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孩子脾氣大散文

散文3.22W

問題拋出來的時候,我並沒有直接回應對方的問題,而是詢問了一句“脾氣大,怎麼說”。也許,有人會不理解我,明明是向我問問題,而我卻將問題,給拋回了對方。我沒有急着回答對方問題,而是問對方說“脾氣大,怎麼說”,意在詢問對方說,孩子有哪些具體的表現,能不能詳細地說一說,不然,在孩子的事上,我們輕而易舉地就將其定義爲“脾氣大”,這很容易把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給一點點地拉遠。如果,長久以往下去的話。

孩子脾氣大散文

緊接着,我們就將話題,給一點點地聊開了。孩子因爲動不動就會拿着自己的小手兒,冷不防地,就往身邊的大人臉上扇去,孩子動作快,在家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那巴掌就下去的了,大人在這其中,就難受,疼痛。有的時候,還都直接被打得生氣了。孩子動作靈敏,反應快捷,大人的這一反應,我能理解。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要放縱孩子,支援孩子,鼓勵孩子,讚美孩子。對孩子進行寬泛的讚美,不是真的爲了孩子好。

相反,我們應該是,發現孩子問題,及時糾正。而這糾正的方式,千差萬別,有的人,看見孩子動手打人的了,我們就怒斥,責備,謾罵,否定。有的人也會動手打回去,讓孩子自己體驗一回,被人打是什麼滋味着,企圖以此來讓孩子長點記性。有的人則會表現得更爲溫軟,更加的委婉與含蓄。不同的做法,對於孩子的身心影響,往往是不大一樣的。我比較支援委婉而含蓄的`做法。

當然,這並不是說,怒斥等其他的方式方法,就一次都不能使用的了。必要時候,比如孩子有了危險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制止,這時,也許會是控制,會是怒斥,乃至直接拉住孩子,以讓孩子避開這一危險,而後纔是選擇放手。值得注意的是,在放手之前,要對孩子作出相應的解釋,以讓孩子明白採用控制等方式進行制止的真實而具體的緣由。

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可能會是聽不懂我們的話語。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做表達,孩子多半都是能夠聽懂的,只不過說,他們尚且不會表達,也不懂得采用更多的詞彙,來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這時,我們可以是試着給孩子表達,暫時性地當一當,孩子的話筒。

比如,遇見孩子的手兒,又來拍我們臉蛋的了,我們在第一時間裏就抓住孩子的手,拿着他的手,在我們自己的臉上去撫摸,問他說,“寶寶。你是不是想撫摸媽媽。來,這樣是撫摸。媽媽就舒服了。剛纔那力度,重,媽媽是會疼的”。帶着孩子多做幾次,慢慢就好的了。這樣的事兒,別想着示範了一次,孩子就徹底記住的了。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去學着觀察,密切觀察孩子的這一行爲,是來自於哪裏。有的時候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內在需求,我們待見他的方式,太過於嚴肅了些,過度控制,管得太多,以讓他產生了叛逆;有的時候,不懂孩子,不理解孩子的內在,也會引發孩子脾氣大,脾氣大就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有的時候是孩子從別的地方學來的,視頻,電視,鄰居等等都有可能會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言行舉止,也是能夠互相感染的。

此外,我們自身要去檢討我們自己。沒事的時候,尤其是在與孩子互動的時候,多去觀察我們自己對待孩子,及其他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乃至,當下發生的每一個情緒狀況,也都儘可能地不放過。因爲,有的時候,孩子能夠經由觀察我們自己與人的交流處事方式,進行模仿學習。如果我們自身都是簡單粗糙的處事方式,那孩子極有可能會是喜歡動不動就打人,管不好自己。兩三歲的孩子,模仿學習的能力,是極其強悍的。

從身體結構來說,一個孩子的大腦結構,如果還沒有真正地完備起來,大腦對於自己手的把控力,也往往會是有所欠缺的。三歲孩子,對手的掌控還不夠的話,也有可能會是出現,冷不防地,就把自己的手兒,給打到身邊人那去的了。不是每一個三歲孩子的大腦發育,都是極其健全的。不同的孩子,其大腦發育,往往會是存在某種程度的差異性。

不管怎麼說,儘可能地少責備孩子。收好電子產品,讓孩子多睡覺,充足的睡眠,就是大腦發育的最好方式之一。因爲,閉目能養神,神安身便康,那自然地,大腦發育,也就要健全而完備多了。這就是爲什麼說,我不支援孩子,尤其是太過於年幼的孩子,長時間地對着手機,或其他的電子產品。這一觀點,同樣地,在“華德福”中,也有詳細的解說。

在這其中,身爲父母的我們,要多看書,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閱讀的興趣。真的不愛看書,那就遠離手機,去做一些自己喜歡而擅長的活動吧,比如養花,比如瑜伽,比如跑步,比如畫畫,比如手工,等等不一而舉。如此堅持下去,一年半載的,孩子打人這一毛病,也就慢慢有所減少,隨着年紀的增長,孩子大腦對手的掌控,日趨成熟的了,知道管理自己,就不會亂打人。

雖然主張不控制孩子,多給孩子自由,但,有一些事兒,是需要告訴孩子的,讓孩子知道,這是不可以,這是不能夠的。不然,孩子不知情,不瞭解,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孩子往往會是一直這樣下去,而形成習慣的。這對於孩子的長遠發展,是極其不利的。當然了,面對孩子打人,不一定就是我所說的那樣,趁機讓孩子學會,如何撫摸,並識別撫摸與打此二者的區別,讓孩子知道,這兩種行爲的力度,是不一樣的。但也可以是其他的任何一種表達,讓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可以的,手是拿來吃飯的,玩玩具的,溫柔撫摸的,勞動的,畫畫的。等等,都是可以的。

標籤:脾氣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