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關於描寫蓮花的散文

散文3.17W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描寫蓮花的散文,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描寫蓮花的散文

關於蓮花的散文:陽光裏的蓮花

有一個清雅的夢,多姿多彩地飄然而至,帶着縷縷沁人心脾的芳香,變幻莫測地向你展示出醉人的笑意。濃郁的花香淨化了你的詩情,爲你高貴的思想增添新的動人。清水悠悠,玉蓮迷人,清純高潔的蓮花可是陽光裏一個美麗的夢?

冰清玉潔的蓮花一朵一朵綻開在湖面上,碧油油的蓮葉恬靜的搖曳在水上,忽而有幾尾漂亮的金魚悄悄的繞着蓮花莖遊過,愛蓮的你是否覺得有這潔白花瓣的蓮花可是你夢中的美麗?遠觀靜美綻放清姿的白蓮花,情不自禁的吟詠,清水芙蓉香甜蜜,如花美人穿紫衣,冬去春來如夢裏,細數蓮葉情依依。春日綻放美麗的仙荷,何嘗不是人間最聖潔的點綴?

出水芙蓉有着純潔的語言,她冰清玉質的香瓣,如夢似幻,令觀賞蓮花的你心生善念,禪意緩緩,聽,水裏可愛的金魚在悄悄私語,訴說心中無邊的快樂。早晨的時候,愛蓮花的人們走過湖邊,細心地欣賞着蓮花醉人心神的美麗,也許每個人都願意象荷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永遠芳香四溢。

南方水鄉楚楚動人的蓮花,是生長在北方的我向往的神奇。

關於蓮花的散文:蓮花

六祖壇經:“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心量廣大,所以猶如虛空。無嗔無喜,所以自性真空。佛門又稱空門,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門,早已超脫涅磐。

林清玄寫的文章《清淨之蓮》:“在人間尋求智慧也不是那樣難的,最要緊的是,使我們自己有柔軟的心。柔軟到我們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們動容顫抖,知悉它的意義。”

今日廣州下了暴雨。我想起林清玄的文章:“下雨的時走在街上,有時會不自覺的落下淚來,心裏感到憂傷。水性不二,我們心中的憂傷不就是天上的雨嗎?”人世間是有萬般悲苦的,但是雨下過,我們也會常因爲雨水的清洗而成爲明淨的人。

車行途中,一股小小的龍捲風颳倒了高速路邊的大樹,大樹傾倒在寬闊的馬路中央。高速路上的汽車在倒下的樹前嘎然而止;無法通行,只能倒頭,轉向另一條通道。樹有生命,風無情。龍捲風颳倒的這棵樹,或許前世是這風的冤孽。風在颳倒樹之後悄然散去。因偱果報,風有風的執着。而我們在世間,只能尋求沒有阻礙的通道前行。

一棵樹倒了,鬱鬱蔥蔥的生命全部回報了生它養它的土地。風固然不眷戀,樹亦然不埋怨。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風和樹的緣,終於從此飄散。

落寂的雨中,突然有所思念。思念曾經愛過的人,思念還在愛着但是不能在身邊的人。佛陀曾說:“情感是由過去的緣分與今世的憐愛所產生,宛如蓮花是由水和泥土這兩樣東西所孕育。”是的,過去的緣分是水,今生的憐愛是泥土,然後開出情感的蓮花。人的情感如果是蓮花,就不應該有任何的染着。假如我們會思念、懂得思念、珍惜思念,我們的思念就會化成情感蓮花上清明的露水,在清晨或黃昏,閃着炫目的七彩。

思念是多麼美麗的情感;而最美麗的,是在思念中拔起身形,看這世間波濤洶涌的情愛與執着,認識這世間永恆的無常、空幻。有博大的胸懷,才能悟菩薩之道,在思念中充滿悲天憫人之心,化念想之苦楚,得照世之明燈。

傳說二祖慧可在沒有開悟之前法名叫神光,他爲了表示自己獻身佛法的決心,揮刀砍斷左臂,呈獻給達摩。達摩於是對他說:“諸佛爲了求法,不惜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你立雪齊腰,斷臂求法,可見你的誠意。你說你有什麼困擾,看我是否可以爲你解除。”

神光於是說:“我的心不安穩,請師父爲我安心。”達摩說:“你把這個不安的心拿出來,我替你安。”神光自己思考心在哪裏,尋找了好久,說:“我找不到它。”達摩說:“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

