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十香滿園溢芬芳的散文

散文7.61K

園子因花而得名,花因園子而芬芳。這是怎樣的一座園子呢?

十香滿園溢芬芳的散文

盛夏時節,我走進了這座園子。從廣州市海珠區江南大街拐進一條長長的內巷,再往左轉沿河涌邊走,便見一座古樸幽靜的園子靜靜地佇立在這裏,這就是位於懷德大街3號的十香園了。

十香園始建於1864年,是清末著名畫家居巢、居廉兄弟的居住、作畫及授徒的地方。園子無庭室樓閣,也無池塘舞榭,但它小巧而雅緻。三間頗具嶺南特色的普通建築,卻是居巢、居廉精心打造的質樸、簡約的藝術天地。當年,居巢、居廉在園子裏植了樹木,移來奇石,築花徑、修花廊,種植了瑞香、素馨、鷹爪、茉莉、夜合、珠蘭、白蘭、含笑、夜來香、魚子蘭等十種花卉,園子故而得名“十香園”。“紫薇未凋,茉莉初謝,芭蕉花發,紅映畫簾,紫藤陰濃,綠侵書幌”,這裏真是一處幽逸之致的園子。

踏着青石板路,撫摸着青磚黛瓦,我在寂靜的園子裏探尋居巢、居廉的生活足跡:嶺南自古就是花開四季,花團錦簇的世界。居巢、居廉生活的隔山鄉更是一處風光迤邐、鳥語花香的地方。“素馨田畔素馨斜,生長珠娘尚有家”“最是不孤香色味,枝枝紅亞柁樓旁”“隔花人不見,香裏笑聲多”,在居巢、居廉的詩詞裏,隔山鄉美輪美奐的自然景色,令他們陶醉,讓他們難忘。家鄉溫潤平和的自然環境和“以花作衣”“食香衣果”的民俗風情融入他們的血脈,淨化着他們的靈魂,濃濃的鄉土情懷始終縈繞他們心間。即使是後來追隨莫逆之交張敬修,在廣西或者在東莞可園,難以忘懷的還是家鄉,“流離未有安居策,衰老偏輕去國思”,他們渴望在家鄉過上安寧閒適的生活。

張敬修病逝後,他倆從東莞回到廣州,建起了十香園。鮮花盛開、瓜果飄香的家鄉,是他們心靈的歸屬,也給了他們無窮的創作靈感。在今夕庵逼仄的屋子裏,我好像看見居巢佝僂着脊背,孜孜不倦伏案作畫,家鄉的花卉、蔬果、昆蟲、魚蝦成爲創作的素材。他在吸取前人沒骨畫法的基礎上,首創了撞水、撞粉畫法。嘯月琴館裏,我彷彿看見居廉或將鮮活的草蟲和標本至於玻璃箱子內,或於夜晚提燈在豆棚瓜架、花間草上,仔細觀察昆蟲、花草的狀態。紫梨花館,人影憧憧,居廉穿梭在學生中間,誨人不倦細心指點。瑤溪岸邊,他帶着學生,觀日出日落,聽流水淙淙,聞陣陣花香,隔山鄉絢麗多姿的美景,盡收眼底,留於筆端。在十香園,居廉培育出了伍德彝、高劍父、陳樹人、張純初、陳鑑等一代畫師,奠定了他在廣東畫壇的特殊地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隔山鄉養育了居巢、居廉,他們從家鄉的泥土中吸取營養,用飽含深情的`畫筆盡情描繪家鄉的風物、美景,讓獨具嶺南鄉土特色的繪畫藝術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地上。

園子裏,樹影婆娑,藤蔓纏繞,花開正豔:潔白的素馨花,吐露出淡雅的清香;黃綠色的夜來香,飄來徐徐馨香;淡黃色的含笑,蓓蕾微展,馥郁可人……雖是盛夏,但滿園的芳香,將備受酷暑煎熬的心滌盪的清爽舒坦。

斯人已去,芳香依舊。我想,這哪裏是十香園花的芬芳,分明是居巢、居廉浸潤着家鄉情懷的芳香,如絲如縷,一百多年來愈久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