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歲月留痕散文

散文2W

寫下這標題的時候,肯定有人會笑話,買鹽有什麼好寫的,最平常不過的事了。但我所說的買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出生在農村的人所經歷的,應是特殊的經歷。

歲月留痕散文

那時是計劃經濟。廣大的農村大抵一個大隊只有一個叫代銷點的地方,他們所賣的物資都是從縣鄉供銷社按計劃撥的來的,供應着全大隊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我們大隊的代銷點設在大隊部,與赤腳醫生衛生點隔牆。代銷點賣油鹽醬醋、牙刷牙膏肥皂、香菸瓜子白沙糖……印象最深刻的當然就是鹽了。因爲,如果家裏拮据些,吃不起油,買不起糖,但鹽總是要的,否則會患大脖子病。那時還沒有加碘鹽,更不要說加硒加鋅等微量元素鹽了。大多是海鹽,還有粗鹽,也就是現在的工業用鹽——礦鹽。代銷點的鹽是放在一個碩大的木桶裏,比七八歲的小孩還高。木桶的中央從樓板上懸一根繩下來,一頭繫着杆肚大口小的盆秤。一千多人的.大隊,來買鹽的總是絡繹不絕。而我,也充當過幾年的買鹽人。或放學時捎帶,那時買鹽的更多,貨櫃與牆壁間留下的三四米窄窄的通道里擠滿了學生;或炒菜前突然發現沒鹽了,這時就要小跑着去買。家離代銷點有兩里路,那時沒有交通工具,連自行車都沒有,一切外出全靠步行。等我氣喘吁吁地跑回來時,大抵要比鄰家晚吃飯半個小時。反正那時時間觀念也不強,除了上學的孩子,大人們是無所謂的。當然,也有因突然來客家裏缺鹽,來不及買而到鄰居家借鹽的。也由小孩去借,端着盛鹽的粗瓷鉢子,裏面放着把斷了柄的陶瓷調羹,一般借個一兩調羹就夠了。待買回鹽了,還得由借鹽的小孩還回去。還鹽時,大人有交代,粗瓷碗裏的鹽要裝滿,還鹽時要狠狠地挖,調羹裏要堆的高高的,裝不下爲止,倘有灑落再挖一次。在物資匱乏的那個時代,農村家庭裏是沒有方便麪啊、麪包啊等食品的,因此借鹽借米借飯甚至借油(以豬油爲主)都是常有的事。在借的過程中,人情物事、鄰里友誼也就慢慢地蓄積着,轉化着。

說起買鹽,就又想起童年時有關買鹽的民謠來。大抵如是:瘌痢瘌痢,擔擔木皮;經過天盞,天盞挖你;挖你一股眼,喊你去補傘;補傘補嗯麻(緊密),喊你兮割麻;割麻來嘎(忘記)鐮,喊你兮買鹽;買鹽又賒本,喊你兮搪粉;搪粉又好恰,喊你兮看鴨;看鴨又會走,喊你兮看狗;看狗又會吠,喊你兮屙痢;屙痢又怕痛,喊你兮打銃;打銃來嘎硝,喊你兮抵刀;橫一刀,豎一刀,劈你個瘌痢起花飆。在少兒讀物奇缺的農村,孩子們沒有更多的渠道來獲取他們的故事,傳說,更不要說經典了,只能從哥哥姐姐們那一代代粕來的民謠,用家鄉話讀來還算朗朗上口,聊以練練繞口令,磨磨嘴皮子,爲上小學作些準備。這裏的“買鹽又賒本”,意思是少了秤虧了本。按理說,那時的代銷點賣東西應該是童叟無欺的,如何會賒本呢?如果是賣鹽,在計劃經濟時代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是個瘌痢。亦或是指更早些時候鹽商時代的鹽販子?不究,算是個小懸念吧。

有關買鹽以及鹽的故事也很多。比如因下雨沒帶雨傘,摔了鹽鉢子跑丟了鞋;比如晚幾年有了尿素後,母親隨手把裝尿素的碗放在竈臺上,炒菜時就誤把尿素當了鹽用;最記憶猶新的是鄰家女孩有一次買鹽回家的路上,被一個大叔調侃:快看,碗底有隻大毛毛蟲。女孩嚇得驚了魂,趕緊翻過來看時,一鉢鹽全被倒在地上。大叔大笑不止,女孩卻驚魂未定,哭着回家告訴她媽去了。

幾十年過去,真是彈指之間。如今物是人非,卻總也抹不去那深深的鉻印,幻想着回到童年,到代銷點去再買上一回鹽。

標籤:歲月 散文 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