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詞

念奴嬌崑崙的賞析

詩詞8.88K

念奴嬌·崑崙》毛澤東作於1935年冬天。念奴嬌崑崙的賞析是什麼?以下是小編爲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念奴嬌·崑崙》原文

念奴嬌·崑崙

一九三五年十月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融,江河橫溢,人或爲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爲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念奴嬌崑崙的賞析

上闋都是“橫空出世”的大膽想象。“橫空出世,莽崑崙”,說的是岷山,崑崙山的中支,如毛澤東原注中說“夏日登岷山遠望,羣山飛舞,一片皆白”。夏日登山,能夠看到山峯上的雪本來就是讓人激動的一件事情。這個“崑崙”在詩詞裏代表什麼意象呢?有人說是壓迫中國的帝國主義,我想毛澤東在寫作上闋的時候是沒有這個動機的。當時,一個沒有見過雪山的詩人毛澤東看到這莽莽崑崙,皚皚白雪,怎麼能不激起無窮的想象?站在高峯,把周圍雪線上的山峯想象成條條飛舞的'巨龍是典型的毛澤東式的大膽而又新奇的想象。然後,毛澤東繼續想象了下去。到了夏天,積雪消融後就會變成滾滾洪流衝下山來,但決不至於到“人或爲魚鱉”的程度。紅軍長征翻越雪山的時候,正是盛夏,積雪融化大概並沒有造成水災。而毛澤東說“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這就很奇怪了,即使“玉龍”變成了危害人民的洪水,也只是一種自然現象,並不是人力使然,何來的“功罪”呢?有一種解釋是崑崙山有功罪,讓人評說。巍峨屹立的山脈有什麼主觀的動機呢?似乎不通。我想,是毛澤東自己已經把主觀意志不自覺地滲透到了這種想象當中去,那麼他自己就成爲了這莽莽天地中的一分子,覺得自己能夠像“橫空出世”的崑崙羣山一樣強大,甚至和它們有了一定的關聯,人的力量可以使“周天寒徹”,也可以使“江河橫溢”,這樣才能說是有功或者是有罪。

下闋是更加新奇有趣的設想和議論。“我”既然可以這麼強大了,自然可以跟崑崙對話:你不須要這麼高,也沒必要積這麼多雪。何時可得倚天寶劍,將崑崙山平均切成三段,分給歐洲、美國和日本。這樣的話,全球都太平了。這段想象很能代表毛澤東的後期思想,就是全世界人民的解放和團結。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毛澤東渴望擁有對整個世界的發言權,身在陝北一隅卻有着對“全人類的使命感”,並且有着改造世界的理想和抱負。這種想法放在新中國建立的十年以後,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一度比較強大,還能夠解釋得通。但是,當時中國 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兩萬多人疲憊不堪地到達陝北,西北有馬步芳的騎兵,北面有西北軍,東面有張學良的東北軍,革命的形勢可以說是危如累卵,不說掌握中國的命運,連能否自保也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他居然能夠有“環球同此涼熱”的雄心壯志,可見當時的毛澤東已經預見到了日後的勝利,而他腦海中經常閃現出的“不合時宜”的想法,正好說明了他精神的強大。

誠然,毛澤東豪邁的胸襟和奇崛的想象都是出色的。但是豪邁的英雄主義氣質並不代表能夠把詞寫好。在這首詞的上半闋裏,“橫空出世”的“玉龍”具有巨大的神話色彩和悲愴感,讓人感到堅韌不拔的生命力的巨大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