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關於讀書的散文

散文1.52W

讀書是學習,讀書是充實,讀書是體味文化,讀書是回顧歷史,讀書是精神的旅行,讀書是思想的馳騁。

關於讀書的散文

關於讀書

近年來,時常有人調侃亦或自謙“人醜就要多讀書”。這一說法似乎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

因爲大學學的是播音與主持藝術,身在藝術類院校,周遭的同學個個儀表堂堂或者美若天仙,如此一來可能不乏有人認爲自身是沒必要多讀書的吧。因而讀書到底有什麼實際用處,這樣的問題也就時常在耳邊響起。

而關於這個問題,老實講我一時半會兒還真是答不出來,因爲這個問題背後的含義,說得更爲直白一點就是:讀書能當飯吃嗎?好吧,讀書不一定就能給你帶來物質上的財富,即使能,也不會是立竿見影的,因爲讀書實在是一個安靜的慢活計。那麼這樣一個“慢活計”又究竟有何樂趣所在呢?

我人生讀的第一本書到底是什麼書,已然不記得。但是對《唐詩三百首》的記憶卻頗爲深刻,倒不是因爲後來理解的其詩歌造詣,那時年紀尚小並不能真正理解詩中的美。而是因爲大人們總是會逼迫我在人前表演、背誦詩句,不但將一開始的勃勃興致消磨殆盡,甚至讓我對詩詞都產生了一定的畏懼。可見讀書的樂趣,並不在於能在人前展示和炫耀。

當然,也謝天謝地,上學之後還是因爲虛榮心的唆使,倒始終也沒丟掉閱讀,後來竟也慢慢養成習慣並開始發現和體味其中樂趣。

雖是始終堅持閱讀,但真正開始大量的讀書,還是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從小接受的教育便是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長大之後,受環境影響也時常叫囂要“說走就走的旅行”。而那時候我已經在大一的時候利用平常的假期和寒暑假,從南到北遊走了全國30餘座城市,也是時常說走就走。旅行途中也會帶上一兩本書,但主要用於抵禦在火車上的無聊時光,且時常還是會被窗外的景色所吸引或者被打擾,並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書中的字裏行間去。而越往後也越發意識到—或許真如友人所說: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所以在大二的時候我開始靜下來認真讀書,一有閒暇就泡在圖書館,一年下來也讀書數十近百冊,涉獵範圍也逐漸拓寬。這時候才意識到讀書的真正樂趣---或許是除卻其完全是屬於你的個人時光,以及和書目作者那些優秀的靈魂交流獲益頗豐外,讀書讓人自知無知纔是最大的樂趣所在。

爲什麼自知無知還會是一種樂趣,甚至還是最大的樂趣呢?因爲自知無知便會激起自己不斷求知的慾望,而這種不斷求知的慾望所帶來的行動無疑是充實而美好的。而自知無知的人必然不會是固執和盛氣凌人的,而謙遜的品性所衍生的便是能更好的.和他人相處,最最重要的是能更好的和自己相處。當然這也不見得就是必然的事情,但是世間還有什麼事能比好好的和自己相處更有樂趣的呢?

當然,一切都不會是絕對的。只是即便不談古人所言的諸如: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等勸學篇。一個人也總該有些屬於自己、獨自的時光,又或者“人醜就要多讀書”的“醜”或許本就不單是指容顏。

關於讀書的感悟

古人云:“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這等評述,足以道出讀書能長學識、成未來,豐修養、添魅力的奇異功效。

弗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bo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bo彩也,最見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

叔本華亦說過,讀書時,作者在代我們思想,我們不過在追尋着他的思緒,好像一個習字的學生在依着先生的筆跡描划着。我們自己的思維在讀書時大部分停止了,因此會有輕鬆的感覺。

胡適在闡述爲什麼讀書時,曾這樣說過:第一,因爲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知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着人類的遺產;第二,爲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並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

臺灣作家羅蘭在談及讀書之樂時這樣描述:對於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來說,讀書是一種休息;對於用腦力處理事務的人來說,讀書會是一種解脫;當我們煩悶的時候,讀書固然可以解悶;當我們愁苦的時候,讀書可以使我們忘憂。

開卷固然有益。但並非泛讀得愈多愈好。讀書不在多而在乎選擇精當,更重要的是讀得徹底。與其讀10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10部書的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堪爲每個讀書人循守銘記的座右銘。

精讀一本書,猶如獲得一本萬利經,會讓你立於不敗之地。一本書究竟會對人產生多大影響?答案是難以估量的!大文豪歌德、托爾斯泰,他們的手邊經常有本《聖經》,是這本書確立了他們的人生觀,也在爲奠定他們深厚的文學功底中起到了非凡的作用。

讀書當然能醫愚能啓慧,但如果閱讀了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就比不閱讀還要壞了。因爲不好的書,會像不良的朋友一樣,有可能會把你引上歧途,甚至把你戕害。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本領——能夠鑑別和選擇出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書做讀物。

理學家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寫過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的思想需要有源頭活水,而這源頭活水的很大部分來自於讀書。天天都讀點有益的書刊,會對精神起到滋補作用,我們的言談舉止也就不至於“可憎”“無味”了。

讀書吧,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全人類的精神營養食品。若能時常同一位與自己精神世界接近的作家透過書本聊天談心,那麼,他所說的話就是你想說的話,他的喜怒哀樂就是你的喜怒哀樂;而且他還會給你一些啓示,教你認知自己狹小天地以外的世界;這時,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上了知心朋友一般的快樂。

標籤:讀書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