上唐詩,詩的美感,詩的韻律讓我印象深刻。

有人說,你想要去了解唐朝的歷史,你就得去讀唐詩;你若想了解唐朝當時社會,你就得去讀唐詩;你想去了解唐朝人的精神面貌,你得去讀唐詩;你想要去了解詩人的一生,你就得去讀他的詩,我覺得這是很有道理的。唐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經濟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文人,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鬼白居易,初唐四傑:王勃,楊炯,駱賓王,盧照鄰,田園詩人孟浩然,邊塞詩人岑參……他們都留下許許多多經典的詩作。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達出的唐朝讀書人的困難這一社會現實。而你想了解盛唐的精神面貌,你就要讀李白的詩,他的詩代表了唐朝鼎盛的文化藝術。讀杜甫的詩,你就能瞭解唐朝的歷史和社會民生。還有很多詩人的作品中體現的是自己人生寫照,比如李商隱的《風雨》,“淒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絃。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心斷新豐酒,銷愁鬥幾千”。這些詩讓我們更加了解詩人,瞭解唐朝社會很好的史料。

這些都是老祖宗們給留下的精神財富,我們可以從中汲取養分,培養我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我喜愛唐詩。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6

這個假期我讀了《唐詩三百首》,讀完後,我覺得裏面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是偉大的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詩人,也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王’和詩魔之稱。

《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的意思是:多麼茂盛的原山草啊,春天茂盛,秋天枯萎,歲歲循環不已,野火雖將那大片枯草燒的精光,一旦春分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甦,以迅速的長勢重新覆蓋大地。雖然古道成慌,但青草滋生是它恢復青春,行路人看見齊齊芳草而想起了離愁別苦,似乎着每一片草葉都包含別情。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果我家下有一株小草,一次,我在窗前畫畫,突然就下起了傾盆大雨。我透過窗戶,看到了一株擡頭挺胸的小草,它正在跟風雨戰鬥,風嗷嗷地說:“哈哈,小草你是抵擋不了的,我比你強多了,哈哈哈!”小草輕輕的發出聲音,堅強地說:“我不怕,我一定會戰勝你的。”“小草,你就別做白日夢了吧!”風洋洋得意地說,風呼呼吹着不一會兒小草斷掉了。這時,我還以爲小草就這樣完了,第二天早上,我起了一個大早,吃完飯後,飛快的跑到樓下,我很驚訝,小草活了,這時我情不自禁的吟誦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所以,我們也要像小草一樣不向困難低頭。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7

唐詩的魅力就在於每一次閱讀《唐詩三百首》都是不一樣的收穫,同樣的東西,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地點,不一樣的經歷得到的感觸也不一樣。這讓我再次想起蘇軾寫的一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讓我想起莎士比亞說的一句話“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經歷不一樣,導致了我們在處理問題時的思維不一樣,這也導致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化。

我依稀記得小時候學會的第一首唐詩《詠鵝》,美妙的旋律一直縈繞在耳旁,就像發生在昨日一樣,唯美恬靜的景色讓我至今難忘。當我每一次拿起這本書來閱讀的時候,我的思緒飄過萬水千山,穿過唐宋明清,穿過天南地北,穿過滄海桑田,來到詩的世界。那簡單的一花一草在詩人的眼裏被賦予了新的人格情緒,我們在一草一木中欣賞着詩人描寫的美麗畫面。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幻想着那時美麗的深情畫卷,那傳頌千年的古詩,有雨恨雲愁,有草木有情,有纏綿悱惻,有思緒萬千,有風花雪月……

詩人賦予詩格外的情懷,無論什麼,我們都能從中看到一絲的東西,我們能看到處處美麗的景色,也能看到格外有趣的靈魂。讀唐詩三百首,文字短小精悍,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幻想,常讀,常思,我們看到的得到的也不一樣。我們知道有時我們閱讀很多時候都記不清有多少的文字在我們腦海中顯現,但這短小的文字卻能讓我們記憶深刻。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8

這個暑假裏,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比較令我喜愛的還是那本《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有許多令人讚歎不己的詩句,而我比較喜歡的一首詩是由唐代李白所寫的《行路難》在這首詩中,我比較喜歡的詩句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詩句告訴了我,做事要堅持不懈。

記得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些騎單車的騎手在路上自由的馳騁。於是小小的我便萌生了一個想法一一那就是學騎單車!

於是我去找了爸爸,跟爸爸說完我要學騎單車的時候,爸爸便對我說:“騎單車需要毅力,你能做到嗎?”

我迅速地回答:“當然可以!”

