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大雁的情操散文

散文2.92W

大雁的情操散文

去年秋分前後,就有幾隊大雁從我們市區的上空飛過,頂着東南半空的雲彩,朝洞庭湖的方向飛去。有一隊從我居住的樓房上空飛越時,還發出了宏亮的鳴叫,——真讓人聞雁鳴而知秋深了。

今年霜降已過,不知大雁爲何還沒有回還?我天天仰望天空,只見藍天白雲下,偶爾有些家鴿翩翩,卻沒有大雁翱翔。每到黃昏,也只有那隻失偶的白鶴,從賴以生存的松江邊,孤獨地悠悠地飛,飛回它遙遠的空空的家。

所以今年秋後的天空,就少了很多的生動和情趣。

我想,大雁應該是早回了我們南方的。我們的城市上空,沒有煙塵,沒有危險,我們的市景是那麼的亮麗。不知何故,大雁今年竟沒有親密地接近於我們,莫不是選擇了別路南歸?

兒時我特別喜歡秋天。不要說漫山遍野果實香甜,不要說初秋夜紡織娘的清越的紡車聲,不要說中秋朗月銀輝柔和,就那明淨的藍天下,如雲的不斷變換的雁陣,雁陣中傳來的徵雁渾厚的號子聲,就讓我得到了無限美妙的視聽享受。

那時,不論我在做什麼,一聽到雁鳴聲,我就奔出房來看它們。有時我端着飯碗,跑到場子上和小夥伴們望着雁陣高唱:

大雁大雁擺人字,

擺不過來有人死……

我們嘻笑着,也不知道這歌詞的含義,就那麼一遍遍聲嘶力竭地喊叫。

這時,雁們俯瞰人間,高興極了,鳴聲更加宏亮,回聲更加悠遠,於是,真地將橫列排成了一個“人”字,表示了它們的禮節和友好。這天上地下的歡樂,除了我們小夥伴和遠征的'大雁,誰能知曉!

有時當然遭到大人們的斥罵,說是這樣很危險,小心筷子戳了口。母親有時笑道:就望那些大雁把尿撒到我們的飯碗裏。不論大人怎麼說,我們總是歡欣着,仰望着,直到看着大羣的徵陣以渺小的灰點消失在東南方的天邊。

兒時我喜歡大雁,僅僅是因爲看它們陣容龐大,鳴聲動聽,一點也不知道它們背後真正動人的故事

你看它們徵陣中那個“人”字隊形的領頭者,人們稱它爲頭雁。它飛在隊列的最前面,以其敏銳的視力和嗅覺,搜尋着它們嚮往的湖泊或溼地,警惕着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和災難。它以喪偶的孤身的慈悲和歷盡滄桑的膽識,爲那些成雙成對的同伴盡職盡責地提供幸福和安全,帶領它的團隊,奔向理想的伊甸園。

它雖然是雁羣之“頭”,卻絕非我們人類中的“頭”那樣有權勢,有地位和貪慾。在它的意念裏,履職就是它生命的全部。

它是在人們的槍口下或自然的災難中,痛失了愛侶的孤雁!

夜幕降臨時,這個旅途勞頓的羣體,就休憩在某一個湖泊或某一片溼地。夜深人靜了,又是這個可憐而又堅韌的孤獨者,當同伴們雙雙入眠時,履行着站崗放哨的義務,警惕着四周遠近的一切動靜,繼續爲大家提供全天候的安全保衛服務。

它唯恐自己在夜裏因疲睏而睡去,就把兩隻腳交替獨立着,決無絲毫的懈怠和偷安,直到天明!

是不可敬孰可敬?

罪惡的偷獵者往往能詭祕地找到它們的棲地。深夜,他們藏在葦間,劃燃一根火柴。孤雁見後立即鳴叫報警。衆雁驚醒,環顧四周而無險象,便大覺孤雁無事生非,於是各各再入夢鄉。

一會,獵人故伎重演。孤雁緊急報警。雁們再度從夢中驚醒,一看仍然平安無事,便以爲是孤雁謊報險情,於是在慍怨中重又睡去。“頭雁”——這羣體中的單身,也便又一次地忍受着自身的無奈和同伴的白眼!

人類的可讚美,在於他們的聰明。人類的可切齒,也在於他們的聰明!

不久,狡黠的獵人再次劃燃火柴,孤雁又大驚高鳴。可是衆雁再也不理這警報資訊。獵人於是迅速接近雁羣,火銃響處,驚起倖存者一羣,倒下罹難者一片!

孤雁呢?往往殉職在這慘絕的瞬間!

是不可悲孰可悲?

