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由一個饅頭想起的散文

散文9.15K

在《水滸》裏,那個倒黴的武大生前的職業是賣“炊餅”。至於炊餅是個什麼東西,很讓後人抓狂。其實它在當時本來叫“蒸餅”,因爲犯了大宋朝仁宗皇帝(叫趙禎)的諱,只好改叫炊餅了。這一改不要緊,弄得後人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蒸餅就是饅頭,所以,炊餅也就是饅頭。中國的諱源遠流長。好像從周代就開始了。以前是沒有的,也許是因爲那時的文化還不發達的緣故吧,想諱也沒有別的字來諱,所以只好那麼叫着,甚至名字也是重的,讓人分不清誰是誰。但到了大周,文化發達了些,還有一個“禮”出來了,既然這樣,再不諱就不好了。於是開始諱。但究竟還是很少的行爲,大約還是文化的緣故。

由一個饅頭想起的散文

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統一了六國,文化是大大的`發達了,就幹起焚書坑儒的事來。這是看得見的手段,至於比較隱祕的,就是大大加強“諱”,那時秦國有個“端正法度”,改成了“端直法度”,因爲“正”和始皇帝的名字音同,所以只好不用。皇帝的東西只有人家自己能用,別人如果用了,就是犯上,就是政治思想不正確,就要被和諧。比如漢明帝叫劉莊,於是覺得《莊子》大逆不道,乾脆改了吧,叫做《嚴子》,搞得人都不知道嚴子是個什麼子。這是死人爲活人避諱,也算一大特色了。

還有比較不近人情的避諱,宋朝的時候,有個叫做徐績的先生,他尊爹叫徐石。這個徐績先生是一個大孝子,爲了避他爹的諱,走路從來不踩石子,見了石頭就要躲得遠遠地,碰到過石橋的時候,就叫人揹着過去,生怕踩着石頭。這樣一來,反倒給石橋增加了負擔,所以徐績先生的辦法還是太笨。我倒是有一個主意,徐績先生過石橋的時候,乾脆自己揹着石橋,這樣,不但踩不着石頭,還不增加石橋的負擔。

現在是文明時代,早就不避諱了吧?

標籤:散文 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