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詞

宋代詠梅詩詞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詩詞7.47K

宋代詠梅詩詞是詠梅文學的創作頂峯,表現了梅花審美文化的多樣性。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宋代詠梅詩詞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歡迎大家閱讀!

宋代詠梅詩詞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宋代由於社會、審美、宗教、經濟、領導因素等各種各樣的原因,文人們形成了戀梅、賞梅、詠梅之風。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纂的《全宋詩》(1991-1996年,第一版)約4000卷,60冊,共收詩約二十五萬四千首,梅花題材之作(含梅畫及梅花林亭題詠等相關題材)佔1.85%,計四千七百首。《全宋詩》11萬餘位詩人中有六百多人都作梅花詩,令人稱奇。《全宋詞》(唐圭璋編,中華書局1981年第一版)收詞計兩萬零四百首,其中詠梅詞1120首,佔5.6%[1]。宋人文學創作中詠梅風氣是一種特殊並且重要的文學現象。它對後代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物質層面的影響

(一)詠梅詩詞作品數量可觀

宋代所形成的這種詠梅風氣,爲後代留下了許多的詠梅篇章。據今人程傑調查;現存宋代詠梅詩詞是宋代以前詠梅詩詞的50倍[2]。宋代詠梅作品數量之多,十分罕見。在宋代,詠梅詩詞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峯造極的程度。詠梅專題聯章組詩多。如宋初林逋“孤山八梅”,梅堯臣《京師逢賣梅花五首》,首開七絕聯章詠梅之方式。蘇軾以文壇盟主, 有《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都是十首以上的組詠,對宋詠梅之風盛行影響較大[3]。後人在詠梅時,總是或多或少的有宋代詠梅詩詞的影子。黑格爾說:“每一門藝術都有它在藝術上達到了完滿發展的繁榮期,前此有一個準備期,後此有一個衰落期” [4]。在宋代以後,雖然也不乏寫梅的高手,如元代的王冕,它的《墨梅》就是一首詠梅佳作。但是從整個時代來看,宋代的詠梅篇章數量之多、質量之好,無與倫比,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精美的一筆,給我們的詩詞寶庫裏留下了吟詠不斷的千古絕唱。

(二)詠梅題材的繁複繁衍

除了大量的詠梅詩詞以外,詠梅創作的繁榮更是賞梅情趣內涵的拓展及創作活動的外延。宋代是歷史上賞梅、品梅的興盛時期,不僅有大量的詠梅之作,還出現了許多的栽種梅花的專門著作。南宋范成大爲“中興四大詩人”著有《梅譜》,記所居範村之梅十二種“江梅、早梅、官城梅、古梅、重葉梅、綠萼梅、百葉緗梅、紅梅、鴛鴦梅、蠟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藝梅的著作,它的地位不言而喻。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周師厚著有《洛陽花木記》,記載“雜花八十二品”:“黃香梅、紅香梅、(千葉)、臘梅(黃千葉)、紫梅(千葉)。”“桃、李、梅、杏、蓮、菊各數十種”[5]。品梅專家南宋張俊曾孫張功甫著有《梅品》一書;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譜》分上、下兩冊,收錄 100幅圖,是中國第一部專門描繪梅花情態的木刻畫譜,也是中國最早的木刻圖籍。因宋時畫像俗稱爲喜神,故名。分別描繪蓓蕾、小蕊、大蕊、欲開、大開、爛漫、欲謝、就實等梅花的種種形態。南宋初黃大興,字載萬, 號岷山耦耕, 蜀(今四川)人。其選錄唐五代至南北宋之交的詠梅詞410多首,編10卷《梅苑》, 爲現存最早的專題詠物詞選, 也是現存儲存較完整的宋人選宋詞的最早選本[6]。這些著作都爲後代留下了不少植梅、賞梅、畫梅、寫梅的趣聞佳話。爲後代留下了許多關於梅獨特的歷史。

