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詞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詞鑑賞

詩詞2.59W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詞鑑賞

謝靈運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

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宋少帝景平元年(423)秋詩人辭去了永嘉太守的職務,回到故鄉始寧縣的莊園中。這首詩就是描寫詩人徜徉於故鄉山水間的情景。

謝靈運以擅長描繪奇秀的山水景色著稱。如此詩中寫泛舟湖上的景緻:“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就十分醒目。詩人坐在小舟上,看見遠處的林壑漸漸隱沒在蒼茫暮色中,晚霞在愈來愈濃的夜色中消散;近處,湖面上的菱蔓荷葉重重迭迭,在清澈的湖水中投下一片濃重的陰影,水草相互糾纏着,在微風緩流中輕輕擺動……。讀這些詩句,讀者也彷彿置身其境,觀賞着湖山晚景。詩人寫景用詞精美而不失其自然,所以鮑照稱讚謝詩“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湯惠休也說:“謝詩如芙蓉出水。”這首詩的首四句“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憺,安也。從心,詹聲。恬靜安然),寫山水的明媚宜人,一個豔詞麗字都沒有用,卻情境俱出,自有一種淡雅的神韻,確實象一株出水芙蓉,淡妝素飾,在月光下搖曳飄香。

這首詩在景物描寫上運用了擬人手法。如“清暉能娛人”,本是寫人的主觀感受,但是詩人卻反過來說是山水主動地以其清暉,以其靈秀,“能娛人”。又如“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斂是聚意,收爲集意,本是客觀的自然現象,而詩又用了“斂”、“收”二字,頓時使這客觀的自然景象染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林壑、雲霞都被賦予人的意志,一在加重暮色,一在結果餘輝。這種擬人手法,很細膩地傳達出縈繞在詩人心中的那一縷留戀之情,使“遊子憺忘歸”的含蘊更爲深厚。再如“蒲稗相因依”句,詩人把無思維的蒲稗寫得象人一樣有情有意。它們在黃昏的湖面上互相依傍着。正是由於詩人採用擬人的手法寫景物,物我界限在藝術想象中消失了。從而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這首詩在章法結構上,以“還”爲線索,漸次鋪敘了一天的行蹤及歸後的情景。開頭四句總結性的說出自己遊玩一天之後的體會,覺得石壁的山水林泉,無論清晨還是黃昏,都各呈清妍的情態,令人憺然忘歸。而“遊子憺忘歸”句又引出下文“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點明出谷與登舟的時間。詩人何以清晨從石壁動身,直至夕陽將墜纔到湖邊呢?這正因爲“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在這裏,詩人的筆法回還往復,前提後攜,層層渲染,處處呼應。“入舟陽已微”句還暗釦詩題“還湖中”,故而下面“林壑”四句細緻地描寫了泛舟湖上的遠近景色。接着的“披拂”二句,寫舍舟登岸,高臥於東窗之下。最後四句,寫他心情欣然自得,不由想起了老莊哲理和養生之道。通篇層次過渡自然,次序井然不紊,而最後的哲理思索又與開首四句總結性的.詩句遙相呼應,更顯得章法嚴謹。

詩人在藝術上,還採用了時空相間、虛實、詳略相間的手法。通篇的空間,由實入虛,由虛轉實;通篇的時間,時而倒溯,時而順流。時空的幾度變換,使得詩歌的內涵更加深廣,意境更加開闊。泛舟湖上的景色及高臥東扉之下的情景,都寫得很細緻,這是實寫。而從“出谷”到“入舟”,從早至晚,從石壁到湖畔,則是虛寫。這不僅使詩歌剪裁得體,無繁蕪之累,同時,它造成了一大段空白的時空,使讀者得以盡情地馳騁藝術聯想。

魏晉以來的士大夫們常借山水言玄,謝靈運也不例外。不過,這首詩並不是“淡乎寡味”的玄言詩,而具有融情、景、理於一爐的特點。如開首四句雖然着重寫遊玩山水的情致:“遊子憺忘歸”;但同時也寫到景:“山水含清暉”;也寫到理:“清暉能娛人”。而最後四句富於哲理性的結論又是源於詩人對於山水之景的親身感受。因而“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神理流乎兩間”(王夫之《古詩評選》)。真摯的情感,精美的景緻,高奧的哲理,這三者在詩人的筆端相互滲透,相互發明,從而使這首詩具有一種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