於是達摩爲他取名慧可。慧可於找不到處,而有一個轉身,終於豁然大悟。

無心即是安心。心若不安穩,不如且先拋棄這顆心。世人的煩惱本空,如果能夠保持一顆平實不亂的真心,佛性當下就會開顯。

我本無心。其實,或許世上本無我。

關於蓮花的散文:蓮花

蓮花生在揚州的一戶富貴人家,算命的說過此子長大了要當揚州之首。蓮花並不是個女孩子,而是個男孩,一個男孩爲何會叫蓮花這個女孩兒常取的名字,卻另有一段由來。

原來蓮花之母郭氏懷蓮花之時,夢到在一座廟前有一片荷花池塘的觀音廟裏上香拜佛,其後見到蓮花投懷,便給這個孩兒取名蓮花。

蓮花雖是男孩,卻生得清秀雅人,真有如那蓮花本意,超然脫俗,長得甚是可愛,人見人喜。

蓮花長到五歲之時,家裏又來了個算命先生,說此子在家不宜,多有犯衝,需到遠隔三山之外,才能平安。

郭氏不允,念道我兒乃是我心頭之肉,怎可隨便送於世塵之中吃苦,安於家中,送入學堂。

不想這年蓮花心性開始漸變。

學堂裏有位老學究,教習四書五經,平日面色陰沉,不喜言語,但上得學堂便開敞細說,頗有名氣。

只因他學問實是城中最高,雖性情孤怪但授業有方,各家父母只得把小兒託於他手,雖嘴上不言,心中卻仍藏有一絲不快之意。

老學究六十有餘,孤身一人,愛喝悶酒。蓮花初上他課,勤奮苦讀,卻不想幾日下來,手上卻捱了不少尺板。

郭氏見愛子這般,心中哪能忍下,尋到那老學究問清事理,卻不想老學究瞪着個眼怒斥道:“其子心性極易被左右擺佈,不是其意志不強,而是其命中註定有此大難。我若不以戒尺打他手心,以求心觸神靈,實不能教也。”

郭氏回道:“我兒自來學堂,功課從不曾怠慢,夜夜苦讀,課業第一。你卻爲何要如此百般刁難,無故打罰於人。難不知爲人師表當以仁愛示人嗎?你還說我兒命中犯有大難,盡咒我兒之心表於面上。”

蓮花聞母親郭氏回言,心下記恨,口中咬牙切齒,把手中的四書五經撕個粉碎,口中怒道:“老賊!屢次羞辱於我,我若不報此仇,不能瀉我心頭之恨。”

――雖五歲孩童之齡,卻非五歲孩童之心。從此棄文從武。

蓮花家中有人舊親,原是做過殺人買賣,在江湖混過,後犯了命案要被殺頭,族母可憐其人,求族人救他一命。蓮花家是族中首富,自然出的銀子最多,透過衙門買回了其一命。

那人名叫王有霸,聽這名就似兇惡之徒,果真人如其名。王有霸被蓮花家所救,感恩不盡,立誓要報答此救命之恩。

蓮花父親對這個兄弟卻是眼中鄙夷,只是礙於族母情面纔出得此資。王有霸雖嘴上報恩,實則本性不改,見蓮花家富貴,暗中又有了些包禍之心。

蓮花一眼即看破這些虛虛詐詐的事情,他很反感,也很痛苦,卻也很暗中較勁。他恨,恨爲何出生如此,別人眼中的榮華富貴對他來說什麼都不是!

既然如此,不如好耍一把!

蓮花心下如定,不再痛苦於中,丟下手中筆,舞劍於林中。

蓮花初拜師傅不是別人,正是那王有霸。王有霸使得一手“九轉奪命刀”橫走江湖數載,只所以被官府所捉,實不是他技不如人,乃是有人告密所致。這告密人卻又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徒弟,一個花酒和尚。

花酒和尚許大通,原本是少林寺的戒僧,身材高大,好喜美酒,更喜美色。

許大通爲何能做成那戒律院的首座大弟子,卻不是靠着自己的本事。他出家之前是洛陽地上有名惡首,魚肉鄉里多年,沒人能治得了他,說也奇怪,那許大通長得醜陋無比,卻仍有美豔女子主動投懷送抱,真是令人怪哉。而主動投懷的女子又非許大通強逼,不過是否強逼,誰又能說的清呢。

許大通認爲自己有這本事,到處顯擺。江湖上的事情就是這樣無常,有人爲財,有人爲名,有人爲色,當真有眼紅之人尋來只爲看不慣許大通豔福。按江湖上的'話就是別在老子面前顯擺。

許大通當真得罪了高人,那高人在一深夜之間殺光了他一家老小,更姦淫了所有與他有染的女人。可憐許大通平日空有一身蠻力,卻在這會只能眼看家中遭遇慘劫,更慘的是那作案之人把所有作案案情都推到了許大通身上,平日睜着一隻眼的地方官員此時卻完全變了臉,即令秋日問斬。

許大通的故事只說到這裏,蓮花也知道這些,至於他如何逃得生天,又如何做得王有霸的弟子卻是不得而知的事情。更怪的是王有霸被許大通出賣差點沒命,逃出生天之後也沒有找許大通算帳,以王有霸的性格此舉真是讓人匪夷所思,許大通做出這般欺師滅祖之事,竟也心安理得地呆在王有霸身邊。兩人彷彿無事一般。

蓮花學王有霸的“九轉奪命刀”極快,三十九招刀路只學了一年便全融會貫通,更勝於王有霸使出,而蓮花僅六歲而以!

