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邂逅狄閣老散文

散文2.36W

中伏時節,到太原出差辦案,抵達目的地辦理好入住手續時已是黃昏。吃罷晚飯,我和幾個同事便在太原的一條大街上閒逛起來。走着走着,竟來到了一座街心公園。此時,公園裏的燈還未亮,一切都籠罩在一片朦朦朧朧的暮色裏。公園裏的人很多,有的在激情地跳着廣場舞,有的在安閒地散步,三三兩兩的年輕人說笑着從我們身邊經過,一切都顯得那麼祥和、安逸。不知不覺中,光線越來越暗,就在我們準備折轉身往回返時,我卻突然與一尊塑像差點撞個滿懷。

邂逅狄閣老散文

塑像是一個古代人物的上半身,峨冠博帶,長髯飄灑,面容清瘦,精神矍鑠,特別是他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透着一股犀利與睿智,彷彿能洞察一切,給人一種能透視靈魂的感覺。我仔細地打量着這尊青銅質的塑像,默默地感受着他向我傳遞出來的一切資訊。當同事用手機上的手電筒照亮塑像基座上的人物姓名時,我驚得不由得後退了幾步,“狄仁傑?狄閣老?”我禁不住脫口而出,“天哪,我竟然在這裏遇見了我奉爲神明的偶像!”於是,我讓同事們先回旅館,打算坐下來好好地與狄閣老聊聊。

其實,在太原遇見狄閣老應該不至於像我這樣大驚小怪纔對,因爲狄閣老原本就是太原人,太原人給自己家鄉的古代先賢塑像,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只不過我事先沒考慮到這一點,或壓根就沒想到會近距離地與狄閣老接觸罷了。

狄仁傑,字懷英,山西太原人,武周時期傑出的政治家。狄公一生,宦海沉浮,爲人正直,嫉惡如仇,把孝、忠、廉稱爲大義。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幫,對武則天弊政多有匡正,其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啓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對這一切,我是早就知道的。一本《狄公案》不知被我翻看了多少遍,狄公平斷冤獄、整肅朝綱的故事早已深入我心。而荷蘭偉大的漢學家、外交官、小說家高羅佩用15年的時間,寫成的140餘萬字的《大唐狄公案》,更是詳盡地描述了狄公在州、縣及京都爲官斷案、爲民除害的傳奇經歷。他筆下的狄公,迥異於中國傳統公案小說中的“青天大老爺”,有獨到的辦案風格。重效率輕縟節,講操守善變通,重調查推理,而不主觀妄斷。此書英文版一經面世,即在歐美引起轟動。至今已被譯成十餘種文字,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生的必讀之書,並有高羅佩生前的手繪插圖。自此,斷案如神的狄仁傑,被西方讀者稱爲古代中國的福爾摩斯。

2003年——2010年,國家一級演員樑冠華先生在《神探狄仁傑》系列電視連續劇中飾演了狄仁傑一角。剛開始,我還擔心樑冠華先生身形太胖,演不出狄公的精明睿智,會影響了狄公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然隨着劇情的發展,胖胖的狄公已在我腦海裏紮了根。我想不到樑老師的演技是如此得精準和到位,直把個狄閣老沉穩、果敢,睿智、大度的風采演繹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自此,他所出演的電視劇,只要是有時間,我都會一集不拉地追着觀看,但無論他再飾演什麼角色,我總覺得有一種狄閣老的影子在裏邊。

夜風輕輕地吹拂着,公園裏的燈也漸漸地亮了起來。我席地而坐在狄公塑像前邊的水泥地面上,默默地打量着這個與我相隔了將近1300年的老人,一幕幕早就爛熟於心的故事,不由得又浮現在了我的腦海裏。

鳳儀年間(公元676年11月——公元679年6月),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寺丞。大理寺爲官署名,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掌管刑獄案件審理,長官名爲大理寺卿,位列九卿。他在一年內判決積案一萬七千八百餘起,卻無一人訴冤。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意味着即使一年中他一天都不休息,也得平均每天斷案達49起。如此輝煌的政績,別說是偵查辦案手段和調查取證技術都很落後的唐朝,就是在現在科學技術日臻發達完善、取證設備日益精準先進、公檢法司分工明確、責任明晰的條件下,也絕對是一個奇蹟。兢兢業業、勤勉盡責、埋頭苦幹、廢寢忘食等一系列的詞語一股腦地羅列在他的身上,都一點也不爲過。望着狄閣老,一股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一種親切之感倍增溫馨。

