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經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意思

詩經1.96W

《國風·秦風·蒹葭》現在一般認爲是爲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接下來小編蒐集了詩經《國風·秦風·蒹葭》意思,僅供大家閱讀,希望幫助到大家。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意思

國風·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註釋

1、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的蘆葦。蒼蒼:鮮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2、蒼蒼:茂盛的樣子

3、爲:凝結成。

4、所謂:所說的,此指所懷念的。

5、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對象。

6、一方:那一邊。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順流而下。一說“洄”指彎曲的水道,“遊”指直流的水道。

8、從:追尋。

9、阻:險阻,(道路)難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幹。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

13、躋(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灘

15、涘(sì):水邊。

16、右:迂迴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灘。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意境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衝擊;讀者可以從這裏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裏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徵,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爲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着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蘊。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拓展:文學知識

“國風篇”是《詩經》中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在“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大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一詩中,我們看到了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已經向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吸血鬼大膽地提出了正義的指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有一些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鬥爭,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在這方面,《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國風”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的思婦的詩,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這一類詩篇的代表作。“國風”中還有數量不少的愛情詩。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給婦女造成極大的痛苦,表達青年男女對美滿婚姻的嚮往和追求,是這類愛情詩的重要主題。《氓》、《穀風》等篇爲我們展示的正是這種生活畫面。而《柏舟》還具有鮮明而強烈的反抗意識。基調健康、樂觀的戀歌(如《靜女》、《木瓜》等),更給愛情詩增添了一種和諧、喜悅的情愫。所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

在“國風”中還有不少民歌對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予以有力的諷刺和鞭笞,如《新臺》、《南山》、《株林》等這一些都是名篇。

《詩經》它以簡樸的語言描摹事物,以樸素的生活畫現反映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國風”中有很好的體現,並且成爲它顯著的藝術特點。在形象塑造上,“國風”也具有 現實主義藝術特色。作者們能透過抒情主人公的內心傾訴,表現他們的歡樂與悲哀,刻畫主人公的行動及其性格特徵。“國風”在形式上多數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衝破四言的規定,而雜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雜言詩。這些隨着情感的波動而富於變化的詩句,讀起來節奏分明,極富音樂性,“國風”的語言準確、優美,富於形象性。精確恰當地使 用雙聲、疊韻、疊字,更增加了藝術魅力。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爲“國風”大大增強了表現力。

雅詩和頌詩都是統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它們在思想內容上無法與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民性的“國風”相比,但由於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

《詩經》是我國古代文學光輝的起點,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它所表現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詩經》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極高的顯赫地位。

標籤:秦風 詩經 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