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君猶青蔥我蒼蒼散文

散文2.78W

蘿蔔中麻辣的那種,叫麻蘿蔔。不知何故,如果只叫蘿蔔,便是胡蘿蔔了。蘿蔔姓胡,可知同胡椒、胡豆、胡瓜等植物一樣,同爲本家,都由胡人胡地而來。當然,胡人胡地,其實也就是一箇中轉站,胡蘿蔔在內的不少物種,都是在明宋時期,從阿拉伯、伊朗,經由絲綢之路,輾轉而至。

君猶青蔥我蒼蒼散文

蘿蔔分爲根和莖葉兩部分。莖葉宛如纓須,所以又叫蘿蔔纓子,緊挨地面向上生長。根則隨着纓子漸漸茂盛、由嫩綠到青烏,在泥土裏不斷長大、長壯。所謂的吃蘿蔔,吃的便是蘿蔔的根。成熟的蘿蔔的根,一般六七村長,比大拇指略粗,頂端還有一條兩三寸長的尾巴——那麼柔弱,不知爲何能扎進深深的土層。

每年仲秋時分,是蘿蔔的播種季節。雨水調順,種下去六七天,便會從土裏泛出絲絲綠意,然後用不了幾天,便鋪出一層柔荑的新綠。在霜降之前的大約一個月時間,是蘿蔔生命力最蓬勃的一段時期。此時,纓子擠擠挨挨,一片蔥綠。霜降之後,纓子停止生長,顏色漸漸轉深,葉尖漸至枯萎。但這卻是長根的最關鍵時期。凍凍響,蘿蔔長,長的便是根塊了。過了立冬,開始從地下挖蘿蔔。用大鍬撬開土塊,抓住纓子,一搖一提溜,蘿蔔就出來了。即便是很冷的天,因爲有蘿蔔纓子護着,土塊也不會凍得堅硬。

蘿蔔挖出來,運到家裏,晚上,便有了一項工作,叫擇蘿蔔。其實就是用剪刀,讓纓子和根塊分離。最初,纓子是豬的飼料,根塊是人的專享。雖歸入瓜菜帶,但常常被當成主糧。有一次,母親裝一籃子纓子,洗淨,用開水燙過後,涼拌,做下飯的菜。有一種苦澀之味,在嘴裏任怎樣咀嚼,都難以下嚥。之後,便不再豬口奪食。那年蘿蔔豐收,父親曾經把蘿蔔挑到三十里河邊,賣給用船來收購的興化人,每斤兩分錢。還有些興化來的船,裝來許多傢俱或用物,如櫥櫃、睡櫃、牀、大缸,都是換蘿蔔的。我家有一隻衣櫃,就是爸爸用一擔蘿蔔換的——是一張碗櫥,中間兩個抽屜,上下有對開的門,但上面透氣,底下封閉的那種。爸爸將其稍加整理,改爲衣櫃了。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多數人家,蘿蔔繼續種,但已由人豬共享,變爲以餵豬爲主。挖出來的蘿蔔,擇一些留着人吃,其餘的連纓子一起,洗淨切碎,放在鍋裏煮熟,加入麩皮米糠,壯豬。豬小時候的生活沒這麼好,只吃豬菜和麩皮、泔水。集體飼養的豬,吃得要好些,因爲集體每年都安排一定數量的飼料糧,集體有豆腐店,豆腐賣掉,豆腐渣餵豬,更主要的,集體專門安排一兩塊靠近豬場的地,專長用於餵豬的蘿蔔。許多人家都把蘿蔔當作人的重要輔食。除了吃鮮蘿蔔,會將蘿蔔切成條,攤到蘆柴簾子上曬乾,留作煮飯或做粥時,放進一些。因爲小時候吃怕了,所以,儘管做出的飯粥裏有股甜絲絲的味道,但我猶躲之不及。

前幾年發現血糖偏高之後,我按照醫生的吩咐,注意控制米飯和乾麪等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既有控制,總得別有替代。於是把眼光投向小時候吃厭的瓜菜帶,南瓜、蘿蔔,輪番和着做飯。當年吃蘿蔔,用兩個水桶,各裝一半,帶一個從竈膛裏扒灰的“出灰耮”,在水桶裏加入能淹沒蘿蔔的水,然後用“出灰耮”上下鼓搗十幾個回合,換水,再鼓搗,五六分鐘,蘿蔔便洗得乾乾淨淨。有時候,蘿蔔少,就直接用籃子提到河邊洗。所謂少,至少也有大半籃子的。但現在網上或上街買蘿蔔,一回買兩三根,中午做飯時切一根,放入電飯鍋。現在的蘿蔔比以前的蘿蔔,金貴多了,五六塊錢一斤,是當時的兩百多倍。不知是因爲吃得少還是因爲價錢貴的心理暗示,竟然覺得蘿蔔比飯好吃了。

挖蘿蔔有講究。不是從某一面開始,把蘿蔔挨着全部挖光,而是拉一根繩子,間隔着挖,挖出一條二尺左右的行子,栽上在別處育出的麥苗。第二年春天,在麥行子之間蘿蔔挖掉的空地,種玉米。開始,玉米長在麥子中間,待麥子收割之後,就是一片玉米地了。農村裏,每個人口只有一分多的自留地,農民們透過精打細算,精耕細作,盡力提高有限土地上的出產。儘管如此,每年夏收之前,都有將近一個月青黃不接的時候。這時,冬天曬的蘿蔔乾子,就顯示出不同尋常的意義。

那時蘿蔔的種子,都是各家各戶自己收留。在蘿蔔地的邊緣,留篩子簸箕大一小塊地方,把蘿蔔留着,任其生長,開花結子,到夏初,將種子收集起來,留待秋天再種。長種子的蘿蔔,長到兩尺多高後,開出潔白的傘狀的花。當潔白漸漸轉成暗黃,便是種子已經能夠採集了。這時,用剪刀把花盤剪下,放一個匾子裏曬乾,收藏,待秋後再種。記得那帶着絨毛的種子,似乎特別喜歡朝人的身體上附着,一但附着,便癢癢的,揮之不去。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離開農村,由吃土地變爲吃定量。一晃三十多年的時間,還真的沒有再吃過蘿蔔。即將退休的時候,因爲身體的原因,蘿蔔,又得以走進我的生活。這蘿蔔,真有點像一個童年的玩伴,曾和我共度許多難忘時光,後來世事茫茫,各自東西。若干年後,忽然有一天,我和他又在一個路口偶然相遇。君猶青蔥我蒼蒼,他已經不認識我了,但我卻一眼便認出了他。我想和他說話,他卻又消失在人海里。然而,一些關於他的零星的記憶,卻在腦海裏一一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