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乾孃的煎餅網絡親情散文

散文1.52W

趁放學回家的空兒,特意到信合路北首最大的萬家福超市挑選了一大堆老人咬得動的可口糕點,又帶了一箱適合老人飲用的牛奶,拐兩個彎兒,走幾條衚衕,找到那處夾在兩家又高又大又寬敞的新房子之間、古樸的格子門窗依然透着流溢的古韻般古色古香的老舊房子,去看望我的那位八十多歲獨自一人生活的乾孃。

乾孃的煎餅網絡親情散文

感恩節到了。這是個有意義的節日,逢年過節必到、平時閒暇時間也常去看望的乾孃那兒,這樣的節日不可錯過,順便給乾孃帶一些慰藉過去。

走進熟悉而又溫馨的環境,看到盤着腿坐在炕頭上、慈祥的臉上寫滿滄桑歲月的乾孃,聽到乾孃那一聲親切的“俺閨女又來啦!”一瞬間,我似乎又聞到了乾孃的煎餅香……

七十年代末,我在公社重點中學的那個重點班讀書,晚上寄宿在公社駐地村的一戶人家。那個年代計劃生育政策還寬鬆,一般家庭都會有一大羣孩子。那戶人家家口不算多也不算少,兩個老人,後來成了我的幹爺乾孃;兩兒兩女,也都隨之做了我的乾姊妹。大女兒已出嫁,二女兒桂先與我是同級,只是她沒有考進重點班,沒能做成同班同學。我住在她們家,與桂先擠在東里間那爿小炕上,一住就是一年多,直到中考結束去了諸城一中,才從乾孃家裏帶回鋪蓋捲兒跟乾孃一家告別。

我在乾孃家住的那一年多,沒用交房租。當時父親在鎮上銀行裏工作,抽空過去給我交房租,乾孃幹爺說啥都不收,說:莊戶人家哪有那麼多事兒?他叔你就不用多那個心,把錢留着給孩子上學用吧。父親過意不去,便隔三差五帶一點禮物去看乾孃,也賺得乾孃說道:“他叔啊,不是我說你,都跟你說過好幾回了,孩子上學花銷大,別耽誤了孩子上學的大事。再說你家裏還有一大羣孩子,他們也要吃穿用的不是?公家每月發給你的那兩個錢兒,能頂啥用?以後老嫂子這裏呀,有空可以常過來坐坐,只是不興這樣做了啊!莊戶日子,地裏多少還有點出產,柴米油鹽的,好打付。”父親說,就是覺着孩子在這給您添麻煩不是。乾孃說:“他叔啊,快別說那外道的話,誰家還沒有仨把倆的孩子?誰的孩子不是當孃的心頭肉?他叔你就把心放到肚子裏吧,孩子在我這兒,虧不到她,你就當孩子在自己的家一樣就行了啊。”乾孃的話實實落落地真,熱鍋裏的爆豆一樣乾脆,沒有華麗的辭藻,更沒有刻意的雕飾,卻句句聽來讓人心裏暖和。

我知道乾孃家不是不缺錢,那個生活並不富足、食品沒有現在的各種有“價值”的添加劑、乾淨到欠缺營養的年代,淳樸的鄉下人心裏根本沒有“房租”一說,儘管質樸的鄉下人家都缺錢。兩位老人和乾姊妹幾個都很和善,待我就跟自家人似的,有時偶爾做了好吃的,還特意給我留點兒。

乾孃會攤煎餅,手藝巧得很。一大盆兒煎餅糊子,往大煎餅鏊子邊上一放,生火,等鏊子熱了,拿一塊浸透了油的抹布在鏊子上抹一遍,然後左手用一把大勺子舀一勺煎餅糊子輕輕地倒在鏊子中間,右手接着用煎餅耙子由裏而外地轉着圈將煎餅糊子勻和和地攤滿鏊子。稍等片刻,再用戧鍋鏟子將煎餅的周邊從鏊子上戧起來,對摺,再對摺,好了,一張被摺疊成漂亮扇形的、大大的、酥酥軟軟、黃橙橙散發着香氣的.玉母豆煎餅,就這樣在乾孃一個人鏊子面上美麗的芭蕾似的一連串得心應手的動作之後,從一個圓圓的舞臺上輕盈地走了下來,走進了乾孃一家一日三餐雖然單調但卻馨香滿桌、其樂融融的生活。這個過程,鏊子底下的火不能停,還要燒得均勻,這樣,烙出來的煎餅火候才勻和。生手操作這一套動作總會手忙腳亂,而且不是因爲續不迭草鏊子底下的火滅了,就是鏊子上面的煎餅因火候把握得不好或半生不熟、或焦脆疊不起來而變成一堆碎屑,有的甚而至於由於手藝差,好不容易烙出來一張,又因爲厚薄不均勻而讓吃到的人多有說辭。經過乾孃的巧手烙出的煎餅,簡直是人間少有的美味。

乾孃攤的煎餅,街坊鄰居以及鎮上的其他人都吃服了。煎餅的名氣大了、遠了,外村的人也都慕名來買,一飽口福。鎮駐地在現在的信合路東邊有個供銷社旅館,旅館的領導知道乾孃有這巧手藝,就跟乾孃約定了口頭合同,定期定時送煎餅去旅館,給住旅館的客人吃,由此,遠近路過鎮駐地的過路客也都有了這口福,同時也將乾孃好手藝的美名帶去了遠方。

我平生第一次享受到剛下鏊子的香酥可口的煎餅,就是在乾孃家裏,乾孃親手烙的。有時去學校食堂晚點兒打不到飯,桂先就讓我和她一起回家吃。從學校經過二十多分鐘走回家,一般都會趕上乾孃在忙活着攤煎餅。見我和她的小女兒一起回來,乾孃總會拿兩張剛剛烙好的熱乎乎飄散着誘人香氣的煎餅,每個裏面放一段蔥白,蔥白上面用筷子蘸着抹上一層乾孃自己做的好吃的豆瓣醬,細細地捲起,笑嘻嘻地遞到我和桂先的手上,說一聲“先吃着!”然後轉身在鏊子上放兩條黃鯽子小乾魚,翻來覆去地烙到溢出的魚香直往鼻孔裏鑽,乾孃便拿給我倆,依然慈愛地笑着,說:“快吃吧,吃完了好去上學。”每當這時,當時十幾歲的我,心裏總會覺得有一種東西暖暖的,就如冬天午後向陽處罩住全身的那一片陽光。暗暗地,我在心裏囑咐自己:記住,這是乾孃的煎餅!將來不管走去哪兒,都不可以忘記!

我在那裏住得很踏實,只是心存感激,放學後便自覺地打打水、掃掃地,儘量幫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老人見我懂事又勤快,便主動開口讓我做了他們的乾女兒,由是心裏在有家的感覺中更添了一份親情的溫暖,儘管我是一個在外求學遠離家中父母親人的遊子。

直到現在,深刻的記憶裏感受頗多的,還是這種乾孃的煎餅一般與錢財物慾不關分毫、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融融恰恰、濃濃醇醇、簡單又純粹的情誼。

乾孃的煎餅,是時光的倒影,沉澱着歲月的馨香,嘗一口,香滿腹;聞一聞,暖心扉;念一聲,難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