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詩踐之路探訪詩歌文化

詩歌2.41W

傳統文化乃至詩歌文化在現代社會上處於一種尷尬境地,年齡大的人不問文化,只關注實用性,年輕人不問文化,只關注新潮刺激,文化的作用在現在的人羣中成了一個鮮爲人知的東西,和快節奏社會下產生的利益相比,慢慢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傳統文化,被形式上拉到了社會的末尾。

詩踐之路探訪詩歌文化

這個暑假西南石油大學初暉詩社實踐隊走訪了成都杜甫草堂、望江樓薛濤故居、綿陽西山子云亭、江油李白故居等大量與詩歌文化相關聯的名勝古蹟,探討了當代詩歌和傳統文化發展的問題。

與詩壇前輩餘曉曲相約桂湖

在桂湖公園浮光閣中,實踐隊與格律體新詩網站站長,四川省作協會員,國際詩歌音樂協會祕書長餘曉曲就當代詩歌和傳統文化在當下的發展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討論,餘曉曲首先肯定了實踐隊伍這次實踐的意義,表示非常支援和欣賞,他指出當代大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特別是詩歌文化的學習和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在進一步的交流中,餘曉曲爲實踐隊講述了近代詩歌、格律體詩歌的發展並對初暉詩社實踐隊提出的問題作出了精彩的闡述。最後,餘曉曲說:當代大學生是新一代的詩歌力量,在你們肩上將會承載着未來詩歌的傳承和發展,你們要清楚地認識到身上的責任。透過實踐開始和曉曲老師的座談,實踐隊伍更加明確了此次實踐的方向和意義。

杜甫草堂,詩歌問卷,詩歌到底受歡迎嗎?

實踐隊伍來到了杜甫草堂。經過歷代的修繕和開發,這個曾經爲秋風所破的茅屋,已經成爲了國家級的旅遊景區,景區內遊人如潮,既有附近的居民,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實踐隊向遊客們發放調查問卷,問卷的主要內容是關於遊客對詩歌的喜愛及瞭解程度的調查,以及對詩歌文化現狀的現實思考。

透過對有效問卷的分析,實踐隊得出了以下結論:

一、在杜甫草堂參觀的人羣中,絕大多數人表示自己對詩歌的瞭解程度一般。

二、在被問及對詩歌及詩歌文化的喜愛程度時,大多數人表示對詩歌很喜歡。

三、在問到關於詩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時,超過80%的遊客都表示,詩歌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應該繼續發揚光大。

調查結果表明,現如今雖然詩歌文化傳承形式依然不容樂觀,但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社會的關注,保護詩歌文化的行爲也受到了社會的認同。

你們當代大學生還有很多書要讀,傳統文化的書籍更要去讀,要喜歡讀,要細細品味,傳統文化不抓好,它就要消失,這可是我們中華歷史的瑰寶呀,千萬不能讓它消失。 杜甫草堂裏用手作畫的張世孝老人的一席話更加堅定了實踐隊員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詩歌文化的心。

探尋那些不出名卻該記住的詩人

實踐隊來到望江樓薛濤故居、江油李白故居及綿陽西山子云亭(揚雄紀念地),這三個地方中,李白故居保護的非常好,其次是薛濤故居,西山子云亭揚雄紀念地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透過走訪和調查發現,大多數的民衆對於像李白這樣的歷史上非常出名的詩人非常瞭解,而對於像薛濤、揚雄這樣在歷史上不是很出名但是他們也爲我國詩歌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人卻不是很瞭解,甚至有的人聽都沒有聽說過薛濤和揚雄。

究其原因,一是我們的政府在這方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沒有做的很好;第二是我們民衆對於傳統文化特別是詩歌文化的關注度越來越少,更談不上閱讀經典;第三是像西方自由思想、現代快餐文化的衝擊,我們的傳統文化如詩歌文化越來越找不到一塊立足之地。

話劇表演,重現詩壇歷史人物

在西山子云亭,實踐隊員透過話劇等形式對揚雄一生的片段進行演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現場觀看話劇表演的一位阿姨說:你們的話劇讓我瞭解了揚雄這麼一個歷史人物,原來他就出生在我腳下的這片土地啊。誠然,揚雄只是代表一類人,一類未曾出現在語文課本卻又本應該爲衆人所知的人。這也讓所有的'實踐隊員覺得:無論我們的力量有多麼的渺小,我們都應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宣揚古人的經典。

