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散文賞析《川劇那些事》

散文2.96W

一日,朋友要帶我去看川劇,我感到很迷惑,因爲我知道,我們縣早已沒有川劇團了,哪還有川劇可看呵。

散文賞析《川劇那些事》

朋友把我帶到一間簡陋的茶館裏,那裏沒有戲臺,沒有戲服,唱戲的都是一些素面的老頭老太。唱戲的寥寥聽戲的也寥寥。我怎麼也找不到看戲的感覺。朋友說他們那叫川劇座唱,是由一些年老的川劇愛好者自發組成的。川劇淪爲此番境地,一股酸澀不由漫上心頭。

川劇雖然沒像京劇那樣被稱爲國粹,但它也是我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是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在我的印象中,七十年代應是川劇比較興旺的時代。市有川劇團,縣有川劇團,鄉也有川劇團。市縣劇團的人有皇糧吃,而鄉鎮劇團演員的收入卻要靠演出獲得。我們鄉的川劇團大約有二十多人吧,絕大多數都是我們村的農民,因爲有着共同的愛好走到了一起。莫看是個衣食沒有保障的劇團,鄉親們對他們的`熱愛絕不亞於當今年輕人對某個明星的追捧。在我的印象中,所有的演出都暴滿,特別在每年的五、一、國慶、春節這幾個大節更甚。因爲這個時候農民要放假,鄉上那個小小的禮堂是容納不了那麼多人的,必須另選一個比較寬闊的場地。那時真的是人山人海,喧鬧聲震天響,但是一旦開鑼,場子裏的人齊刷刷地就靜下來。開始前的那三通鑼鼓,被人們戲稱爲逗狗鑼鼓,如果你還在路上,可要加緊腳步羅,因爲這意味着戲就要開場了。接下來,隨着一陣緊似一陣的鑼鼓聲,戲開場了。

我那時很小,不大看得懂戲,但是我喜歡看穿上戲服的演員,個個俏麗俊美,不管男女老少,皇帝衙役,看起來都讓人賞心悅目。記得我們隊上有一個比我們大幾歲的姐姐,她常在戲裏扮丫鬟,臉上粉嘟嘟、紅撲撲,樣子很出彩。於是我就產生了一個想法,長大了也去唱戲,當丫鬟。川劇的魅力當然不只是扮相美,戲裏的唱腔美妙動人,幫腔意味雋永,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還有那獨特的 “變臉”、“噴火”、“水袖”,以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都蘊涵着不盡的妙味,不時引得觀衆拍手、歡笑。

由於我們生產隊離場鎮不遠,又相對安靜,劇團的人不演出時就駐紮在我們隊上的軍先家裏。住軍先家的原因有三,一是軍先本人就是劇團裏的二胡師;二是他家裏的人很單純,只他和父親;三是軍先家外有個大壩子,可容納很多人。聽大人說,軍先不僅拉得一手好二胡,也讀過很多書,但由於成分是地主(他父親是一個很窮而且很善良的人,僅僅因爲在解放前請過幫工而被劃成的地主),到四十歲還沒娶到老婆,隊上的人無不爲他感到惋惜。

自從劇團駐紮我隊以後,我們那兒就開始熱鬧起來。每天早上天還沒亮演員們就開始咿咿呀呀地練嗓子了,雖然擾了大家的清夢,但誰也沒有怨過他們,反而還要儘可能地給他們送菜送糧。每天干活到中場休息的時候,很多社員都要跑去看他們排練。本着對川劇的那份癡迷,演員們無論唱、念、做、打,無論吹、拉、彈、唱,鄉親們都津津有味地瞧着,動情處還會搖頭晃腦。在鄉親們的眼中,不管是吹的彈的拉的唱的,個個都是能人,從心底對他們充滿敬意。即便他們不彈不拉不唱不跳,跟他們拉上幾句話,自己臉上也好像有了光。

大人們愛川劇,我們小孩愛熱鬧,一旦放假也會湊到軍先家去。女孩兒最喜歡摹仿女演員們拿腔拿調的聲音,盈盈款款地碎步和甩袖;男孩子們則愛摹仿武戲中的那些打鬥姿勢。那一幕又一幕場景,現在想來好幸福好溫馨呵。

自從劇團駐紮到我們隊上,隊上的人很有些楊眉吐氣。在外面跟人談起時,臉上總有種很優越的神情,就像是咱家的劇團一樣。平時,不管老少爺們,媳婦閨女,天天劇不離口,唱川劇,擺川劇,大家都深深地沉醉在川戲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融洽了許多,以前經常發生的鄰里吵嘴打架再也沒發生。

等排練出新劇目,劇團就到外地演出去了。所到之處都受到觀衆們的熱烈追捧,有的演員還有了粉絲,連軍先這樣一個拉二胡的大齡青年也得到了一個未婚戲迷的青睞,跟他結爲了連理,從此他便在姑娘家落了戶,幾年後生了一雙可愛的兒女。鄉親們聽說後,既遺憾又高興,遺憾的是從此聽不到他的二胡聲了,高興的是他終於有了好的歸屬。

後來,社會進步了,經濟發展了,川劇就像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逐年衰落下來。鄉上的劇團沒了,縣上的劇團合併到市上了。當年那些對川劇癡迷的鄉親們再也沒地看川劇了,那些對川劇的念想只存在他們的夢裏了。

望着眼前的所謂川劇,想着昔日輝煌的川劇,心中悵然,不由得把朋友拉出了茶館。

標籤:賞析 散文 川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