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文友張昌散文

散文1.26W

我和張昌的相識緣於十六年前的秋季,陝西電力報舉辦的一次文學筆會,因爲共同的文學愛好和夢想使大家走到了一起,從會議自我介紹的發言,從編輯胡興平講評發表的文學作品,我初次瞭解了這位俊秀高挑,來自太史司馬遷故鄉的文友張昌,也感受到了他的實力、才氣與夢想。

文友張昌散文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二十五歲寫了近7、8萬字的報告文學,刪減後分別在陝西省委宣傳部《開拓者》、《朝聖者的足跡》等書中發表,其毅力和文筆打動了筆會的許多文友。他曾經涉身商海,爲單位負責採購過兩年小窯煤,在新疆開過賓館,從事過多年基建,但一顆爲文之心依然鍾愛着文字裏的天地人生,最終還是選擇了文字工作,到單位負責新聞宣傳,一時間朋友同事不解部門對他卻有着足夠的吸引力。我深知他最終的選擇離文學近,離情近,離夢想近。這是我在四五十號的人羣中,對他最初的印象、記憶和猜想。

後來的一次相逢卻是在前兩年,大唐略陽發電公司的文友李毓無意間電話告訴我,說是張昌已經在《大唐陝西》報工作,問我有無印象,閒了和他聊聊,我說怎麼會沒有呢?筆會期間雖然聊的很少,卻對他地方語調甚濃,流利的發言,及老師的高度評價印象尤深,那樣的筆會場合都是嚮慕才氣,憑文章的實力交心結緣。

第二天我找來了報紙上的電話打給了他,十餘年後突然的電話造訪與寒暄,我報了名字,他竟然對我已有了印象,在熱情的閒聊中,我表述了那次筆會對他最初的印象和今天的祝福!

隨後的接觸便是因工作需要,他捕捉到了一條新聞線索,要我採訪廠裏一個叫上官珍女的職工,寫一篇關於她的業餘秦腔事蹟的報道,他是在回家的班車上給我打的電話,也許是爲了報紙主題或版面內容的安排,要我親自採訪上官珍其人,且叮嚀我採訪的重點及寫作的方式和要領,以歌頌企業職工業餘文化生活和“快樂工作”爲主題,要我力爭在一週內完成。這是文友的重託,也是一種不容推辭的責任,於是我經過了聯繫和採訪,幾經他的指導和修改,如期和我的同鄉宣傳主管張長生完成了採訪稿件,經過他的修改,最終以《秦腔秦韻入夢來》爲題刊發,並在《中國大唐報》得到了四版編輯劉麗麗的肯定和原文轉載,其中也凝聚着文友張昌的心血。

再後來的接觸便是在2010年終的新聞工作總結會議上,邀約我們幾個文學愛好者李毓、杜紅軍談幾點對新聞的看法和企業文學創作的感受。會議間大家的熱情甚濃,張昌即興提議,會後爲大家建立“QQ副刊文學”交流平臺,便於大家在羣裏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看的出張昌的內心深處依然酷愛文學,卻身不由己地從事着忙碌的新聞工作。

我沒有以科長的稱謂稱呼他,他也不要我這樣稱呼,說是彆扭,讓我直呼其名,我卻在網名註釋裏以“老大的夢想”起名較爲妥帖。他一再不要我叫他老大,我說你比我大,那是我們的私交敬稱。我依然以“我在線”而現身,在羣裏因爲新聞工作量大,交流文學的時間甚少,羣裏顯得有幾分冷清,大家的能量和熱情都投入到了新聞工作上了,不過,時不時也會有文學的思緒和激情,在對話框裏肆意噴發,跌宕而出。然而有時候大家偶然湊在一起,也會在裏面天侃神聊,弄得羣裏氣血飛揚,意趣橫生,難免會讓同仁、旁觀者叫好,且發出唏噓之聲。聊罷,張昌匆匆而去,爲稿子奔忙、採訪、編寫;新聞QQ羣裏多是些就事論事的問話,一問一答,確鑿有據,匆匆了之,彼此只是看到頭像的閃爍,卻聊的很少,幾無閒話。新聞的責任一直牽動着他的全部心思,更多的時候我們在工作會議間隙相遇,只是招手示意而過。

2011年9月16日,新聞培訓班安排學習,因曾經涉獵新聞工作,我也被應邀參加,有幸從張昌的新聞寫作經驗宣講中使我更加了解了昔日的文友,今日的新聞主編的才氣與魅力背後的勤奮。

張昌以勤奮、飽滿的熱情和工作責任感投入新聞,以新聞的視角,不失給別的單位幫忙之機,誘發新聞靈感,一揮而就,搶佔爲先,率先在大唐報發表。從這些出自他手和由他改動的動態消息和靜態消息的題目而言,不乏時效性的質感和時尚的流動風采。《大唐之歌響徹太史故里》、《陝西公司紅色短信引領春節主流文化》。從新聞點的捕捉書寫,新聞點的深度、字句斟酌、提煉思想的前瞻性、活力、準確,且注重吸收新鮮元素,努力思考研讀新聞報道發展新方向,足見其新聞功底日深月異。