後來,我稍長了,聽得懂老人們對大雁的讚歎了。

說是雁和家鴿一樣,能恪守它們的貞操。孤雁之所以孤,就是它們喪偶後決不再配,直至終生。它們化悲痛爲能量,自覺擔任新的頭雁或頭雁的後備者,堅持飛行在隊列的最前面,是整個家族或羣體的最堅強的前衛。它們用這樣的信念和意志,表示對羣體的熱愛,表示對逝去的愛侶的緬懷和告慰。

老人們當然是以傳統的理念去審視它們的婚姻觀,當然就備覺它們品格的高潔,讚賞它們的執着和忠貞。

就是今天看來,這種高貴的操守,在動物世界裏,在非靈長類動物中延續着,實實地發人深思令人崇佩。

難怪雁陣秩序井然,羣體相安和諧,“雁風”淳樸、“人道”!

是不可贊熟可贊?

人類的頭人是皇帝,是土司,是族長,是長官,是老總,是各級領導。頭人與頭雁不光是物種屬性的區別,更有品格氣節乃至情操上的迥然!

頭雁纔是真正的“公僕”。而且,它們沒有假公僕,沒有昧心公僕。

是不可嘆孰可嘆?

後來,我讀到了《水滸傳》,在欽佩施耐庵的文采、惋惜梁山英雄悲劇的同時,平添了許多對大雁的崇敬之情。

作者在這部鉅著的第110回中,彰顯了大雁的品格與情懷。宋江仰望高天鴻雁,感慨油然而生:“我想賓鴻避寒,離了天山,銜蘆過關,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此禽仁義禮智信,五常俱備:空中遙見死雁,盡有哀鳴之意,失伴孤雁,並無侵犯,此爲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爲義也;依次而飛,不越前後,此爲禮也;預避鷹鵰,銜蘆過關,此爲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來,此爲信也。此禽五常俱備,豈忍害之!”

這是對大雁最全面最理性的謳歌,非我之感性的讚美。這些精彩的場景,這些悽美的情節,這段蕩氣迴腸的吟歎,爲後來我在教學中多次徵引,以啓迪學生情智,塑造學生的人格,也淨化一己的靈魂。

梁山英雄,行止於草莽,征戰於亂世,難得也如宋江這般憐惜生靈、敬仰綱常的好漢情懷!

當今世人,聚散於館所,銷魂於聲色,不知是否都有保護自然生態、弘揚人性的現代意識?

施耐庵老先生從藝術的角度,賦予了大雁最完美的形象。大雁的這五常美德,其實本也如是。

我有幸零距離接觸過大雁。那是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從她的菜園的積雪中,抱回了一隻大雁,足足的有十來斤吧。那是一隻受了槍傷的大雁。母親把它放在火坑邊,一會它就活動起來。開始它有點膽顫,大概是人類給了它死裏逃生劫難的後懼。在我們的撫慰調理下,一會就不再怕生了,不掙扎了,很友好地蹲在那暖和的地方。

後來母親把它關在雞屋養傷,可那隻討厭的公雞總是雞仗人勢,欺負它,啄它。但凜然的大雁卻處處避讓,不予還擊。母親放了很多糧食在那裏,但大雁不去爭那一喙之食,總是讓那些公雞母雞吃剩後再去吃些。

有時,公雞也表現出一絲紳士風度,欲盡地主之誼,咯咯咯地像招呼母雞們一樣,邀請大雁共進美餐。但大雁巍然不動,靜觀雞們的浮躁與庸俗,不去領這“嗟來”之情。

那時我當然還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不能因此而聯想到我們高貴的人類有時爲了蠅頭之利卻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不認親朋,只覺得這大雁的性情,並不比我們人類差多少。

在物質場合,在一些特殊環境裏,比之於雁,我們也顯得多麼地渺小!

幾天後,母親見它傷勢已好,便解開了束縛它的繩索,趁一隊大雁飛來時,放它結伴而去。

它沒有馬上飛去,而是在我家的上空環繞了一圈,長鳴了幾聲,才尾隨那個雁羣遠去了。

後來每有雁羣飛越我家時,母親也就出來看看,還說,你們聽,那隻叫得最好聽最宏亮的,就是我當年救過的大雁啊!

雁也知恩圖報!

大雁是高貴的一族。它們恆守五常的情操,它們從容淡定克已寬容的美德,是美麗而風流的孔雀沒有的,是玲瓏而乖巧的鸚鵡沒有的。就是我這能識文斷字的高等動物,也難及其十之八九啊!

去年的秋分時節,常有幾隊大雁從我們市區的上空款款南去。在飛越我家房頂時,一路唱着嘹亮的歌。今年時近初冬,這高風亮節的使者,不知爲何沒有再來?

標籤:大雁 散文 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