蓮花六歲之齡便有如兒戲般容易使出“九轉奪命”刀法,王有霸實是心中震驚,感到此子實不是普通之孩,小小年紀卻學會了他花了十年功夫練成的刀法,堪稱武學奇才。王有霸沒有愛才之心,只有妒才之心,見蓮花如此了的,心下毒計上心。哼,你會學,我便要你學些有害身心的武藝,要你死無葬身之地,更恨的是蓮花全家。

蓮花學會了“九轉奪命”刀,第一個做法便是把刀砸了個粉碎,猶如當年他手撕四書五經般。

他當年恨的是村中的那個老學究,如果他不再恨了,因爲老學究死了。病死於家中,死前有一言託給蓮花,要蓮花出家!

“哈哈!可笑,老賊卻要我出家!只恨我不能親手殺這老賊,老賊卻撒手歸去了,算得他便宜。”

蓮花對着空中大笑,笑畢又大哭,瘋瘋癲癲。

人們都說蓮花瘋了,學了那邪功走火入魔了,也有人說是當年的那個算命先生話中應驗了,蓮花在這城中犯了命劫,鬼魂纏身,心性大變了。

蓮花終於不告而別,離開了家中。

蓮花的不告而別,郭氏哭得昏天暗地,家內布出重金四下派人尋找。

蓮花把許大通帶走了,跟着許大通去了洛陽,找洛陽的靈智大師,他真的要去出家了!

許大通只所以會跟着蓮花還不是因爲王有霸暗中指使,王有霸始終不放心,猜不透蓮花心中埋的是什麼藥。

靈智大師,洛陽龍陽寺的高僧,高僧從不在外人面前動手,成天只做那唸經的和尚。

和尚的生活就是那般的枯燥無味,難怪許大通會受不了青燈燃佛,去做了酒肉和尚。

原來人的本性是如此。

人性本惡,並非本善,只是因爲得到了佔時的滿足而表面顯得善罷了。

這句原話不是蓮花所想出來的,而是春秋戰國時某思想家所書表明的理論罷了。

靈智大師見有個如此靈秀的小孩找上門來要入自己下門,那原本枯黃的面色彷彿回覆了不少血色,口答道:“甚好,甚好。”

枯手一招,要蓮花近身。

蓮花見靈智大師這副模樣,心下駭然,他跟着殺人不眨眼的王有霸和許大通都不曾怕過,還是他早已忘記了什麼是怕意。而這靈智和尚,僅是那枯手一現便讓他感到心下駭然。

這並非是武功。

靈智大師把蓮花安置寺內,拒許大通於寺外。許大通雖不滿,但因心怕靈智大師把他認出是少林寺的和尚來,只得離開龍陽寺。

靈智大師哪能認不出許大通是何人,只是許大通在他眼中不過爾爾,不值得一提罷了。

靈智大師即收了蓮花爲徒,就要給他剃頭納香,蓮花卻不肯剃頭,不願歸依佛門。

不符世間的常事總是在會常事下發生。

靈智大師也笑笑,言道:“阿彌陀佛,我本吃齋唸佛,如再問不是強人所願了。”

那蓮花卻也笑笑,回言道:“大師,如這般,爲何不招那許大通入得寺內,大師要把許大通趕出寺外,不是心有鄙夷之意麼?”

靈智大師向天狂笑:“我道我不狂,今有狂子到爾。”即令蓮花劈柴煮米,掃地洗衣。蓮花統統樂意接下,有些事他願意,有些事不願也是逼迫不得。

龍陽寺在洛陽也是個大寺,香火鼎盛,蓮花要做那些平凡雜事卻屬不易,但小小蓮花身上卻有着一股力量,做這些摻雜之事也難不倒他。

靈智大師每看蓮花如此,常撫掌喜道:“甚好,甚好。”

許大通雖不在寺內,但透過他營造的網絡打聽到了蓮花在寺內的一舉一動,聽聞平時嬌養的小公子卻能在寺內安然做那些雜事,心中十分不解。

標籤:散文 蓮花 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