狄公早期擔任幷州(太原)法曹時,同僚鄭崇質要到很遠的地方去辦案,但他的母親卻年老多病。爲了不讓家中的老人思念兒子、不讓自己的同事掛念家中的老母,狄公主動去見幷州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出行。藺長史聽後非常感動,他曾多次對人說起:“狄公之賢,北斗以南,僅此一人而已。”事後,藺長史聯想到自己與司馬李孝廉之間的不和,深感慚愧,便主動與李司馬和解。後來,人們遂用“斗南一人”比喻天下絕無僅有的人才。替人着想、和睦同僚、勇於擔當、大局觀念等與人相處的法則,於古是,於今也是。

親情,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難以割捨的牽掛,狄閣老也不例外。有一次,他登上太行山,回首南望,見天空中一片白雲在飄飛,便情不自禁地對身邊的人說:“我的雙親就住在那片白雲下邊。”那時,狄閣老的父母遠在距離幷州一百多公里以外的河陽,在交通條件不發達的年代,就算是快馬加鞭也得一天。更何況狄公百事纏身,哪有那麼多空閒時間去過多地回家侍奉雙親啊!他就那麼定定地立在山頂上,直到白雲散去方纔離開。

都說自古忠臣多死諫,而狄閣老的勸諫卻是那麼得體、那麼合情合理,以至於以暴烈出名的武則天不但經常屈女皇之尊聽從他的意見,而且還對他格外倚重、信任。這方面,對於滿朝的文武百官來說,都是望塵莫及的。她經常親熱地叫狄仁傑爲國老,而從不直呼其名,每當狄仁傑提出告老還鄉的請求時,她都不予批准。每次狄仁傑來朝見,她都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並言辭懇切地說:“每當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我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此外,武則天還免除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的義務,並告誡官員:“如果沒有十分重要的軍國大事,就不要去打擾狄公了。”

對於他們二人來說,一個恪守君臣之道,忠心耿耿,盡職盡責;一個注重才能品行,任人唯賢,從善如流,這纔是正常的君臣之道,這才演繹出了一段狄公解夢復唐的佳話。“陛下畢竟是李家的媳婦,您傳位於盧陵王,是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在陛下千秋之後子孫定當香火供奉。若陛下立武承嗣爲太子,您幾時聽說過侄兒將姑姑配享太廟的呀?陛下與其日後被李氏宗嗣逼宮退位,還不如自行禪讓,還天下於李唐。否則,後果將是爲臣所不願見到的啊。”最終,武則天聽從了狄仁傑的勸說,接回了太子李顯,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一時間,滿朝文武、天下百姓無不歡悅。

公元700年,狄仁傑病故,武則天傷心地說:“朝堂從此空矣!老天爲什麼這麼早奪去了我的國老!”並廢朝三日,追贈他爲文昌右丞,賜諡號文惠。

想到此,我的眼裏已經溼潤了。我知道,如此感天動地的君臣之情,是泱泱封建社會的君臣之間所不曾有過的。就讓我這喜悅的淚水,在狄公面前盡情地流淌吧。

《舊唐書》上曾記錄着一件狄公祠堂在砸毀的事,事的起因便是狄公的兒子貪婪殘暴所致。狄閣老在擔任魏州刺史時,因爲政績卓著,當地百姓爲他建立了生祠。後來,他的兒子狄景暉也來到魏州任職,本該秉承父訓、發揚光大的他,卻貪婪殘暴,魚肉百姓,受到百姓的痛恨,一怒之下,人們便砸毀了狄公的生祠。狄仁傑知道此事後,氣憤異常,斷然罷其兒子的官職,停其俸祿。不少大臣一再爲狄景暉說情,希望狄公給兒子一個知過改錯的機會。狄景暉也跪在父親面前揮淚求饒,並表示重新做人。但狄公仍然堅持貶子官職不變,並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賢者當舉,貪者當罰。這是用人之道,興邦之法。”

此時,我驀地想到了那句膾炙人口的歌詞:“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盤的星。”一把桿秤,計量的是重量,體現的是平衡,稱出的卻是天地良心、公平公正,稱出的卻是家國情懷、社稷大義。

夜已經很深了,公園裏早已安靜了下來,就連蛐蛐的叫聲也聽不到了,唯有滿天的繁星眨着眼睛注視着這人世間的一幕情景。我默默地站起身,擰開同事爲我留下的那瓶礦泉水,打溼手絹,仔仔細細地爲我心目中的偶像擦去帽子上、臉上、衣服上的點點塵埃。月光輕柔的夜色裏,我虔誠地朝着狄閣老彎下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