人物通訊報道,可以滲入文學的色彩和筆法,使我深深地瞭解了張昌對待新聞工作的.有心、用心和思維的敏捷,捕捉、提煉題材的深度和功力。幾則人物通訊《支部書記張林的小康生活》、《汶川災區美麗的大唐黃絲帶》一位具有典型色彩的能人支部書記的日常生活;一位打動人心的女志願者,以愛心和熱情,遠赴“5.12”汶川救援現場的動人故事,深深地打動了他,他風塵僕僕,對歸來的自願者進行採訪,用了六天時間完成了萬宇的報道。曾在大唐公司上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果沒有張昌帶着新聞工作者的使命、熱情和勤奮,以樸實的文字真實的描寫,抓住了人物內心活動和衝突等全方位的展現,誰會了解到我們大唐企業,有一名普通發電職工的真實情感和愛心舉動,竟會撼動人心。也正是她的感人事蹟和張昌的着力報道,給大唐人樹起了一面愛心的旗幟,激勵和鼓舞了更多的人蔘與社會愛心行動,弘揚愛國熱情,而那一年,志願者樊紅獲得大唐集團公司第二屆“十大傑出青年”。

《顧軍:穿越在華夏大地上的彬電人》、《張三相:用生命催繳設備》一篇篇基層人物的形象、骨氣和富有精神質感的報道,樸實、生動,擲地有聲。爲了寫好人物通訊,張昌多次電話採訪在外地爲廠裏催繳設備的顧軍,奔波在祖國大地東西之間的顧軍,爲彬長早日建成投產出力流汗的顧軍,言語間我感受到了張昌以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一顆爲文之心的深愛,被顧軍的事蹟一直感動着,爲了一些細節,張昌不得不以別樣的形式進行電話跟蹤採訪,犧牲了自己多少個節假日,以別樣的形式寫出了感人的人物通訊報道,這樣的付出真是難能可貴。

一篇題爲《奉獻在秋夜》的新聞特寫,是基層作者的新聞稿經過加工而成的優秀稿。經過他逐篇分析剖解,從描寫的角度,手法、穿插的背景、人物對話、情緒、趣味、穿插在搶修工作之中,全過程的鮮活、真實、親切躍然在目,可以堪稱特寫的典範之作。一篇成功的新聞稿同樣凝聚着作者、編輯的情感和智慧的辛勞。他以新聞工作者的從業責任,以貼身體會和經驗範例,爲基層新聞作者開啟了寫作的心結和思路,開闊了視野,疏理了寫作格式、方法和技巧,使大家受益匪淺。

他對新聞寫作的片段分析,原文修改,進行剖解,其中不乏一些心性的文學作品,聽罷讓人幾度欲淚。尤其他以親身的感受寫的《親情鈴聲》一篇特寫,飽含着夫妻與兒子的深情和牽掛,注述着家庭的溫馨和恩愛,又不失工作的責任之心和使命。我深知張昌在新聞與文學之間的一顆爲文之心的責任和情感的分量,雖然我們聊的不多,但心、境、情卻是相通的,僅憑几句話或一段文字,便可通曉其後的心理背景。文脈同源,一個新聞現場或一件感人事蹟,以經他的理解與運用,卻總會以別樣的色彩出現。

我每每都會細心地品讀他遍地開花式地發表在報刊和網絡上的每一篇新聞報道和文學作品,尤其讀到萬餘字《芳草地》上發表的《大荔縣的酒文化》一文,寫出了大荔縣民間流傳下來於酒的歷史淵源、親切味足的鄉俗俚語、相互依存的人性精髓,折射出了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氣韻融入的酒文化。使我更深地理解學習了文友張昌對文字的把握和運用的成熟和準確。

會議期間,我私下告訴同事長生和周婷,我對張昌所講內容的感受和看法:無論是新聞還是文學,都是用心在觀察生活,尋找、挖掘新聞亮點,提煉準確的主題;用愛和情在挖掘新聞、書寫人生。看得出他每一次的進步與他用心思考新聞、研究新聞、琢磨新聞、編寫新聞密不可分。如今寫消息、通訊、特寫已經步入了通、透、精的境地,這一切如果沒有愛、勤奮、堅持和責任是做不到的。

我理解着新聞寫作的核心和要點,思考着新聞題材的捕捉、提煉、格式、時效性和命準率,其間的心思和智慧,油然讓我想起了出身化學專業的文友張昌,卻在繁複的工作和經濟生活中如同化學反應般地不斷地變換角色,尋找自己的位置,最終卻以文學和新聞突出重圍,體現了自身的價值,實現着自己的夢想。在QQ羣裏,他對大家更多是鼓勵、關懷和指導,QQ羣成了他批改新聞作業的平臺,成了交流、提高和培養新人的空間,就連每天飯後在公司門前的漢唐遺址公園散步時的沉思默想,也成了他反芻新聞稿件、梳理工作的絕佳精神領地和場所。

當我在QQ裏帶着隱憂,說我想寫點關於他的文字時,他一再不讓我寫,說他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努力。但對於我而言,一個勤奮智慧的跨行文友所作出的選擇、努力和成就,一直讓我欽佩,感動着我,鼓勵着我,讓我對新聞和新聞作者、文學有了新的認識和定位,也感受到了其中的辛苦、趣味與快樂。

會後的日子裏,一種對文字的喜好和深重的友情,一直誘發着我不得不寫的衝動和慾望,時時會在心中升起。斷續續的交流中,雖然張昌並未提及出本有關文學與新聞的集子的設想,但我已感受到了他的這種願望已是遲早的事。定會在百忙中抽出時間,付諸實施。在文學與新聞之間的思考和辛勞,也是他人生的一種願望和智慧的結晶。多麼希望用蒼白笨拙的文字,記錄數年間我們在淡泊而真誠的文字往來中建立起的友誼,以了我久遠的心願。

標籤:文友 散文 張昌