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如何讓詩歌迴歸“大衆”生活

詩歌2.86W

詩歌迴歸“大衆”生活

如何讓詩歌迴歸“大衆”生活

世界詩歌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每年3月21日慶祝世界詩歌日,目的是爲了推廣詩歌這一優美的文化形式的創作、閱讀和出版。1999年在巴黎舉行的教科文組織第30次大會決定宣佈3月21日爲世界詩歌日。

詩歌,始終是人類追尋的可以自由安放靈魂的棲息地。在“世界詩歌日”到來前夕,由“爲你讀詩”發起的第二屆世界詩歌日音樂會20日在北京奏響,來自不同領域的數十位藝術家以多種藝術形式與詩歌對話,帶大衆感受詩歌的美好與力量。

“爲你讀詩”覆蓋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要用詩歌的力量關注當下,讓詩歌迴歸社會纔有意義。”活動發起人之一黃怒波如是說。在知名企業家的光環下,他還有另一種身份——詩人駱英。作爲“世界詩歌運動”協調委員會13位委員之一,他還是一名用自己在商界的成功反哺詩歌的詩歌贊助人。

在2011年的麥德林國際詩歌節上,“世界詩歌運動”誕生。這一全球性的詩歌組織,包含了全球114個詩歌節、96個詩歌項目,以及來自各大洲131個國家的1178位詩人,以多元文化主義、多樣性和包容性爲核心,透過推動詩歌朗誦、詩歌教育,旨在促進和平、社會公正、人權和自然保護,用詩歌的力量來建構社會、關照生活。

兩年後,“爲你讀詩”在中國掀起了一陣持續至今的讀詩、聽詩的熱潮。它以每天“爲你讀一首詩歌”的方式,倡導一種摒棄浮躁與麻木、迴歸柔軟與真摯的詩意生活方式。如今,“爲你讀詩”已擁有200萬固定聽衆,播出1000多期讀詩作品,累計傳播5億次,覆蓋海內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讓詩歌審美更具普世化、社會化

“‘爲你讀詩’抓住了詩歌的社會性,讓詩人和詩歌從塔中走出來,讓詩歌重新回到了大衆的生活。”黃怒波說。

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無用之用”的中國當代詩歌一度式微。黃怒波認爲文學邊緣化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現象,與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有關,是物質滿足與精神追求之間的'碰撞。“對此我們不必悲觀,物質發達到一定程度後,詩歌和文化就會迴歸,而且這種迴歸將會是長期的。十幾年前無論我走到哪裏一說我是詩人就會引起鬨堂大笑,而如今寫詩似乎已成爲一種時尚。”說起詩歌發展環境的改變,他感受深刻。

第二屆世界詩歌日音樂會以“生態文學”爲主題,更加關注人類面臨的現實問題,使詩歌審美更具普世化、社會化意義。“詩歌應該回到社會現場,不能‘爲賦新詞強說愁’與現實脫節。”黃怒波說,霧霾、水污染等生態問題已成爲當下社會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和詩歌更應該從塔中走出來,去關注他人、關注自然、關心人類共同命運。

我們從來沒有離文化盛世這麼近過

改變已悄然發生。近年來新的傳播模式爲詩歌插上了翅膀,各種與詩歌有關的微信公號和APP紛紛涌現,俘獲了大批粉絲。今天的詩歌,已不僅僅是詩人的個體創作,而是全民共享的盛宴。詩歌從“小衆”迴歸了“大衆”生活。

在“爲你讀詩”第581期,李彥宏朗讀了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歌《當你老了》,點擊量高達300多萬次。“藉助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一首詩歌的朗誦可能傳播給幾十萬甚至數百萬人聽,這是任何一本詩集不可能做到的。”黃怒波認爲,新的技術手段給詩歌和文化的復興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讓詩歌的發展如虎添翼。

“我們從來沒有離文化盛世這麼近過。”談起中國詩歌的未來,黃怒波充滿自信。

“人生路上,且行且詩。”詩歌批評家唐曉渡說,正常的詩歌生態就是讓詩歌成爲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內心需要。而如今,無論是出於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或是想在喧囂中尋覓平靜,詩歌藉助新媒體效應正在以新的姿態走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標籤: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