(三)詠梅詩詞豐富、發展了中國古代抒情文學的內涵和表現手法

入宋後的詠梅文學首先表現出物色徵逐、追求賞心悅目的主動意態和情趣。如林逋在《孤山八梅》中描寫梅花“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幽雅形姿,體現出閒靜淡泊的隱者意趣,奠定了梅花作爲人格寫意的審美髮展方向。至宋詠梅豐盛時期,梅花不僅是一個清新芳菲的審美對象、更逐步被賦予君子“比德”品格的意義和思想價值,從而上升爲崇高的文化象徵。宋詠梅作品運用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它們豐富、發展了中國古代抒情文學的內涵和表現手法。文人們想盡妙法,從各種各樣角度寫梅,運用各種各樣的藝術手法寫梅。宋人大量發展起以物類聚、渲染烘托、旁敲側擊、橫斜取勢的手法,林逋首開此例。宋著名畫家楊無咎(字補之,號清夷長者)的《御街行》:“破寒迎臘吐幽姿,占斷一番清絕。照溪印月,帶煙和雨,傍竹仍藏雪。”即爲詠梅側面烘托描寫一例。宋人詠梅有白描、設問、比興、象徵、比較、比喻,寫了千姿百態的梅花,塑造了梅花這一崇高的形象。又用了亦物亦人、人花一體、追新求異、側面烘托、以物寓情、造境鋪色、以賓襯主,將自己和梅花融爲一體。用精煉的語言將梅臨寒傲雪的高潔品格寫了出來,同時將自己對梅的情感寫得淋漓盡致。

二、精神層面的'影響

在上古人們的心目中,梅即被視作和羹,意謂梅是上等的調味品。但是,隨着時代的變遷,對梅的審美態度不斷改變、審美意趣不斷拓展。到了宋代,梅的外觀、標格逐漸凝定了下來。中國文人向來重神不重形,宋代所形成的詠梅風氣,使梅花的自然品格和人文品格得到了高度讚揚。梅花不僅僅是一種用來贊詠的植物,它最終上升爲重要的文化象徵,更重要的是從而成爲了中國民族性格的一個象徵符號。

(一)讚揚梅花凌寒獨放、傳遞春信的品格

梅的美在於它成爲了中國民族的精神美的象徵。它奇特的自然屬性,符合了中國人的道德觀和理想追求。梅花豐富的內涵――報春而不媚春,自傲而不狂妄,高尚而不俗氣,有追求而不霸道,更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性的體現,文人愛梅就有了雙重的意義。如陸游《梅花》一詩:“玄冥行令肅冰霜,牆角疏梅特地芳。屑玉定煩修月戶,堆金難買破天荒。了知一氣環無盡,坐笑千林凍欲僵。力量世間誰得似,挽回歲律放春陽。”梅花凌雪吐豔,寒冬飄香,更送來春的生機和希望 。這與君子所推崇的高潔品性、兼濟天下的氣節相符合。

(二)謳歌梅花孤高亮節的清姿神韻, 寄託君子的“比德“理想

張先,字子野,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梅苑》收錄其《漢宮春. 蠟梅》中讚揚梅花“更孤標俊格, 非雪凌霜“,”應爲是、中央正色, 東君別與清香”[7]。從以上詠梅詞盛讚梅花傲雪抗寒的鬥爭精神看, 就體現出中國古代君子“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的志向抱負和感時傷亂、救濟時艱的社會責任感, 表達作者梅品即人品,物人同一的氣節操守。

(三)借詠梅寄寓詞人的身世家國之感或身世飄零之悲與愛情友誼之象徵

陸游《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詞人借孤單落寂的梅花迎雪吐豔、凌寒飄香,表達其鬱郁不得志、報國無門的苦悶,透過梅花自然代謝描寫梅花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用人格化的梅花抒發自己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爲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傲骨。如表達情思的詞作,洪适《臨江仙》:“相思憑過雁,飛送一枝梅”。

宋代詠梅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體現了梅文化繁榮昌盛的生動圖景,而且主導了梅花審美的基本方式和理念,代表了這一領域文化意識發展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