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爲騎單車就是件十分簡單的事。我把腳放上去時,由於重心不穩,差一點就摔了個馬大哈。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訓,我先是左腳一踩,讓右腳跨過自行車,坐在了車座上,但是雙腳還在地上,爸爸見我不敢動,便和我說:“別怕,我在後面推你。”聽到這句話後,我士氣大增,勇敢將雙腳踩上了踏板,向前騎去,可是還沒騎到一半,便又摔了一跤。

這一下摔得可不輕,我的膝蓋上摔出了血,我當時就罷工,不學了。爸爸見我不想學騎單車後就跟我分享個小技巧:“要倒的時候往另一邊倒。”聽到這句話,我鼓起了勇氣繼續學騎單車……我堅持練習,終於學會了騎單車。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無論做什麼事只要堅持不懈,就能成功!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9

在中國文學史中,有這麼一些文字發出它那萬丈的光芒,它就是古詩,是中國文明的見證。它,每一首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着幾代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着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

就這麼屈指可數的幾個字,卻如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着我們,溫暖着我們,這一切,都離不開古詩告訴我們的哲理。古詩,他並不是啞巴,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遇到困難,他都像老師那樣教導着我們,關心着我們,給予我們希望。每一首詩,都出自不同詩人之手,這些詩人已文明於世,而這些古詩卻不得而知。它們是那樣的孤獨,被衆人所遺棄,不被衆人所知。它們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燦爛。它們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們的發現。

每一首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都是一個伊索寓言,告訴別人一個深刻的道理。品讀古詩,能讓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讓事業的流浪者重新成爲有名的人士。古詩似乎有着讓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細細地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財富,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唐詩三百首》,寄託了中國人對文明的夢想。作爲一個現代人,爲了不辜負古人的希望,我們要爲之而努力,爲之而奮鬥。不僅是爲祖國,也是爲我們自己。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0

起初,唐詩帶給我的印象是單調、乏味的。後來,閱讀了《唐詩三百首》,我對唐詩又產生了新的印象。

唐詩是多彩的。

唐詩,是綠色的。它既是“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嫩綠。嫩得青翠,嫩得可愛;又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淡綠。淡雅的顏色若隱若現。它們不像墨綠有深沉的顏色牽引住人們的眼球,只是靠着一點點淡淡的綠色博得人們的青睞……

唐詩,是紅色的。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淡紅,像泛起了紅暈的少女的臉頰;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深紅,紅得燦爛,紅得似火。

唐詩,是白色的。是那“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潔白,白得純潔,白得無暇。令人陶醉。是那“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白。不是那種純潔的白;不是那種透明的白,而是那一縷縷皎潔的白。白得悲慘,白得寂寥,白得淒涼。

唐詩,不僅是多彩的,也是精彩的。

有“獨憐幽草澗邊生”的荒野之景。描繪了荒山野嶺的獨特環境。令人對野草萌生愛憐之心。

與上句相比,我更喜歡、更覺得杜牧的《江南春》更爲精彩。“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現出了一幅美麗的江南春雨景。黃鶯動聽的歌聲加上鮮嫩的綠葉與紅花,江南城裏到處都是酒家的旗子在緩緩飄動。南朝建造的宏偉寺廟,不知有多少樓閣沐浴在濛濛細雨中。這美麗的春雨圖秀了江南的景,醉了人們的心。

唐詩,是多彩與精彩的!《唐詩三百首》一定會讓你對唐詩有很大的瞭解!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1

一陣陣秋風吹去,如同歲月,一去不返。從古至今,我們的前輩給我們就下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我讀的這本唐詩三百首誦讀本就是其中之一。每首古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蘊涵着許多的道理,它那簡潔又生動的語言,訴說了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那是我國古代的歷史,那是我們中國的成長足跡。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些詩我們從小念到大。小時候我們不懂它的意思、意境,要說是懂,那也是似懂非懂。現在再讀,雖然還是那短短几行文字,但是它教給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啓示。

《唐詩三百首誦讀本》中有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李叔同的《送別》讓我們我體味到深切的悲意淒涼。孟郊的《遊子吟》,白居易的《母別子》它其中蘊含着我們能體會到的母愛,和母親爲孩子的無私奉獻。

當你開啟《唐詩三百首誦讀本》的時候,你會感覺這本書像有魔力一樣,讓你百看不厭,裏面的的每一句話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詩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當你合上書的那一剎那,覺得眼前是一幅山水名畫。這幅畫既淡雅又濃郁,既有別離也有相會,既有慈愛又有怨狠,這幅畫是多麼的真實啊!

我愛《唐詩三百首誦讀本》,也愛留傳至今的古詩,更愛我們的中國,沒有古代人們的智慧,沒有流傳至今的文化遺產,也就沒有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2

放暑假時老師讓我們買了六本書來讀,其中《唐詩三百首》中的《憫農》讓我知道了糧食來的不易。

詩中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讓我感受種田的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我珍惜糧食不浪費。

放暑假時,我回去了外婆家,我們到田裏去收割。田裏真好玩,我們收了兩畝地的麥子和一畝地的蔬菜,收了四天才收完,我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外婆看着心疼,讓我們休息休息。我就想起了《憫農》,知道了種地的辛苦。

