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隨禮散文欣賞

散文2.84W

前不久,有哥們對國禮送什麼十分地感興趣。國禮是禮儀和禮節的符號,到底送什麼,自有國家有關部門去考慮。我輩小民,生活在滾滾紅塵中,考慮更多的是人情往來,迎來送往。

隨禮散文欣賞

小時候,親戚朋友之中,誰家建房造屋,其他親戚朋友要有力出力,無力出物。紅白喜事,大都以實物相贈爲準。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家鄉一直有“禮多人不怪”的說法。不同的時間段走親戚,拿什麼禮是有講究的,但吃禮要還禮。還禮的形式最主要則在於隨禮。人到禮到,是最大的誠意。人不到禮到說明還是要來往的,人禮都不到,那擺明就是要絕交的。越是關係和血緣遠,禮的數量和質量隨的'也越少。

人在江湖漂,難免要挨刀。《史記》中曾記載了蕭何隨禮的一段逸聞。當初,當亭長的劉邦要到秦帝國首都咸陽去出公差,一般朋友都送隨3錢,惟有蕭何隨了5錢。當劉邦安定天下,封賞衆臣之時,以蕭何功勞爲第一,而且封地也封得最多。這讓很多開國元勳們不服,劉邦就私下講:“你們別忘了,當時在沛縣之時,只有人家蕭何多送了我兩錢。”令人吃驚的是,此言一出,就沒有人再議論蕭何了。但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蕭何之所以能排行第一,主要是功勞和貢獻,那兩錢的事只不過是劉邦爲其找的藉口。即使沒有兩錢隨禮的事,劉邦也可能會找其他的藉口。

故事已經發生,視角和解讀卻各有不同。很多時候,蕭何隨禮的事被我們進行了另類的解讀。有人感慨:看看人家蕭何,這禮隨得多有水平,多了兩錢,幾十年後就獲得了千萬倍的收益。因此,我們中的不少人都是懷着功利心去隨禮的,都想透過隨禮而取得像蕭何那樣的收益。

世故人情,非錢不行。一次,參加某朋友的婚禮,主持人當面數紅包,像唱票一樣地讀着鈔票的數目,數目很讓人吃驚,最少的5800,最多的有18000。小夥伴們都坐不住了,都感覺快要崩潰了,自己那幾百元的紅包如果被點名,還不如找個地縫鑽進去算了。

但經歷過很多事的一老哥說:“大家放心,他們絕不會點咱們名字的。咱們是朋友,和他們的親戚不一樣,這其中遠近是有別的。再說了,我們今天隨得少。改天,他也就還得少。因爲人情交往,有來必有往。”果然,酒席之上,真的沒有點我們這些朋友包的數目。衆皆歎服。

標籤:散文 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