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以學會麻木爲題的散文

散文3.03W

導語:原來,麻木是一種大徹大悟的心境、拈花處世的態度。

以學會麻木爲題的散文

前兩日聽見一段子,說的是某學生在寒假作業中寫道:上帝缺手機,於是喬布斯去了;上帝缺殺手,於是本拉登去了;上帝缺歌手,於是,張國榮去了;上帝缺舞者,於是邁克爾傑克遜去了——萬能的主啊,你缺班主任嗎?如果有需要,就請把所有的班主任和老師都帶走吧······感慨於學生的思維的同時,想起一同事,由初中部調入小學部,上完一年級一堂課後談感受:生不如死!正所謂行行有本難唸的經,所有的人似乎都生活得艱難而不易。

無獨有偶,這一陣剛看完張愛玲的《半生緣》,劇中人的命運更是扯痛了我的神經。曼楨,那樣一個如百合花般純淨的少女,雖談不上傾城傾國之貌,卻也算是遺世而獨立的南國佳人。身處亂世卻堅韌執着,爲肩負起一家的生計,她一人兼做三份工,默默勞作,甚至對於默契戀人的求婚一拖再拖。命運之神卻絲毫不計她的這份良苦用心,一再無情地捉弄她。一夜之間,她歷經了家人的算計,戀人的遠離,慘遭侮辱、囚禁,被迫淪爲一個無可奈何的母親。萬念俱灰唯念一子的她,抱着一種自殺的心情嫁給生命中苦難的始作俑者——“笑時像貓,不笑時像老鼠”的祝鴻才,卻發現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無限制地發展下去,變得更壞,更壞,比當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還要不堪······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曼楨的半生,是時代的悲劇,更是親情的悲劇,還是愛情的悲劇,一切可能的背棄都在她的身上得到詮釋。而劇中其他人,翠芝、何叔惠等無一能逃得脫“不幸”的魔咒,相愛而不能相守,相守的不相愛,貌似波瀾不驚的平靜生活下實則暗暗流洶涌,所有的人與事彷彿就是不停地在錯過、錯過。一直到故事的結尾,所有的劇中人都是那麼迷茫,一直在跟時間掙扎,只留下一連串的.遺憾在讀者心頭盪漾······

人人都道自己苦,只是因爲目光侷限於自己的小小世界,沒有看到他人的苦,而誇大了自己的苦。話說 佛陀弟子阿難出家前,於道上見一少女,從此愛慕難捨。佛祖問他:“你有多喜歡那少女?“阿難回答:“我願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打,但求此少女從橋上走過。”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只是傳說,傳說並不一定是真的。阿難也一定知道,某日等那女子從橋上經過,那也便只是經過了,驚鴻一瞥,可見的也只是女孩的背影,而除掉與女孩對視的那一刻,餘下的無數個日日夜夜,他註定只與風雨廝守。 即使是這樣,他仍舊願意只爲那場遇見而甘受造化之苦。這讓我想到了她,那個敢作敢當、美麗任性的小女子——曾經爲了現在的他,她放棄了原來的家庭,曾經爲了再要個孩子,她敢冒開除公職之險,這樣一個至情至性的女子如此大的犧牲,換回的卻不全是他的關愛。不高興時,他居然捨得對她拳腳相加。每每聽到她的消息,我總免不了爲她擔心難過:親愛的,你好不好?到底前世做了什麼,要你受這情劫之苦?

佛曰: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魯迅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個人感慨:《半生緣》可以說囊括了人生所有的苦,更是把所有的感情推翻、毀滅給人看。緣起緣滅,愛恨糾葛。看完,還深深沉浸在劇情裏,一連幾日,無法自拔。那種愁緒揮之不去,遣走即來。欲還擊,卻一團打中空氣,想掙扎,卻深陷泥淖裏。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跳開來看,終於釋然:兩性之間,沒有誰真的離不開誰,放眼世間,少了誰地球照樣轉。當一切都成爲習慣,感情便漸漸地變得淡然和麻木。事實上,誰又能分得清,所有的人和事,愛有幾分恨有幾分?習慣成自然,麻木成習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麻木,倒不失爲一件壞事:“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明月秋風”靠的是習慣;“去留無意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看雲展雲舒”靠的是淡泊,而面對春花秋月不長吁短嘆、不爲賦新詞強說愁靠的是麻木。麻木,便能不再傷感,不再心痛;麻木,方能得之泰然,失之淡然。原來,麻木是一種大徹大悟的心境、拈花處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