小姨說:“吃飯了,都是你們愛吃的!”我吃着飯,覺得飯菜“粒粒皆辛苦”。

在生活中,我的弟弟非常浪費。每次吃半碗就怎麼也不肯吃了。我以前也是這樣,可後來改了。於是我每次都告訴他:“不可以浪費,不然媽媽又要帶你去種地了!”他立馬吃得乾乾淨淨。

《憫農》這首詩寫的是糧食的來之不易,我們現在吃穿不愁卻浪費糧食,如果穿越到打仗的時候就不會這樣吧。糧食,是農民伯伯們辛苦種出來的,我們應當珍惜。生活中人們去吃自助餐,許多人拿的東西多,吃了一半就不吃了,收拾的阿姨只能嘆氣收走了。在餐廳裏大魚大肉的在桌子上卻只吃一半就不吃了。世界上還有許多地方,有的人沒有飯吃,我們還這麼浪費是不行的。

《憫農》這首詩告訴了我們糧食的來之不易,我們不要浪費糧食。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3

人生是短暫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長久的,是無限的。知識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從遙遠的古代款款走來,並且一直走下去,會把知識傳授給每一個它經過的生命。

唐詩,被譽爲“中國詩歌顛峯”。讀了《唐詩三百首》,讓我認識了“詩仙”李白,讀了他的詩讓我認識了“詩仙”,使人壯思雲飛、逸興滿懷,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讓我認識了“詩聖”杜甫,他的詩有着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政治傾向。雖然廣泛,但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中的社會面貌,所以他的詩被後人稱爲詩史。他與李白是好有,併合稱“李杜”。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古長”(調張籍)。李杜的詩,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讀《唐詩三百首》還讓我認識了“小李杜”、李商隱和杜牧。劉熙載曾說:“杜樊川詩雄姿英發,李樊南詩深情綿邈”

……

唐王朝的人才可真多,好詩也不少哦!

離別本是一箇舊話題,但王維的一首《送別》卻寫得很是婉轉動人、餘韻不盡:“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前兩句體現了把友人送走後,自己一個人在家的孤單與寂寞;後兩句寫出了明年的希望,正反襯出今日的依依不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株。卻下水精簾,玲瓏忘秋月。”李白的一首《玉階怨》從自身周圍的環境和自己動作的描寫中,流露出了一個孤獨的形象……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4

具備初中或以上文憑的人都知道,這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裏面的名句。這兩句詩是些送別時的情景。別離之苦,文人墨客筆下的永恆主題。詩人王勃卻一反別離的愁怨,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抒寫送好友上任的情懷。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覺間已來到城外。回望那長安城在三秦的護衛下顯得如此無奈;遙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風煙迷霧中竟是如此悽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會?離別的傷感,襲上王勃的心頭。但想到爲官的友人與自己,上任、調離,實在是平常之極的事,又何必徒傷別離。悲傷的情緒也去了不少。高興地面對別離,只要我們彼此心中着對方,即使遠隔千里,我們的心卻緊帖在一起。念及此時,所有的離愁別緒似乎都已蕩然無存。

送君千里,終有別。在即將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溼潤。“快別像女孩子一樣,流淚送別。看,只要我們彼此心裏有着對方,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這是何等開闊的胸襟,何等超脫的情懷。空間上的距離永遠隔不斷心靈的聯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將千古傳頌。

其實,但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深度還遠遠不夠。在這種樂觀豁達的態度,必然有他存在的社會根源。唐朝是我國的封建社會走向頂峯的朝代,而在初唐,這種繁榮的跡象已經很明顯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所表達出來的豪邁,它的情調和唐朝前期經濟文化走向繁榮、封建社會上升發展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5

英國的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宋代的蘇軾也曾雲“腹有詩書氣自華”,下面我們就來讀一讀詩吧。

就比如唐代孟郊的《遊子吟》,讀了這首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詩人的母親一邊辛勞地爲兒子縫製衣服一邊思念遠遊的兒子的場景呈現在我的眼前。讀了這首詩,我更能體會母愛的偉大,媽媽對我的點點滴滴漸漸浮現在腦海裏。母愛是偉大的,詩中的母親是那樣的愛着自己的兒子,我的媽媽有何嘗不是呢?媽媽懷胎十月生下我,把最好的都留給我,這首詩又一次喚起了我對媽媽的感激!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恍惚中,我彷彿成了那典雅的古代儒生,爲豐富懂我頭上淡藍的逍遙巾。乘上一輛古舊的馬車,馬車吱吱呀呀而去,一到兩邊是一片片火紅的楓樹,把我的雙頰也映得微紅,叫我如何不停下車來多看兩眼?“小令樽前見玉簫,歌曲太妖嬈。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道上越走越遠,而紅樓之上酒興正濃。蕭是那精精製制的玉簫,燈是那花花貴貴的銀燈,音樂就在身邊流淌着……

如今的唐詩不再只是詩,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嚮往,是中華文化的縮影。細讀唐詩,它能給予你智慧;品味唐詩,則可以使其勉勵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紛繁的今日,不妨覓一個清淨之所,心如止水的捧一本唐詩,來領略其中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