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精選有關雜文與詩歌範文參考

詩歌2.25W

這個世界其實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雜文,一種是詩歌

精選有關雜文與詩歌範文參考

之所以如此劃分,主要是以文字的源頭和所向爲標準的。雜文是在作者的眼睛和頭腦之間撞擊出來的。而詩歌卻是從作者的心靈中自然流露出來的。雜文的目的是爲了啓發他人甚至想改變社會,但是詩歌的目的只能是感動和撫慰作者自己。不要去揣測雜文作者的那樣一種心理歷程,也許他本身是不可揣測的。我們從雜文中應該收穫的主要是它豐富的內容和理性的思考,乃至睿智的批判。而我們從詩歌中感受的則主要是作者的心情,然後一同分享。

雜文的形式多樣,一般的是就事論事,其次有就事論人,也有以人述事,一切敘述性和評論型的文字都屬於這一範疇。在這一範疇之內然後纔有小說、傳記評說、戲劇的分類。而詩歌的形象似乎更加單純,儘管出於文字的`整齊和壓韻而有“散文”和“詩歌”的稱謂,但在實質上他們是一對雙胞胎兄弟,都是作者心靈筆端的孩子。

在人類的童年時代,最初的作品是詩歌。一切的文字都是作者內心深處的一種呼喚和自然流露,甚至在未有文字之前人類就已經創作了詩歌。魯迅在論述詩歌的起源是說:“人類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的,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法子記下。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先連話也不會說的,爲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擡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道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而雜文的產生似乎應該是階級社會產生以後的事情了。從《尚書》《春秋》到先秦諸子,再到秦漢以來的散文小品戲劇小說,無不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外在要求和折射。

傳統的中國是一個詩歌豐富的時代,在那種相對悠閒的農業文明社會中,人們願意更多的關注自身的靈魂和精神體驗,也有足夠的時間充分的去感受自我。但是隨着近代工業化速度的加快,直到今天的這樣一個“快餐時代”,人們已經來不及過多的關注自己,日復一日,人類的心志已經萎縮,逐漸失去了這種自我表達的能力。上個世紀末,詩人自殺(海子)和殺人(顧城)的事件實質上是中國最後一批詩人向這種無可逆轉的時代爲詩歌舉行的最後葬禮。可以說,中國的詩歌時代已經結束。現在所呈現出的僅僅是這個時代結束之後的一些零零碎碎的回憶或祭奠罷了。

主宰現在中國的已經是雜文。關於雜文的歷史淵源同樣是悠長而輝煌的。但是從歷史的角度觀察任何一個時代的雜文論其數量都無法超過現在。資訊化的時代,人們更多的是要求交流,而交流的語言媒介最佳就是選擇雜文。當然,數量並不等同於質量。在現代社會還有幾位大師級人物可以引領潮流,中流砥柱?在一個失去高度的時代,人人都是“差不多”的。所站的高度,說話的語境幾乎相當。哪裏還有真正的“一家之言”?哪裏還有真正的“個性空間”?四下環顧,發現到處是“性愛”的宣言,到處是“不健康”的口碑,到處是“墮落”的辯詞。難道這個社會真的只能這樣了嗎?

其實我也是這個雜文時代的產物,只是有一點懷念詩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