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九年級語文《散文家談散文》優秀教學設計

散文3.26W

一、單元教學目標:

九年級語文《散文家談散文》優秀教學設計

學習本單元,要能從對散文、小說、詩歌三種文體的評論中感悟到閱讀要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要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習如何正確地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評價,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獨到的見解;能從自我的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評價完成習作;與同學有條理、有見解的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交流、抒發感受;能查閱資料,確立主題對自己感興趣的某種文學體裁或作家作品討論分析,寫出研究報告

二、重點難點:

能從三位作家對三種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的評論再深入,敢於再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同時學習三位作家對文學作品進行評論的方法,閱讀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感受;本單元的難點是能從自我的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評價,能發現文學作品中的美,發表見解要做到有條理,有中心,恰當準確。對單元中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關內容能確立專題學習。

三、教材內容的解讀:

單元課時安排:本單元的內容學會讀書閱讀有獨特的感受,包括散文家談散文;小說家談小說;詩人談詩三篇文章分別對散文《白鷺》、小說《百合花》、詩歌《一個深夜的記憶》評論。及誦讀欣賞、綜合實踐與探究、修改文章專題訓練,共需14課時。《白鷺》

散文家談散文3課時;《百合花》、小說家談小說4課時;《一個深夜的記憶》、詩人談詩4課時。作文及修改文章專題2課時。誦讀欣賞1課時。

學法指南:本單元的學習,是對散文、小說、詩歌三種文體作品的評論,首先要了解三種文體的基本知識;同時,我們應在瞭解作品表達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作品的表現技巧,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欣賞和鑑賞。透過閱讀,力求達到情感共鳴和理智領悟的認識高度,逐步培養和提高藝術的審美能力。透過熟讀先理解作者寫的是什麼,爲什麼這樣寫,哪些是作者寫得好的地方。其次,閱讀文學作品不能盲從,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敢於懷疑,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尤其是文學作品的評論,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對於散文作品的鑑賞必須掌握要領,諸如把握立意,抓住中心。善抓文眼,按圖索驥。明白情物,即景、披事、體物從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欣賞作品的內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分析結構,弄清特點。體味情言,仔細回味,注意修辭手法,明白其表達作用。詠物散文要整體閱讀,感受所詠之物的形象特徵,分析所詠之物的精神品格,進而理解散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對於小說作品,抓住小說的三要素,理解小說所描述的環境、情節和人物;填補小說虛構世界的空白,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進行理性思考分析,作出審美判斷。透過小說情節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透視人物的思想及品質;對於詩歌作品,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什麼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鄉愁》透過給鄉愁賦予了一定的意象,從而表達出了濃濃的鄉愁。我們應抓住關鍵性的詩句,把握全詩的主旨。詩歌的主題通常是藉助意境來表達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要正確評價一首詩,要反覆朗誦,盡力揣摩,抓住飽含作者深情的詞語來仔細品味其深層含義。其次,要了解作家,瞭解寫作背景。再次,要注意聯繫現實生活,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如《詩人談詩》作家密切聯繫生活,從常見的事物身上發現了美。這樣纔會對作者的情感感同身受,也纔會更深層次地理解詩歌揭示的現實意義。

學習模式板塊設計:

一、自主閱讀;二、走近作家作品;三、比較討論;

四、專題學習;五、成果交流展示;六、學習反思

第十三課

散文家談散文

關於散文《白鷺》

學習目標:

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出文章內容,並說說作者的見解。

2、品讀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獨特感受和見解。

3、閱讀兩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形成專題對他們的作品選擇某個角度賞讀、評析。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時安排

1、佈置任務

明確任務

2、簡介作家作品

瞭解作家作品、補充

3、組織討論

比較閱讀

4、指導確立專題

自主組合確定專題

5、提供幫助

提出疑難

6、指導學生形成成果

完成專題

課內1課外3

7、組織交流展示(班上彙報或板報展出)

交流展示成果

師生共同反思

專題示例:

(1)走近郭沫若或走近曉雪,瞭解其人;

(2)郭沫若或曉雪的某類作品的風格初探;

(3)文學作品中的白鷺;

(4)我眼中的某位散文家及其作品等等。

附相關資源

1、作者簡介

曉雪:

1935年生,原名楊文翰,白族,雲南大理市喜洲人。195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後出版的著作有詩人論專著《生活的牧歌論艾青的詩》,詩集《祖國的春天》,詩論文集《淺談集》,散文集《雪與雕梅》等20餘種。有些作品曾翻譯成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緬、泰、韓等國文字和哈薩克、維吾爾、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文字。他擔任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等職務,獲得過意大利蒙德卡羅國際文學獎特別獎。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中國現代傑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1914年赴日本留學,原學醫,回國後從事文藝活動。1924年以後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倡導革命文學。1949年後,擔任新中國文聯主席,繼續進行文學創作。他長期擔負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對發展中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旗幟。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詩集《女神》,歷史劇作《蔡文姬》等,現有《郭沫若全集》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