透過這次實踐,隊員們收穫了許多。實踐隊副隊長李林章這樣說:傳統文化想一塊我心中的聖地,詩歌文化更是我心中的無價之寶,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透過我的實際行動來保護和傳承他們,至少讓我身邊的人瞭解和記住,這是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的責任和義務。

7月18日下午2點半,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夢啓支教團迎來了暑期支教活動的第一個團輔活動。志願者們匆匆吃完午飯便立馬趕到上馬小學操場,在炎炎烈日下佈置場地,夢啓支教團團長陳浩超與隊員魏文軒負責指導團輔活動進行,翟羽菲主持團輔活動,其他隊員積極工作,都忙得滿頭大汗,只爲了孩子下午歡樂的笑臉。

烈日剛去,志願者老師們便帶着孩子們歡快地來到上馬小學操場。團輔分爲兩個環節,搭橋過河和心有靈犀。志願者們向孩子們耐心講解遊戲規則,孩子們踊躍參與遊戲。搭橋過河遊戲鍛鍊孩子們的團隊意識和平衡能力。心有靈犀遊戲鍛鍊孩子們的模仿能力、表達能力和資訊接收能力,孩子們都爭先恐後的參加進來,操場上一片吶喊助威的聲音。天氣較爲炎熱,隊員們把自己的水分出一大半給孩子們。

巴蜀的雨來的匆匆,忽然就下起來了,夢啓支教團隊長陳浩超和上馬小分隊隊長楊陽建議團輔活動轉入多媒體教室,志願者和孩子們開始拉歌比賽。志願者和孩子們首先合唱夢啓支教團爲上馬小學譜寫的校歌上馬之歌,接着孩子們齊聲邀請志願者們獨唱。孩子們大聲喊着:老師您辛苦了,聲音十分洪亮,看着這些可愛而又懂事的孩子,志願者們都十分感動。

沒房子、沒車子、沒妻子、沒孩子,租住在大學博士公寓,卻不時看到他揹着吉他出行,他是文質彬彬的大學教授,他也是甩頭怒號的瘋狂樂手,他就是中山大學量子物理學教授何廣平。科研上,他叫何廣平,他研究最輕微的量子;音樂上,他叫何廣,他卻玩着重金屬搖滾。

7月初,一段9分鐘的中山大學畢業季快閃刷爆朋友圈,6分多鐘開始出現的甩着一頭長髮的藍色T恤衫吉他手引發人們注意,因爲視頻下面寫着,他竟是中山大學理工學院教授。他就是何廣平,牛仔褲、T恤衫是他最平常的裝扮,一頭長髮昭示着他與別人的不同,43歲的他依然顯得非常年輕。

學生時代成立樂隊

我是一半廣州人,一半北京人。與記者對話時,何廣平操着一口京腔的普通話;而在與好友溝通時,他則操着一口標準的粵語。母親是北京人,小學時何廣平在北京度過;父親是廣州人,中學以後他則是在廣州度過。1990年,他考上中大之後,在中大一待就是25年,從本科生、碩士到博士,再從講師、副教授、教授,何廣平在中大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長曆程。

與此同時,他也是在中大才開始了音樂之旅。五六歲的時候就透過短波收音機聽搖滾;中學的時候開始嘗試自己創作;大學的時候開始學習吉他;1995年就成立了第一支樂隊。小時候,何廣平就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種緣分在大學的時候促使他成立了樂隊。

30多篇論文和20多首歌

1998年,何廣平成立了暗瘡樂隊,一直持續至今;1999年,何廣平畢業後留校任教也一直至今。這些年,他的科研和音樂都沒有受到負面影響,反而更多的是促進。他被SCI收錄了論文30多篇,原創的歌曲也達到了20多首。

科比說,他可以看到洛杉磯的早晨;雖然我睡的時候太陽已經出來了,但我卻看不到廣州的早晨,因爲拉着窗簾呢!說起自己的工作時間,何廣平用這句話打趣道。如果第二天沒有課,他的工作一般從晚上12時開始,直到早上七八時才睡,然後中午起牀。

原本我希望科研和音樂是徹底分開的,實際上卻發現有促進作用。他說,至少有兩次音樂對科研啓發的經歷,比如說,星期六我有一場演出,有些科研問題就不能想,結果演出回來洗完澡之後,突然想通了這個問題。換個腦子,換個角度思考,對自己還是有促進的。

當老師時,我不會跟學生說我的音樂身份,在搞音樂時,除非別人問,我也不會告訴別人我在搞物理。我就是兩個不同的人。

標籤:探訪 詩踐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